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立文 龙蓁蓁 唐忠彪
【摘要】创新创业类教育工程是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新时期创新性人才的教育教学项目。目前,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呈现了一定的理念落后、与专业教学结合部联系不密切、师资队伍建设缺失、大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培养不足等弊端。本文从全面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题入手,以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状况为重点,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将教育和就业创新融入的联动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 思政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五位一体 协同联动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度湖南省职教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学生成长成才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课题来源:湖南省教育厅,课题编号:ZJGD202110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9-0065-03
在我国发展速度日渐加快的今天,政府要秉承创新促进就业的优秀市场经济气氛,要从我国教育、人事、税务等有关政策上提出更强大的保障,并以此推动新一代年轻人主动投入到自主创新当中。在我国建立的大众创新平台建设已经完成,平台的效用也于近期发展到了最大。而为适应我国的政策规定,同时提升高校学生思政和创新创业的教学水准,我国各大城市各大学校相继制定了相应优惠政策,当中也涉及扶持优秀青年人才主动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政策。
一、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通过把革新创新创业高等教育相关发展理想渗透到高等教育思政教学改革之中,进而深入探索高等教育中“思政课”的实施如何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深度融合,进一步引领高等学校思政课程实际教学活动的革新发展理念。
(一)顺应国家发展与高校教育改革趋势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成长,经济社会新常态已然成为了中国创新能力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器式力量[1]。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以来也把“创新能力驱动”提高到了我国的战略当中,在此大背景下,深入研究以及改革高等学校的理念,是必须要经过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高等学校思想管理工作座谈会当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所以要最大程度利用好课堂教育学习平台,根据时势发展状况,增强当代青年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增强高等院校学员动手实践力量,进而适应学习者成长中蓬勃发展的所有需要”。我国在积极深入研究与发展创新创业教学,并适应社会更高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发展意识与创新能力方式、创新性性格与创新能力,都将作为个性以及国家经济成长的重要硬性指标。而按照这些硬性指标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学,也必将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面。所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极力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与方向,以培育优秀的创新创业青年人才为主要目标,并以此使高等学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走向更高的未来发展境界[2]。
(二)迎合人才特定需求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群体自主性格和坚毅品格的培养程度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为中国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仍然活在自己的思想精神世界之中,小家意识浓厚,大家意识淡薄,家国意识缺乏,并由此导致对于我国重大事情认知不足。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中国高等教育整体的发展,同时也是对大学生群体实施教育中较为关键的部分。对于创新创业的意识源于个性对社会环境的极度熟悉和适应,而在此基础上,个性也就应该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决策的能力,如此可以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高校时期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又或者基于我国需求的“思政课”的普及,都是十分必要的[3]。
(三)思政课程改革的创新突破口
对于注入“思政”意识的学生创新创业,也成为了新时代院校在教学改革当中的创新突破口。对于创新创业教学和“思政课”的联动方式,就需要建立专门的社会实践活动,力求使课堂内的相关实验内容和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从而形成较为完备且明晰的课程体系,并把实验内容也列入日常考查范畴之内,形成了一个完整高效的高等教育改革机制,并以此谋求中国高校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创新高度。
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五位一体协同联动模式
(一)教育理念上的协同
理念革新,是中国创新创业型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创新方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要进一步落实国家技术创新型战略,改革内容主要涉及高等教育产业。要为中国国内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营造更优秀的国家环境和社会氛围[4]。而对通过高等教育改革而获得的优势群体大学生而言,则可以更加贴切地体会到科技创新创业高等教育改革与思政高等教育改革之间的动向和区别,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进度和内容,进一步健全改革过程制度和管理体系,构建教育质量监控制度,逐步形成学生的满意回报制度,为在校大学生创造更为合理可行的高等教育环境。在实际的操作流程中,我们能够通过适当引用海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开展创新性项目研究机制,通过根据学校不断变化的实际需要进行项目的持续研究,并以此破解大学生思维和实践问题,从而激励和指导大学生实现主动创新能力。
