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是北京千年古都的精髓、百姓生活的缩影、风土人情的凝结、生命记忆的场所,是京味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金名片之一。胡同绿化作为胡同文化有生命的载体,是老城千年风貌的见证者,也是市井百姓生活情趣的述说者。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讲话精神,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保护1000余条现存胡同及胡同名称,实施胡同微空间改善计划,恢复具有老北京味的街巷胡同”的要求,北京近年来陆续开展了大量的胡同整治、微空间改善工作,本文即在此建设背景下对北京胡同绿化进行的系统研究。
“胡同”一词由元朝沿袭而来,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作为“胡同—四合院”居住形态形成兴盛期,元朝开创了北方民居建筑新风貌,也在城市脉络肌理上留下了浓厚的胡同文化基因。明朝把都城迁入北京后,人口不断涌入,为解决住房矛盾修建了大量不限制宽度与面积的四合院,胡同的形式也开始变得多元化。清朝汉民搬入南城,由于等级制度及资金的限制,胡同的宽度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非一般东西走向的胡同,形成了南北城胡同不同的肌理。民国处于战乱时期,政府保护力度不够,胡同风貌也变得参差不齐。新中国成立后,大量外来人员入住了胡同四合院,数百年形成的一户一人家的历史风貌从此打破。在确立了以老城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之后,大规模的拆除与新建使得老城内许多街巷胡同和空间格局被不断改变,北京胡同的数量急剧减少。同时,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游客对于胡同文化的向往,胡同逐渐承载了现代生活、文化交流等更多功能,传统的风貌和氛围受到巨大冲击,胡同的保护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图1 胡同“半城宫墙半城绿”城市风貌示意
胡同绿化与居民日常生活及城市肌理相融共生,是具备生命力的文化载体。受到空间的限制,传统的胡同绿化以点植的大树为主,营造了“半城宫墙半城绿”的城市风貌。胡同绿化对象主要包括道路绿化和院落绿化,道路绿化多为槐、榆等高大乔木,起到一定的遮阴作用;院落内绿化则多选用多花、结果的植物,如海棠、石榴、菊花等,反映老北京人对于“春华秋实”生活的美好寓意。
通过对千余条胡同的现场走访与调查发现,由于现代生活的影响与方式方法的不恰当,胡同绿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胡同绿化空间局促,总体绿量难以提升。北京大部分胡同宽度为3米—6米,绿化空间极为有限,绿化空间多以点状树木或居民自发绿化行为为主,绿化的连续性与景观品质有待提升。二是绿化方式与胡同文化内在关联不足,割裂了胡同绿化与文化传承、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影响了胡同绿化的实施效果。如目前大部分胡同严重缺乏公共活动交往空间,有的胡同虽然进行了绿化,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适宜引导,采取的绿化方式与胡同传统景观风貌不够协调等。三是胡同绿化养护管理面临挑战。胡同由于市政设施不到位,缺乏系统养护设施,绿化养护难度较大。同时无序停车、私搭乱建不断挤占了公共空间和绿化空间。上述问题都影响着胡同的整体环境质量与老城风貌展现,亟需从绿化提升入手进行优化与改进。
笔者围绕“绿化在胡同风貌特色体现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处理文化保护传承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胡同绿化生活性和观赏性、展示性之间的关系;什么是好的胡同绿化方式;倡导什么样的胡同绿化方式”四个方面对胡同绿化的作用与内涵进行再认识。老北京味的街巷胡同文化不仅来源于建筑物本身,更体现在与之依存的公共环境之中。胡同绿化构成了胡同典型的环境特征,是乡愁记忆有生命的载体,需要得到完整的保护,但这种保护需要与社会发展、文化复兴与人居环境改善关联起来,把“保护与发展,更新与创造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文化整体性的前提下尊重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实现胡同绿化在传统风貌保护与生活实用性方面的双赢。这要求胡同绿化兼顾生活性、观赏性与展示性。有益于传承古都文化、承载现代生活需求的胡同绿化,即是适宜的绿化。
基于以上认识,对于胡同绿化应强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总体思路,“所为”包括鼓励结合胡同实际情况进行留白增绿、传承文脉、适度建设、多方共建有生命力的生活环境;“不为”指不鼓励标新立异、面子工程、一刀切改造和政府大包大揽。树立有所取舍的价值观,统筹协调并努力服务于生活在其间的人,这才是胡同绿化的应有之义。
本研究改变以往胡同绿化对于局部空间的小修小补,首先运用系统思维全面考虑绿化需要开展的工作,从整体入手提升胡同的景观环境与文化风韵。基于对老北京四合院“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生活意蕴的理解,提出“千年古都、绿意悠然、槐香榴红、乐居生活”的愿景目标,并通过“绿地建设点睛化、文化传承故事化、共建共管精细化”的绿化策略整体思考胡同绿化提升涉及的问题,全面指导胡同绿化工作开展。
