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2021-04-14 20:24李宝刚
新疆社科论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

李宝刚 王 欢

人心向背,一直是关乎政党延续、政权更迭的命脉所在,是政党能够掌握政权的法宝。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追求,始终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并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命脉所在。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是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力量源泉,是党长期执政、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的不竭动力,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观的历史,呈现出深层次的话语逻辑和价值意蕴,总结经验智慧,获得历史启迪。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观的根本保障、基本遵循、价值目标,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①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而越盛、饱含艰辛而越强,绘制出一幅恢宏壮阔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历史征程。基于历史的观点,把握和审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人民观的发展阶段,从而确证其理论意蕴及价值指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践行路径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历史开创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重视群众工作,党对群众工作的认识是伴随着党的成长轨迹逐步演进和升华的。首先,在军事斗争上,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国民革命时期敌强我弱的战争态势,指出,“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②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逐步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牢固的战略基础。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③发动人民战争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法宝”。其次,在土地政策上,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毛泽东同志通过实践调查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④,高度肯定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领导农民围绕“土地问题”进行适时的土地改革和政策调整,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实现了人民群众渴望获得土地的愿望,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方法上,1945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谈及干部作风问题时指出:“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⑤,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正是在积极践行群众路线这一工作方法中不断赢得民心,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人翁的姿态和前所未有的创造热情,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通过艰苦卓绝的经济恢复工作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医治了战争创伤,克服了经济困难,不仅迅速稳定了人民政权,而且奠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初步基础。新社会充满朝气蓬勃的气象。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⑥充分肯定了密切联系群众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将践行人民观的落脚点聚焦于“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⑦并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考察工作成效的标准。

江泽民同志根据复杂的国内外新形势,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⑧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践行人民观的内在本质,明确人民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源泉,充分诠释了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同时,着力于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充分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进而推动伟大事业的蓬勃开展。2003年7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强调一切发展都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⑨彰显了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爱民、利民、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注重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使人民群众朝着“生活富裕”的方向迈进。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人民利益为执政要求,坚持执政为民,不断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完成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使命。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再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新的历史定位和时代主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出发,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话语结构进行了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国兴国的根本所在。”⑩鲜明地回答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时代之问。

“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观的践行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愈加凸显。紧扣关乎人民的利益问题,持续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同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置于全新高度,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役的显著成就。可以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价值所在。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秉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誓言,进一步深化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持续继承和创新党的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人民群众视为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强起来”的道路上,将依靠人民、服务人民视为“成就伟业”的生命力所在。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的理论特质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观的理论成果与实践行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从未动摇、始终如一。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彰显了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的一体推进

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在发展历程中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向度,充分诠释了理论原则性与实践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在理论层面,人民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继承和应然选择。马克思基于历史的观点,对人类社会的主体进行考察,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显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标识,是“现实的个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表达,体现了切中现实生活内在本质的理论优势。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理论依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中国具体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其中蕴含了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核心内涵,是群众观点的中国化话语建构。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取得了持续的胜利,迈向新征程。

在实践层面,人民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印证和本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具体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基于时代要求进行了创造性探索,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秉承“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价值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人民战争,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站起来”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国家各项事业的稳步进行,发展生产力,在曲折与发展中坚守人民立场,完成“富起来”的历史任务;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置于新的历史高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让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人掉队,最终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让人民千百年来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成为现实,迎来了“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辉映了党群关系与干群关系的相得益彰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关乎无产阶级政党延续的核心问题,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群众不可分离的内在关系。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的践行逻辑,认识和摆正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问题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贯穿主线和永恒主题。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民主革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1951年3月,刘少奇同志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称为“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关系。”清晰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结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体。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成为党披荆斩棘、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这一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源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奋勇向前、不断开辟新征程的奥秘所在。就此而言,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这种血肉联系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持续践行人民观的铿锵宣示,也是广大党员干部服务于民的行动方针。当今社会,中国共产党人要更清晰地认识和把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性问题,始终以党员的身份和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保持党群关系同心圆,以此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砥砺前行,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高尚情怀彰显时代价值。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秉持了人民主体性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践行逻辑始终秉持着人民历史主体性、利益主体性、价值主体性的同时在场。

第一,历史主体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以资本为原则的资本主义社会秉持的是以“物”为本的运行逻辑,与人民群众处于对立面,这势必造成政党与人民的矛盾与对立。然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具有一致性,以此确立人民的历史主体性,明确无产阶级执政党坚守人民立场的执政理路。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不仅是群众史观的内涵释义,更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伟大历程中得出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得以不断开辟新征程的动力源泉。

第二,利益主体性。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揭示“现实的个人”追求利益的本质规定性,夯实了人民群众利益主体地位的唯物论根基。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本质体现。“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自身利益,将实现人民利益作为永恒的价值追求,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利益观的应有之义。人民的利益主体性高度彰显了人民主体话语表达的基本论调,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群众为利益主体、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准则的集中体现。

第三,价值主体性。人民价值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观的关键体现。遵循“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评价标准,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始终熔铸于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之中,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观的基本经验

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努力、勇于拼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观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持续坚守人民立场、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

(一)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践行人民观提供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有了百年来立国、兴国、富国进而迈向强国的伟大征途,才有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非凡成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践行人民观提供根本保障。

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党领导人民致力于民族复兴的艰辛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探索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坚定推进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战胜风险、考验、挑战提供方向引导。

(二)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为践行人民观提供基本遵循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确保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决定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是我们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方法,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新时代,党中央基于人民至上的原则理念,以“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进行自我革命,保持清醒的头脑,带领人民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三)始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践行人民观提供价值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愿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全局性、前瞻性、人民性特征。时刻将人民群众的需求挂在心头,坚持群众的事无小事,想尽一切办法为群众排忧解难,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和使命。将维护和捍卫人民群众利益的决心落实在行动中,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具多样化,满足群众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政治需求、生态需求日益成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新要求。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植根人民,深刻把握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和政治诉求,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切的利益置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为人民利益和福祉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怀有爱民、利民、为民之心,做好人民的勤务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注 释:

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年2月21日,第1版。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6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1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73页。

⑥⑦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5页,第128页。

⑧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45页。

⑨《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69页。

⑩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页。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