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拟修法遏制企业技术造假

2021-04-13 19:20姚虹聿
检察风云 2021年2期
关键词:职员三菱制造业

姚虹聿

位于德国拉丁根的三菱电机公司欧洲总部

日本制造业丑闻频出

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日本三菱电机公司日前承认,该公司曾向欧洲车辆制造企业出口大量不符合欧洲当地规范的汽车零部件。

三菱电机公司发布声明称,自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该公司对欧洲车企出口了大量不合规范的车载音响零部件,总数达33.5万件。欧洲从2017年6月开始实施新的无线电设备规范,三菱电机公司的上述零部件未达到新规范的标准,因此属于不合规产品。然而,三菱电机公司不仅谎称产品“合规”,还伪造了相关文件。在欧洲当地机构对产品进行检验时,三菱电机公司使用改装后的样品通过了检验,制造出“整批产品达标”的假象。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虽然三菱电机公司向所有涉事企业道歉,并承诺对此事展开进一步调查,但广大欧洲车企不会就此罢休——三菱电机公司将面临大量索赔诉讼。

近年来,曾经如神话般存在的日本制造业频频曝出造假丑闻,其中相对比较严重的有两起事件——

一是日本钢铁行业霸主神户制钢的内部调查发现,其下属的4家事务所私自篡改相关质检证明,伪造有关产品强度和尺寸的检测数据。调查人员在对产品进行全面调查后发现,逾2万吨不合格制零部件、2000吨不合格铜制品和2万个不合格锻造品被出售给包括丰田汽车、JR东海新干线、美国波音公司在内的200多家知名企业。

二是日本东洋纺株式会社生产的人造柴隆纤维以次充好。该企业是全球各大防弹衣及电梯吊索厂商的材料供应商。其员工在测试工作中发现,一批柴隆纤维材料制成的防弹背心,在受热后及潮湿环境中的防护性能严重降低。该员工随即向日本东洋纺株式会社高层反映。结果该企业不仅不愿意更换材料、查找原因,还把这名员工开除。媒体曝光这一丑闻后,东洋纺株式会社在业界的口碑和地位一落千丈。

就在三菱电机公司此次曝出造假丑闻之前,日本政府已经表达了对于企业技术造假的担忧。2020年11月初,日本政府发布2020年度《日本经济财政白皮书》。其主要内容包括在日本社会普及数字技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变化等。白皮书特别强调,日本企业要重视产品质量管理。“从企业精神、法律监管和资本投入3个方面强化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企业精神所起的作用应该占50%,法律监管占40%,资本投入只占10%”。

 “劳动派遣”和“终身雇佣”

据日本《神户新闻》报道,日本政府要从法律监管和企业精神层面解决制造业技术造假问题,收紧《劳动派遣法》的适用范围是必然举措。

自从欧美的“经济成果主义”渗透日本,日本企业就开始以裁员作为增加利润或渡过经营难关的手段。“非不得已不裁员”的神话破灭了,日本企业发现裁员可以迅速平衡损益,于是,以“派遣员工”代替正式职员就成了日本经济领域的新风潮。“派遣员工”这个比契约工更便利也更便宜的新工种,成了日本经濟的一支生力军。

“派遣员工”的称谓源自日本国会早在1986年就通过并批准生效的《劳动派遣法》。该法律规定,企业可以接收由民营派遣机构介绍的短期工人,以时薪或月薪计酬。对于“派遣员工”,企业无须负责提供培训、医疗、保险等,也无须派发离职补偿金及退休金,甚至不必经过裁员手续,随时可以终止与“派遣员工”的雇佣关系。

在1986年的《劳动派遣法》中,这种“即用即聘”的制度原本是为少数专业人员,如翻译、秘书、电脑程序员等设立的。他们有专业技能,能获得较高的收入,不太在乎职业保障,能够接受“半自由就业”的方式。

2004年,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推行人力资源制度改革,提倡“开放劳动规制”,将《劳动派遣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允许制造业企业任用“派遣员工”,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减少了正式职员的数量,甚至主动裁员,以便大量任用“派遣员工”。与此同时,通过给“派遣员工”介绍工作以抽取佣金的新兴行业——“派遣业”在日本蓬勃发展起来。

