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年级是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的起始年段,但是经过半个月的学习,学生便开始慢慢产生分化,本文通过实践研究初中生学习化学用语过程中产生的困境以及分化的原因,找到防止分化的化学用语的教学路径,避免出现普遍的分化现象。
【关键词】化学用语 分化 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9-0115-02
1.问题的提出与背景
九年级是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的起始年段,对所有的学生而言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因为不同学生个体的存在差异和心理因素影响,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知识点的分化,影响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初中化学知识点分化具有“基础性”“抽象性”和“关键性”的特点,[1]化学用语是化学启蒙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属于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部分,因此学生在学习化学用语时很容易受挫,失去信心,造成学习分化。
目前,本人所教的班级是九年级,由于第一周教学任务相对比较轻松,教研组安排将化学元素提前分散学习,每节课提供10个元素给学生进行记忆,这样下来,3节课即可把元素及符号传授学生,但是在作业中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能做到正确率百分百,有些学生甚至放空不写。化学用语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它包括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几个方面。[2]元素符号提前教授有利有弊,好在可以帮助学生分散知识难点,不用等到第三单位,学习内容繁重,不好在于对于有些学生化学用语没有及时跟着老师节奏花时间去记忆,导致学习跟不上,才开始就失去了学习化学的信心,慢慢地就出现“落伍”的现象。
为了证明学生确实在化学用语知识点上产生了分化,针对某校九年级300位学生进行研究,采用试题测试的形式进行,在完成元素符号教学后,利用5~10分钟时间听写初中常见的27个元素符号。从测试反馈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用语,对元素符号的简单记忆都无法做到百分百的正确,将近20%的学生不能记住元素名称及其符号的书写,这会给后续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教学带来极大困难。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实践研究初中生学习化学用语过程中产生的困境以及分化的原因,找到防止分化的化学用语的教学路径,避免出现普遍的分化现象。
2.产生问题的原因
(1)缺乏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主动认识外界事物或者探求未知真理的一种心理个性取向,它是学习者的动机之一。兴趣虽然不直接介入化学学习,但可以调节认知的进度。[3]学生如果具备学习化学的兴趣,就会更加主动思考,认真投入,加强学习。在对该校九年级学生的问卷结果分析中可以发现,化学用语掌握不好的学生大部分对化学用语不感兴趣,认为化学用语抽象难以理解,学习过程中很是枯燥无味,不像化学实验现象那么精彩有趣,而且作业也是重复性练习偏多,慢慢就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不会主动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上下工夫,因此导致与其他同学拉开差距。
(2)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平时花在化学用语上的时间也不少,学习很努力刻苦,但还是没能学好化学用语,每次测试无法拿满分或者是理想的成绩。学生如果长期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目标,就会产生挫折感,出现负面情绪,对学好化学用语失去信心。其实,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找到科学的学习化学的方法,认为化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只要背一背就可以学好,没有理解知识的深层含义。课堂上,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对教师强调的知识不求甚解,没有内化形成知识结构化。[4]单一的记忆学习方法,好不容易记住了所有必须掌握的元素符号,但不理解元素符号的多重含义,不会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产生畏难情绪,最后失去信心,产生分化。
(3)教师化学用语教学产生问题
教师对化学用语的教学缺乏单元教学规划,没有系统制定化学用语系列教学计划,化学用语的教学较为分散,无法形成知识体系。化学用语教学课时安排较少,学习内容多,任务量大,给学生自己内化的时间不足,增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5]此外,教学方式较为传统,用大量的练习来训练记忆化学用语,没有把化学符号的含义分析到位,教学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在教授元素符号时,把问题简单化,没有示范教学,比如大小写的规范性,课本印刷体“L”和“I”的区别没讲清楚,元素名称的读音等没有示范就让学生记忆,出现氯读成“lu”,氟读成“fo”,钡读成了“ba”等情況。
3.解决问题的措施
(1)提前教学,分散化学用语的难点
化学作为九年级毕业班才有的一门学科,学习周期短,内容繁多,而且知识点相对分散,要在短时间内吸收掌握相对比较困难,比如学习化合价的时候,化合价的规律还没来得及掌握熟练,就要开始利用化合价来书写化学式,在书写的过程中磕磕碰碰,比教艰难。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提前教学规划的思想,对化学用语的识记任务可以提前分散在平时的教学中,或者是课后。例如在《绪言》这节课中,教学任务相对轻松,当讲到化学史——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时,可以让学生提前翻看元素周期表,了解元素和对应的元素符号。教师示范元素名称的读法以及元素符号的书写。开学前三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渗透10种左右的元素识记任务,分散《元素》这节课的难点。
(2)及时复习,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
在学习化学用语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复习。根据艾宾斯浩遗忘曲线可知,刚开始学习的知识,不加以复习很容易就会遗忘,所以在学习化学用语时要引导学生养成复习的习惯,学完当天的知识,课后要花时间进行复习巩固,教师可以用课堂小测为驱动力,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对知识进行及时复习,不断巩固,有利于化学用语的熟记,形成技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本人会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诵读元素名称及符号,然后进行听写,一段时间下来,全班50人仅2~3人没能过关。学生在书写化学用语的过程中,教师要规范学生化学用语的使用,比如化学式中大小写的使用和上下标的规范,化学式中各元素的书写严格按照元素符号“一大二小”的书写原则,当学生把一氧化碳写成“Co”,水写成“H2o”,氯化钙写成“CaCl”等情况时,要及时指导,提高正确率,防止形成习惯,难以纠正。
(3)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花了很多精力,但因为没有用对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当发现问题时,及时帮助指导学生找到正确的且符合自身情况的有效措施。化学作为一门科学,要用理性的思维去学习,简单的记忆必不可少,但不能作为学好化学的主要途径。课前预习、课中主动思考,学会质疑,善于总结,课后及时复习巩固,发现错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改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些都是学好化学的有效措施。当然,化学用语的学习也是如此,除了简单的记忆元素符号、化合价等基础知识外,要理清楚化学用语之间的概念联系,总结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的方法,课后自主复习,形成知识脉络。学习的过程就像建房子,要把基础打牢,在《元素》的学习中,要稳扎稳打,不懂就问,扫清障碍,稳步提升。
(4)转化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用语教学时,特别是元素符号的识记,有些教师认为直接把符号抛给学生自主记忆即可,淡化了教学策略。其实,学生作为化学初学者,会把一些“前概念”带到化学的学习中,比如元素名称的读音和写法,“氯”在学生看来,底下是个“录”,所以许多学生就会读成“lu”,不正确的读音形成习惯再去改正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教师要进行教学转型,必须研究学生化学学习的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方式,以避免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化学学习分化的倾向。比如,化学用语的教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寻找识记化学用语的技巧和规律,用联想法来记忆元素符号,把课堂化枯燥为有趣。[6]
4.结语
化学启蒙教育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不让任何学生“掉队”是每个化学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作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帮助学生学懂化学用语,能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内驱力,避免出现普遍的分化现象,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学生的素养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康丽萍.初中化学知识分化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策略[J].教师通讯,2017(14):48
[2]杨或.初中化学用语有效教学方法的探讨[J].读与写杂志,2018(15):122
[3]戴洁英.初中化学教学中“分化”现象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科学教育,1995(4):21
[4]修丽霞,初中生化学学习分化现象的分析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17):269-270
[5]黎薇.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學目标研究[J].化学教育,2017(38):38-43
[6]丁吉念.防止化学用语学习分化四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3):49
作者简介:
林颖(1994年11月-),女,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