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线上教学改革的三维思考

2021-04-13 03:41涂庆皓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思政教师

涂庆皓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称“高教40条”)当中第十一条要求“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混合教学改革中,要加强教师线上教学技能本领,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储备。

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形式多样,不限于慕课、微课、直播教学、线上交流互动等,然而在有的地方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就有过形式上热热闹闹,却偏离教学内容而收效甚微甚至影响恶劣[1]。为使高校思政课要更好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教师要突破教学改革局限性,线上教学改革应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思考。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线上教学要持续革新教学理念

有科学的理念,才能有科学的实践。线上教学的新情况新问题,集中体现为线上教学涉及三对关系,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高度配合,发挥1+1>2的教学实效。

(一) 教师线上教学须处理好混合教学中线上与线下的辩证关系

“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教育革命,更是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革命。线上教学从现象上看是教学手段的转变、教学场景的转移,其实质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和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线上与线下有一定差异性,更多的是互补性和统一性。线下教学要支持和回应线上教学,线上教学要引发和赋能线下教学,二者统一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过程,都服务于学生“我要怎么学”的主体性诉求。一些教师把线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原封不动地搬到线上教学中,这种做法只不过是将传统的线下教学讲授法穿上了互联网的新衣,教学设计缺乏,教师监控缺位,学习反馈缺失,这样的线上教学无异于是“水课”的线上版本。根据 “金课”建设要求,淘汰不走心不费力的“水课”,线上教学决不能成为线下教学的“网络版”,而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二) 教师线上教学须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 “3·18”讲话中提出 “八个相统一”,其中第六个“坚持主导性和主导性相统一”理应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线上教学改革的根本遵循之一。线上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体现为学生学习的主动、信息获取的便捷和师生互动的顺畅,“以学生为主体”是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当中的主要矛盾,教师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画龙点睛”,加强引导总结和提炼。“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来实现,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自主的,但不是无序的自主,例如在线上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要调查学情、布置学习任务、设置学习情境、组织学习活动、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监控、管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随时对教学策略进行反馈和调整;在教学活动的末尾要对教学进行总结、提炼、升华,明确课堂所解决的问题,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评价。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在线上教学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线下教学的一堂好课常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技能,这是“教师为中心”;线上教学的一堂好课要取决于教师的综合性内功,最重要的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围绕着“学生为中心”。线上教学的“水课”在于“学生为主体”不到位,教师不知如何发挥自身主导性作用,理念上依然围绕着“我怎么样才能把课讲好”来发力。线上教学是“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转变的良机,教师要在教学理念上实现彻底的变革,把主体的位置还给学生,才能最大化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

(三) 教师线上教学须处理好“内容创新”与“手段变革”的辩证关系

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变革,从粉笔、黑板、投影仪、实物教具、多媒体发展到移动互联,这并没有改变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只是进行了数字化和符号化的构建。教师如果忽视内容建设,对互联网的驾驭相对于学生也很难有优势。高校思政课要用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就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加工创新,并通过手段的变革来发挥内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二者的关系中,内容的创新是第一位的,手段变革是第二位的,教学手段是服务于内容创新的。在移动互联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中,信息化教学手段加速演变创新,教师应避免过度关注教学手段,将线上教学组织得热闹非凡,却没能给学生提供情感上的认同、思想上的引领、理论上的沉淀。教师忽视教学内容创新,将不利于达成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的建设要求,也不符合金课建设“高阶性、创新性”的标准。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线上教学要转变教师角色

(一) 推进教师线上教学角色从“展示者”到“组织设计者”的转变

在线下真实教学情境之下,学生是通过同一空间内对教师教学展示进行视觉、听觉、感觉的接受。为了增加课堂的吸引力,教师要注重教态和语言表达,肢体语言、语音语速语调和微表情。教师展示的诸多细节决定了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当“展示者”,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加强基本功。

线上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转变线下教学“展示者”角色定位。线上教学“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之后,以教师为中心的“展示”将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综合需求,学生在线上课堂的主要任务也不再是观看教师的展示,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探索未知领域。线上教学面对教学载体的巨大变化,必须对教学资源的储备、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堂活动的组织、师生互动的安排、教学反馈的搜集等方面进行用心的设计,使线上课堂有章法还能灵动不羁[2]。线上教学中,教师成了统揽全局、顶层设计、运筹帷幄的“组织设计者”。从“展示者”到“组织设计者”,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线上教学中必须要实现角色转换。

(二) 推进教师线上教学角色从“话语权威”到“关键意见领袖”的转变

在互联网没有普及的条件下,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话语权威。教师的一桶水,对学生的一杯水有绝对的优势。在信息化时代,智能手机就可以尽览古今中外,教师的话语权威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如果教师思政课教学中依然照本宣科,学生就会用自己的“低头率”,对教师投下反对票。00后大学生,生长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重视自己的话语权和个性表达,在线上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威”角色被信息消解,“教师可以说,学生不能说”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为继,这既成为教师教学的挑战,也是教学改革的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提出思政课建设的要求之一是“亲和力”,教育部金课建设的标准之一是“创新性”,教师理应通过自身的角色转变推动教学创新,发挥互联网时代教师线上教学的亲和力。线上教学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师生超时空全员互动,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和空间[3],教师以其知识、见解、阅历、身份和课堂管理的优势充当“关键意见领袖”,使学生的课堂“表达自由”真正转化为高质量互动的“学习自主”。在线上教学中,教师找到学生学习的痛点和盲点,针对这些问题去设计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答疑解惑,通过理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去做学生的关键意见领袖,在互联网世界得到学生的认同,进而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成人成才。

