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新,张 旭
(东北电力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昭示我国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毋庸置疑,新时代概念的提出同我国与日俱增的综合国力和话语权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国的特色文化,高等教育的受众群体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份光荣的责任,在新时期履行新职责,创造新业绩。作为世界通用语,英语在推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层面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语言运用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源语信息传递的客观性与有效性,所以针对中国的二语教育群体来说,构建起符合本国国情的二语习得环境和科学有效的语言习得理念势在必行。大学英语作为通识必修课,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长远影响,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1]。可见如何能够在讲授英语的同时,有效引导学生坚守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外语教学者的教学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因此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革新和开展必须科学地同思政元素相融合,承担起大学英语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自2016年6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伊始,课程思政这一划时代的教育理念便被教育界各领域和各学科广泛接受,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范式和教育成果,对于新时代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2019年8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该文件为高校思政课堂的进一步构建指明了方向。同年9月,教育部进一步印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并指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5]。”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文件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和整体规划,强调各类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通过课程思政战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性,同时阐述了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全方位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建设中,该文件的颁布为思政进课堂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综上可见,课程思政的战略正逐层加深,它彰显了以习总近平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教学理念革新的切实关心和高度重视,同时也为高校全新育人模式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大学英语作为全国高校本科的通识必修课程,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反复强调英语教育的外延性,旨在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能在全球一体化的语域中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为此学界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融合了思政元素,以期升华新时代大学英语的育人职责,实现高等教育的双重价值。
大学英语肩负着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思政元素的融合体现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与精神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根本目标。思政元素的介入可以有效缓解西方文明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进而促成求同存异,防止学生全盘接受西方元素而忽略了中国本土文明的养分,最终实现三全育人的格局,这与《大学外语教学指南》中“思想性”和“德育性”的概念不谋而合。
传统大学英语的教学范式主要为英语语言学知识,教师在常规二语语料的辅助下,完成教学内容,但却因此而忽略了人文学科课程的精髓所在。教师对西方语料过分的“填鸭”易使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从而导致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养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维贯式[6]。故针对于此,大学英语的教育理念亟需调整方向,适时融入思政元素,使大学英语通过知识传授与精神追求引领学生不断前行,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和爱国情怀,从而使其内外兼修,受益匪浅。
大学英语作为综合素质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肩负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7]”的使命。将思政元素加工,并使其贯穿至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可使学生通过二语习得回归本土文化,并鞭策教师积极响应新时代教学改革的号召,革新传统教学策略。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养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和健康心理,把个人情感自觉融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
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曲折而复杂,授课教材的选定,授课理念的制定,授课模式的选定,授课内容的厘定,授课成效的衡定等都是制约课程成败的重要因子,因此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将破坏大学英语课程生态的整体性。所以在引入思政元素时,必将使其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革故鼎新,从而形成新的教育模态,发挥大学英语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并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改革提供现实依据。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所承担的重任与日俱增,其受众群体之多和实施范围之广为其他各专业所无法相较,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成效性。广大英语教师应“居安思危”,消弭传统知识传授的单调性,重整囿于纯理论灌输所导致的本土文化回归的限制,力促思政课堂的生成,形成线性思政教改方案,助推新时代大学英语的创新性发展。
鉴于广大英语教师对传统语言知识灌输的热衷,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较少参与到英语课堂中,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思政自觉性弱,思政意识寡淡,从而对课程的思政效果造成影响,使培养方案同国家人才需求严重脱钩。因此使英语课程思政固态化和常态化,可有效增强教师的思政意识,力促广大教师通过思政元素的合理植入修葺传统英语授课模型,从而实现大学英语多模态的育人功能,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与德育能力[8]。
融入思政元素的大学英语要求以语言习得为本,以思政理念为重,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情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终为英语教学理论提供经验验证,为国家话语提供基层表达,为价值引导提供情感匹配,从而实现语言目标与思政目标的相统一。但就目前看来,国内大学英语的思政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无健全的外语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化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升,为此有必须要探究英语思政可实施的路径。
大学英语肩负着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大学英语课堂中深刻体现了当下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思潮,但受传统英语教学大纲的影响,大部分英语教学的重点仍停留在词法、语法、句法、篇章等语言知识层面,授课的外延性较小,课程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为此,大学英语课程有必要与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审美同向同行。所以,重调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势在必行,应在已有的教学语料内容里有机融入家国情怀、传统文化、时代先锋、中国故事、习近平语录等代表性的思政元素,凭此可有效将思政元素以不同形式和内容引入到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中去,并从授课理念、授课素材、授课手段等层面多维度实施开来。
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现有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从而形成科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立足以学生为中心,扭转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角色,坚持以产出为导向,鼓励学生自主探寻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内容,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政习得体验、习得成效,坚决杜绝大学英语的全盘西方化。除此之外,大学英语课程的考核形式也要与课程思政理念并驾而行,彻底摆脱传统的量性考核方式,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精神指引作用和育人成效置于首位,同时可兼顾所在院校的专业特色,并在期末成绩设定时适当调整并加大平时形成性成绩的占分比例,综合一切可行方案培养学生在二语环境下重归本土文化。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关键[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作为授课主体,应时刻以身作则,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用自身思政底蕴熏陶学生,用本体的爱国情感感染学生,使大学英语的德育程度最大化。各大高校、科研机构也应定期举办和思政有关的教学竞赛、教学培训等活动,以期提高英语教师的思政敏感度,进而从整体上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传播能力和思政实践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也应该时刻对自己的思政水准进行客观反思,及时调整大学英语的课堂思政化进程,旨在确保英语课程思政的构建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大学英语的思政路线既是其在新时代教育变革中所面临的全新挑战,也是英语学科本身所应承载的神圣教育使命。在全球一体化的新时期,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日俱增,大学英语所发挥的教育功效也渐趋显著,只有将其育人功能最大化,不断探索英语课程的育人路径,才能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和实践平台[10],从而优化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成效,最终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知识与情感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