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江西母亲河赣江和香港同胞饮用水东江的源头,也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翻开了赣南老区发展的历史新篇章,为赣南林业振兴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8年来,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关心支持下,在江西省林业局的正确指导下,在赣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赣州市林业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建设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着力提升森林质量、发展生态产业、深化林业改革、保护森林资源,推进林业振兴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和李克强总理视察赣州重要指示,赣州市作出了10年改造1000万亩低质低效林的决策部署,全面打响低质低效林改造攻坚战。2012—2020年,全市共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414.33万亩,已实施改造的区域林分树种结构趋于合理,阔叶树比重大大提升,原来的纯针叶林变成了针阔混交林,森林防灾控灾能力大幅增强,森林质量、生态功能明显提高。全市完成人工造林398.83万亩,封山育林256.67万亩,森林抚育1112.91万亩;新增国家森林乡村88个、省级森林乡村122个。目前,全市已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
全市油茶林面积突破300万亩,年产茶油2.4万吨、商品茶粕3万吨。“赣南茶油”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连续3年荣登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被授牌列入中国首批农产品地域品牌价值榜。国家油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顺利获得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森林生态旅游开启新模式,赣州市高质量承办2020 江西森林旅游节主会场系列活动;积极扶持家具产业发展,2014年至2020年,争取国家林草局连续7年在南康举办中国(赣州)家具产业博览会,促进产业全面提档升级,南康家具产业集群产值达1800亿元,成为全国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典范。
赣州市构建市县乡村组五级林长组织体系,共设立各级林长57439人,其中市级林长12 人、县级林长274人、乡级林长2973人、村级林长10773人、组级林长43407 人;建立“两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夯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基础。健全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全市搭建林权流转服务平台598个,创建国家级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家、省级10家。顺利完成国有林场主体改革,全市原有的116个国有林场被整合重组为51个。林业脱贫攻坚精准有力,争取国家林草局支持,全市新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岗位12094名,通过以林业产业、工程项目、生态保护、林业科技为重点内容的全行业扶贫,累计辐射带动贫困户25.9万户次、贫困人口96.7万人次。
严格落实公益林管护责任制,开展公益林分类建档,不折不扣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规范管理1500多万亩生态公益林。全市共创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1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20处、省级以上森林公园31处。赣州市争取国家林草局批复实施了赣南苏区松材线虫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等一批重大林业项目,做好森林防火、防病虫害工作,筑牢野外用火审批、入山检查、林区巡护、联防联护“四道防线”,全面打响松材线虫病防控歼灭战,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组织开展森林督查“回头看”,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等专项行动,为构筑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提供了坚强保障。
低质低效林改造
2021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同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这两个国字号文件,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对推进新时代革命老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后,赣州市林业局将积极抢抓政策机遇,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乡村国土绿化行动,扎实推进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加速拓展“两山”转换通道,不断为打造村美民富产业旺的生态乡村建设贡献林业力量。
一是做好“绿”字文章,加快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计划建设长(珠)江防护林100万亩,实施森林抚育300万亩,累计改造低质低效林500万亩。开展“我为家乡增绿添彩”活动,广泛吸引社会力量以认种、捐种、认养等多种方式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加大对乡村古树名木的管理和保护力度,深入开展绿色模范单位创建,扎实推进“乡村绿化”工程。
二是做好“强”字文章,全面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新造高产油茶林30万亩,改造和提升低产油茶林100万亩,油茶产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加快推进国家(江西赣州)油茶产业园建设,加强“赣南茶油”品牌宣传推介,全面推动油茶产业提质增效。指导各地按照“一县一品或多品”的思路,持续推进毛竹、森林药材、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产业发展。
三是做好“转”字文章,不断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开展“林长制提升年活动”,出台《县乡村林长制工作办法(试行)》,创新“四单一函”工作机制,不断强化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持续加强市县乡村四级林权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林权规范有序流转,探索建立林业要素市场交易平台,促进林权要素向资本要素转换。加强市县乡村四级林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设,打通服务林农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做好“稳”字文章,巩固拓展行业扶贫成效。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保持脱贫攻坚力度不减,持续优化和完善全市林下经济、林业工程、林业生态补偿、林业科技支持措施,确保林业精准扶贫措施总体稳定,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探索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和模式,与林农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群众发展林业的获得感、幸福感,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山水会昌 黄建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