不仅企业如此,日本各地方政府也采用同样的手段,将很大一部分工作交给“派遣员工”来承担。据统计,日本全国各地方政府有约45万名职工是“非正规雇员”,占都道府县级职员的16%和市町村级职员的31%。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依据《劳动派遣法》可以随时解雇“派遣员工”,不需要理由,也不用支付赔偿,这减轻了经营者的经营责任。但相对地,日本企业界一直倡导的“员工与企业共存共荣”的理念也荡然无存。

“派遣员工”不能获得接近正式职员的薪酬,也就难以有“与公司荣辱与共”的荣誉感。即便企业管理层频频强调“高质量”,仍然难以逆转“派遣员工”放松品控的趋势。处于监督和管理岗位上的正式职员,要么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因为人员不足,难以有效把握生产状况。

《日本经济新闻》指出,清退“派遣员工”,任用更多的正式职员,无疑能够增加企业职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但也有观点认为,缩小劳动派遣制度在经济社会中的使用范围是一种倒退。

为了贯彻一直崇尚的“工匠精神”,日本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采用“终身雇佣制”。有些人20年待在同一个岗位上,每天只做同一项工作。在历史上,“终身雇佣制”的确对日本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培养职员对公司的忠诚度与归属感的同时,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与培养,并获得可靠的回报;另一方面,职员可以全身心地为公司作贡献,无须担心有朝一日饭碗不保。然而,“终身雇佣制”也造成日本企业工作岗位的老龄化和思维固化。更具创新意识、更加活跃的年轻职员,往往难以被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

由此可见,《劳动派遣法》适用范围的调整,关系到日本制造业“劳动派遣”和“终身雇佣”两种制度的平衡,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两难的选择。

“创新者窘境”

据日本《东京新闻》报道,制造业企业技术造假问题有其复杂的根源,除了劳动派遣制度,也是“创新者窘境”使然。日本制造业的现实情况说明,“工匠精神”有正反两面,用得不好就会陷入“创新者窘境”。

虽然日本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尚存,但其发展已经遭遇瓶颈。日本IT制造业式微,其失败的教训有很重要的一条——过于追求性能与指标的极致,过于强调“工匠精神”,使得产品出现“质量过剩”,反而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以DRAM存储芯片技术的发展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该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居第一位。当时,日本半导体技术人员追求芯片的极限性能,提出“大型电脑芯片使用25年”的质量标准。高质量就意味着高成本,然而,个人电脑普及后,完全用不到如此高质量、高成本的芯片,以至于在該领域,日本企业被生产相对廉价的芯片的韩国和美国企业超越。

对此,美国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分析,曾经成绩傲人的日本公司只会追求产品“精益求精”,但其开发出的新技术大多是“延续性技术”,真正能带来新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少之又少。于是,日本顶尖公司将发展机会拱手让人。日本曾经引以为傲的数码产业节节败退,正是陷入了这种“创新者窘境”。西方工业国家的制造业外流,日本在高端产品方面没有多少升级的空间,在中端产品领域又受到韩国、中国的挤压。高昂的制造成本导致日本企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为了提高竞争力,有些企业就选择通过给品质“注水”来缩减成本。

不过,《东京新闻》认为,归功于“隐形冠军”企业,日本的制造业仍然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所谓“隐形冠军”企业,是指社会知名度低,但在市场份额或市场地位上处于优势的企业。比如那些生产零配件、材料或设备的高精尖企业。

例如,日本熊本县发生地震时,一度出现这样的新闻——熊本县地震冲击了所有与拍照相关的行业。原来,日本索尼公司是全球图像传感器的核心供应商,全球市场上绝大多数智能手机拍照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索尼公司的技术。地震使得索尼公司位于熊本县的主力工厂停工。于是,业内人士普遍担心,所有与拍照有关的行业的零配件供货都可能遭受严重影响。

由此可见,虽然近几年技术造假丑闻频发,但日本高端制造业元气未损。日本政府需要做的是找出问题的根源,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规范。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猜你喜欢
职员三菱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三菱日联银行
三菱日联银行
利用三菱PLC在老设备上的改造应用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迟到的理由
别致型男 试驾2015款三菱帕杰罗精英超越版
打错了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