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中国故事,用好中国话语,分析中国问题,用透彻的学理说服和回应学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优化线上课堂的文风和话风[4]。线上教学要突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只要有道理,学生并不反感讲道理,只有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针对性的兼顾,才能促成师生同频共振,让学生真心信服。

(三) 推进教师线上教学角色从“灌输者”到“伴学者”的转变

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方法,但不等于“硬灌”“满堂灌”。由于学术思维与教学思维的差异,很多习惯于学术研究的思政课教师,难以区分科学研究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使教学带有学术研究的惯性,不利于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某些教师板起面孔,说教灌输,照本宣科,空喊口号,使思政课冷冰冰,会间接地关闭学生“心门”。做学生的引路人,需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的“伴学者”,更能发挥教师教学的亲和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例如在直播教学中,学生成了互联网教育传播活动的受众,其同学、朋友、家长、亲属也会来关注甚至参与教师的线上教学活动,学生对老师的关注、喜爱和二次传播产生了一定程度“粉丝效应”。直播教学也成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发挥人格魅力,提升教学感染力、亲和力的改革契机。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线上教学要创新教学设计

(一) 教师的线上教学设计要注意同类课程之间内容的整合

线上教学要围绕学生学习为中心,遵循学习规律,教师不可能对教材面面俱到,需要对教材体系进行深度加工,对教学内容深度整合,尤其是课程之间重复性内容的处理。

以高校思政课四门主干课为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简称为德法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为纲要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为原理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为概论课),内容有高度的关联性,在教材中有部分重复内容,例如德法课和概论课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纲要课和概论课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内容;原理课与概论课都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内容。如果教师重复讲授,难免有学生会心生厌烦,注意力脱离课堂,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高校思政主干课程教师彼此之间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做好衔接、取舍和整合,使学生知识系统更加科学合理。信息技术给高校思政主干课程之间的整合提供技术支撑,可以提高教学针对性,解决不同思政课课程之间的隔阂和分裂问题,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形成思政主干课的“合力”,可以在经典导读、案例教学、时政教学、问题式教学中,推动课程之间融会贯通[5]。各门课程要贯彻落实集体备课制度,不同课程之间也应该执行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共同凝练和整合重复性教学内容,设计出避免重复、重点突出、相互协同互补的线上教学内容。

(二) 教师的线上教学设计要注意知识目标与价值目标的兼顾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大学阶段高校思政课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线上教学不能局限于知识性目标,应兼顾甚至突出价值目标,让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的价值引领在线上学习中不缺位。例如,原理课传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要渗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和指引,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道义性品格帮助学生按下理想信念的总开关;纲要课展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回答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树立起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的深刻认同;概论课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师也要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认识真理,坚定“四个自信”。

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网络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中,线上教学内容要侧重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通过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来达到思想政治认同的目的[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必将充满许多新的特点的伟大斗争。如果高校思政课的线上教学仅仅是止步于知识和信息,那么学生价值目标缺失,将无法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高校思政课关系到我们伟大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从长远的战略目标上看,学生对于科学理论仅仅“知晓”远远不够,大风大浪中能不能始终站稳立场,大是大非中能不能始终保持头脑清醒,需要使学生们“知晓”后“认同”,“认同”后“信服”,最终达到“信仰”。

(三) 教师线上教学设计要注重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线上教学使教师和课程成为学生学习资源的选项。假如除去学分、成绩的约束限制,打通学分互认,学生既可以选择本校课程也可以选择外校课程。因此,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为更大规模的学分互认和网络课程开放共享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和教学内容上的储备,不断精进线上教学技能,做好教学设计,突出自身特色,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培育教师自身教学的核心竞争力。

教师线上教学的核心竞争力依托于真实的师生关系。在线上,师生之间既是师生也是网友,师生平等交流互动,以增进教学亲和力和感染力。学生对于自己的任课教师有着“我的老师”的独特身份认同,相对于线上名师,学生难以与其真实交流和交往,高校思政课的广大普通任课教师,在线上拥有身份认同的核心竞争力。教书育人,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相伴学习、春风化雨,能够满足学生同教师交往的情感需要,化解冷冰冰的电子屏幕使得线上教学缺乏情感温度的弊端。网络上大量的信息造成学生选择困难甚至在信息汪洋中迷失,学生十分需要老师以一个智者的形象用情用心引导,需要老师像朋友一样敞开心扉,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7]。

高校思政课教师线上教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真实的师生交往和学生对教师的身份认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意将这样的优势体现在教学各个环节,把育人的工作做到师生交往的细节里。在高校思政课的混合教学模式中,师生交流既能“面对面”,又能“屏对屏”“键对键”,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8]。而网络上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却不能轻易去名校实地体验现实教学情境,也不能轻易地见到名师本尊,并与之持续地、便捷地一对一交流。学生自己的任课教师却可以在网上对学生们的一般需求做整体性梳理和引导,也能有意识地留意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和特殊需求,给予及时指导和适当的帮扶,这对于学生的情感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和学习需求都是一种满足,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备了情感的催化剂,能够更好实现思政课“熏陶感染”“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9]。这种建立在真实人际交往基础上的身份认同,使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有高度又有温度”“有理论又有情感”“既高大上又接地气”,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向着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六个要”当中“情怀要深”“思维要新”的标准靠近,借助网络信息化时代的线上教学契机,焕发高校思政课新的生命力。

四、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从不同维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在科技和生活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们必须适应变化和学生的要求,改变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学生所喜欢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10]。高校思政课的线上教学要因时而变,因势而新,不断契合00后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习惯去设计教学,落实习总书记“3·18”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等要求,拿出刀刃向内的革命精神,走出教书育人的舒适区,推进教学理念改革、教师角色转变和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才能与学生同向同频同行,做学生认可和喜爱的引路人。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思政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