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烈 李延茂 丛山
泡型肝包虫病是体内寄生泡型棘球蚴而引发的一种疾病,在我国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罹患人群较多,且发病群体男女无明显的差异。尽管该疾病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发病后仍会侵犯邻近的组织、器官,因此针对该病也有“虫癌”的称呼[1-3]。药物治疗是该疾病常见的治疗手段[4-5],但大多数患者确诊时疾病已进展,需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即肝切除手术[6-7]。但部分患者术后存在肝衰竭风险,在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威胁患者的生命。为确保手术治疗效果、降低肝衰竭导致的死亡率,本次对此类患者术后肝衰竭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纳入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159例泡型肝包虫病肝切除术患者,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肝衰竭分为肝衰竭组(n=38)与非肝衰竭组(n=121)。两组基础资料信息比较见表1。本次研究的开发展得到了院伦理委员会核准。
纳入标准:①入院后确诊[8];②18~85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手术禁忌证;②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或恶性肿瘤疾病;③近期有其他外科手术治疗史,身体机能差不耐受肝切除手术者;④精神异常无法有效配合本次试验开展者。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在手术治疗前后收集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民族、病变部位、标准化残肝体积(SRLV)、Child-Pugh分级、病灶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SRLV依据公式[9]706.2×体表面积(m2)+2.4(mL)得出。
两组性别、居住地区、民族、病变部位、病灶直径比较P>0.05;肝衰竭组年龄≥65岁、SRLV<50%、Child-Pugh分级B级C级、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患者占比显著多于非肝衰竭组,P<0.05。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n,(%)]
将上述有差异信息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证实年龄≥65岁、SRLV<50%、Child-Pugh分级B级C级、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为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见表2。
经一致性分析证实,年龄、SRLV、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可用于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预测。见表3。
泡型肝包虫病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同时近年来我国该病的患病群体也呈现处明显的增加,导致接受肝切除手术治疗的群体也随之增长,故术后出现的肝衰竭受到了众多临床医师及患者的关注[10-12]。本次研究对接受肝切除手术的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此类患者术后肝衰竭发生的预测指标,旨在为临床治疗工作及患者预后改善提供帮助。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肝衰竭组年龄≥65岁、SRLV<50%、Child-Pugh分级B级C级、手术时间≥3 h、术中出血量≥1 000 mL患者占比显著多于非肝衰竭组。笔者分析具体原因如下:①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会出现一定的降低,通常剩余肝脏体积为20%~30%即能够实现肝功能的恢复,但衰老后肝脏的再生能力降低,患者术后肝功能易出现障碍,故高龄、SRLV<50%增加了肝衰竭的发生风险[13-14];②Child-Pugh分级是目前评估肝功能的重要参照,通常分级越高患者肝功能损失越严重,故术后肝衰竭的风险也大大增加[15-17];③术中出血与手术时间关系密切,而肝组织结构复杂,其中存在较多的动静脉血管,肝切除后容易出现大量的现象,但出血量>1 000 mL时会诱发细菌移位、反应综合征,加剧肝功能的损伤,增加了肝衰竭的风险[18-19]。白延霖等[20]在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与SRLV关系的研究中指出,SRLV<50%可增加肝衰竭风险,能够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本次研究使用Logistic模型与一致性分析进行验证,上述有差异指标均为此类患者术后发生肝衰竭的危险因素,同时预测此类患者术后的肝衰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临床医师可对上述相关指标进行关注,以预防肝衰竭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与年龄、SRLV、Child-Pugh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系密切,医师可对相关指标进行关注。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表3 各项危险因素预测肝衰竭的准确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