(二)人才机制设置上的协同
针对当前教育问题的深入发展和变革,专业人才队伍的设置是学校长期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5]。透过利用专业人才队伍设置,实现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互动,可以增强学校教育改革的隱形动力。透过建立全员化教育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校内各层次主管、专业教授、老师等,进行产学合一、校企协同、产教融合,或产生新的教育力量,并借助公司各职业人士的亲自经验,为广大大学毕业生奠定意义和作用重大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石,并辅以专业技能人员进行教学。透过集合著名校友、著名企业家的成功资源,成立教学专门队伍,为广大学生在校生活提供切实可靠的咨询保证。由于不定期聘请校内外著名校友、企业家等入校演讲,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突破了教师壁垒,充分运用了全兼职教师的人才特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和教育。
(三)教育方式上的协同
对于思政高等教育和创新创业高等教育之间的协调联动,在较大程度上需要完善理论与实际两大系统的研究内容,并应平衡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6]。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所,以集合学校和社会资源推动创新创业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应为其提供资本和场所,以便于建设更为专门的创业创新人才培训基地,通过举办创新意识和技能等方面有关竞赛,以加强产学合一,从而拓宽更多的教育渠道和创新方向。同时高等学校还应当积极与社会公司、地方政府部门等开展密切合作,以取得政府、资本、人才和场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以便于拓宽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上的涉猎领域。
(四)创新内容上的协同
加强专业教学和创新型教学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增强二者之间的渗透度和协调性。因为专业学科当中有着大量的基础知识作为实验基础,而专业的知识水平才是实现技术创新的立足之本,如此就可以在创新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创新产品的技术水平与品质,进而增强知识对现实运用的有效性[7]。而创新型教学则是基于现实实践基础的,所以不管什么创新型方法,单单从知识层面来讲都必将有一纸谈兵的嫌疑。但是对专业教学和创新型教学而言,单刨除任意一种元素都没法使协调工作更加稳步地深入。针对这些问题,高等学校应当注重强化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教育相互之间的融合度,分层次、有计划地引导高校大学生确定目标,审时度势,进而形成自身的创新性思想系统,并针对企业现实需求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逐步确立个人志向,同时使之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的强大热潮之中,为企业今后达到更高的发展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障。
(五)教育意义上的协同
思政教育在注入创新与创业教育资源的过程当中,形态也越来越多元,内涵也越来越趋于完善。思政高等教育和科技创业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提高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和健全,提高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道德理想观,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政治观,同时提高其心理素质。
三、结束语
教育部门领导及其教育工作者要时时掌握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基础走向,并对其内在的政治力量产生更深刻的认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联同和发展,就必须坚持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办学的基础走向,贯彻“立德树人,以德育人”为基础的办学方向,更加全面地贯彻并实践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教育理念、人才、方法、内容以及育人意义等各种渠道,實现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更加深层次的合作互动,并以此提供更加完备且健全的高等教育改革环境。
参考文献:
[1]罗锋,刘军,黄丽,苏少丹.地方高校应用创新型商科人才“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探索[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8(5):34-37.
[2]潘莲娣,张艳辉.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五位一体协同联动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 36(8):25-26.
[3]陆小玲,张平湖,尹彩霞,兰应飞,郑攀,何宝国,褚璇.大党建引领下的高校思政工作体系新探索——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五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4):23-24.
[4]张晓蕊,马晓娣,丁光彬.“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4):115-119.
[5]郭炜,王淙.民办高校外语教学“五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设计——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2):36-37.
[6]沈彬,汤晖,赵天阳,成思源,吴静婷.新时代高校“创+思政”教育模式实践探索[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 19(4):108-113.
[7]李文英.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五位一体协同联动模式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8(7):78-79.
作者简介:
龙立文(1967年3月-),男,汉族,湖南耒阳人,大学本科学历,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政及教育管理。
龙蓁蓁(1992年3月-),女,汉族,湖南耒阳人,研究生学历,长沙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唐忠彪(1986年10月-),男,汉族,湖南耒阳人,大学本科学历,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电子技术教育及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