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绪辉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方法及效果。方法:用24例SCI患者采用留置尿管期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间歇导尿期行手法排尿及寻找扳机点建立反射性排尿等系统的训练方法,观察疗效。结果:2例患者在2周内拔除了尿管,10例在3周内拔除了尿管,12例在22~63d内拔除了尿管,20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2例须行手法排尿,1例须行间歇导尿,1例伴有尿失禁。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系统的膀胱功能训练能有效地恢复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立患者信心。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
1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建筑和采矿等工业的的不断发展,脊髓损伤的发病率逐年的逐渐的上升趋势。在脊髓损伤初期,此时患者或者只需要采用一些形式的尿液引流将导尿管排尿作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脊髓损伤的方式,没有其他的一些需其他处理 。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 月~2016年1月我院外科收治的52 例脊髓损伤合并截瘫患者, 其中男33 例, 女19 例; 年龄25~65 岁; 损伤平面:颈髓12 例, 胸髓13例, 腰髓24 例; Frankel 分级[2]: A 级13例, B 级16 例, C 级21 例; 截瘫指数: 3~6 级; 病程10~145d;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2方法
2.2.1诊断标准
经脊髓CT/MRI检查确诊,诊断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发布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通过医院伦理文员会审核,并签署知情同意治疗书;年龄不限,男女不限。
2.2.2治疗方法
两组都给予神经药物治疗、针灸治疗、使用矫形器和心理安抚等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26例入院后即予留置保留导尿,2周内开放尿管引流,2周后定时开放夹闭尿管,定时给予放尿1次,每3~4h一次。3-4周后拔尿管,挤压排尿,若不成功,予间歇导尿。治疗组采用早期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积极的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具体如下。
3膀胱功能训练
3.1 间歇导尿术
護理人员热情接待患者入院, 并耐心的交代科室健康教育注意事项相关要求、注意事项等, 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依据患者残余尿量为制定针对性的间歇性导尿措施。夹闭时间频率应控制为4~6 h/ 次,如果患者能够自己接触小便可指导患者自解。
3.1.1 饮水
嘱患者每日饮水总量应控制在1.5~2 L 左右, 每次要且均衡的摄入,每次饮水量应控制在100~125 ml/h 左右就可以。
3.1.2如果要进行间歇导尿前1 h 需指导患者进行膀胱训练, 叮嘱患者自主排尿, 然后再试进行导尿无菌操作, 然后将尿管拔出。认真落实会阴护理,对患者会阴部进行清洁。
3.2导尿方式
对于完全没有自主排尿的患者, 一般每6小时一次,每天进行4次, 如果尿大于>500 ml/ 次,可以 分为2 次导出尿液; 如果患者有不能完全自主排尿的患者, 要动态的调整导尿次数,一般根据测得残余尿量来决定。
3.3间歇导尿术
(1)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使用ASIA 2006《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ASIA运动、感觉评分;
(2)两组治疗前后记录平均24 h排尿次数。
3.4 观察比较两组膀胱功能
对患者的的护理疗效进行评估。痊愈标准: 患者能自动排尿, 功能和次数正常, 残余尿量为正常范围; 显效标准: 患者能自动排尿, 排尿功能稳定, 但膀胱内残余尿量超出正常范围; 有效要求: 患者排尿功能不稳定, 次数增多, 膀胱内残余尿量超出正常范围, 靠导尿管间隔冲洗膀胱, 排空残余尿; 无效: 治疗后患者仍需借助导尿管等排尿。总有效率=( 痊愈+ 显效+ 有效)/ 总例数×100%。
3.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ASIA评分、平均24 h排尿次数以均数±标准差( ± )进行统计描述与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 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对比
对照组治疗前后ASIA感觉评分和运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4.2 排尿次数对比
经过观察,治疗组减少平均24 h排尿次数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参考文献
[1]彭惠珍,周玉萍,李兰英.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
[2]陈莉.脊髓损伤后的膀胱功能训练指导.过刊浏览,2009,28:12.
[3]杨义,解永林.李春青,洪云峰,赵莉.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J].吉林医学,2007,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