在绿地建设策略上突出绿地建设点睛化,重在“绿色晕染、积微成景”,具体方式包括“一棵树工程、留白增绿、拆违建绿、绿线勾勒、转角点绿、门户增色、棚架绿荫、墙体攀援、院内院外共享绿荫、文物节点景观改造、胡同客厅”等,基于对胡同景观的整体定位及现状摸排下精准解决胡同“微空间”的景观提升问题,运用模块化的指导方式有针对性地解决胡同绿化问题。在文化复兴策略上突出文化传承故事化,将胡同绿化与文化传承保护相融合,强调“多维讲述、见微知著”,通过净化胡同中文物节点环境、增加邻里交往空间、点缀胡同文化元素等方式述说提炼胡同的文化内涵,运用“一砖一瓦、一花一叶、两三联槛、七八院落”等传统风貌元素并结合胡同客厅的建设,还原生活场景,恢复胡同的人文风貌,传递乡愁意蕴,通过绿化建设赋予胡同文化新生机。在实施管理策略上突出共建共管精细化,旨在“公众参与、共建家园”,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加强交通、市政、园林等部门联动机制,统筹梳理胡同空间秩序,解决无序停车、私搭乱建等难点问题,腾出珍贵的绿化空间,静化胡同氛围。充分尊重民意,由于胡同内公共空间的绿化景观与市民生活切实相关,设计过程秉承公开透明的原则,广泛邀请居民参与,尽量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倡导与居民共同管理,提出“一家一户、一门一庭、两三盆花、七八助力”的实操策略,鼓励居民腾空间献力量,共同参与自己的家园建设,真正形成共建共享的胡同治理新格局,推动胡同建设可持续发展。
为保障胡同绿化的实施效果,基于三大策略,针对植物种植、色彩控制、小品设计、材料铺装提出了胡同绿化具体设计要求,有效指导胡同绿化建设。胡同绿化发挥着衬托、点景、烘托气氛的作用,要与胡同总体风貌相协调,需要对胡同绿化的形式以及植物、小品等要素的选择提出更为明确的要求与指导,通过梳理技术要点把控整体景观风貌,体现胡同整体的“秩序之美”。针对植物种植,推荐选用老北京传统特色植物,如槐树、枣树、玉兰、海棠等寓意良好、文化深厚的树种;还有百姓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性植物如凌霄、葡萄、葫芦、丝瓜、牵牛花、凤仙花等,再现植物历史原貌,并筛选符合胡同风貌、易于管理养护的树种,提出胡同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花、藤本植物目录。针对色彩控制,提出胡同整体色彩应以灰色调为主,包括建筑、铺装、小品等,不宜使用明黄、粉色等不符合传统四合院规制或与本地区风貌不协调的颜色。针对小品设计宜采用砖、瓦、石材、原木等传统材料,将胡同传统元素如花钵、抱鼓石、拴马桩、叩门环等样式融入设计,选用百花纹、团花纹等包含花鸟鱼虫的中式传统纹样,与胡同风貌相协调。针对材料铺装,推荐使用青砖、青瓦、卵石、防腐木等材料,并按照传统纹样进行铺设。上述设计要求细化了绿化策略要求,有纲有目地推动协调统一的胡同环境建设。
图2 一棵树工程改造示
图3 留白增绿改造示意
面对数以千计的胡同,如何稳步推进绿化工作成为建设管理人员一大难题。胡同绿化提升并不是简单种花植树的工作,它既涉及胡同空间疏解腾退、有序管理的问题,也与日常生活、休憩交往等关乎民生的需求在空间中相互重叠。经过与管理部门的座谈及与当地居民的积极沟通,笔者在兼顾实施效果及使用需求的前提下提出四个优先的实施思路。一是优先将有一定宽度和绿化空间的胡同列为实施对象。宽度和空间适宜的胡同绿化实施效果较为明显,实施难度较小,可以作为前期示范典型,为后期建设工作提供蓝本。二是优先将包含历史文化节点的胡同列为实施对象,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结合历史文化节点建设胡同绿化,有助于延续胡同历史文脉,提升胡同文化内涵。三是优先将居民及相关街道提升改造意愿强烈的胡同列为实施对象。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相关街道及居民意愿强烈有助于后期建设工作的推进实施,同时有益于改善民生。四是优先将游客数量较大,展示功能突出的胡同列为实施对象。胡同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游览、去感受、去体验,从而满足更多人的乡愁情怀,发扬中华文明。通过上述思路筛选近期需要提升改造的胡同,并与相关胡同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充分对接协调,同步推进,最终形成分期实施项目库,有力支撑下一步绿化提升改造工作。
图4 运用传统元素设计胡同小品
北京市虽然针对胡同绿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经验并开展了试点实践,但目前看来,胡同绿化仍然处于城市治理中被弱化、后置的工作环节。通过研究发现,胡同绿化不仅关乎一草一木,更重要的是发挥着承载历史记忆、展现城市风貌、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等多方面的作用,是城市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规避胡同绿化成为运动式的美化工作,将其纳入老城更新、胡同整治等工作的规定范畴,将胡同绿化视为保护对象融入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胡同绿化在相关方案编制审批、实施情况监督等方面的机制研究,并形成胡同绿化技术指导文件和具体实施办法,保障胡同绿化工作科学、可持续发展。
北京胡同作为首都人口密集地区独特的公共空间,承载了过多的城市功能。要解决胡同绿化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仅依靠绿地是难以突破的,应该在整个城市保护治理的维度中考虑胡同绿化问题。目前正处于首都城市减量提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也为胡同绿化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契机。结合首都核心区制定的人口、建设规模双控,降低人口、建筑、商业和旅游密度等要求,有序疏解了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为老城胡同绿化建设争取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应充分把握这一历史机遇,转变思维、多措并举,如积极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完善胡同内市政基础设施,补充浇灌系统;增补公园绿地、小微绿地和公共型附属绿地等不同形式的绿色空间,提升胡同绿量;通过历史建筑的开放及周边环境改造,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兼容设置、时空共享,增加胡同内公共交往空间。通过上述方式不断挖掘胡同可利用空间,探索胡同绿化新途径,在增强胡同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同时,改善胡同景观环境,创造更加优质、鲜活的生活图景。
胡同是中国传统营城理念的精华所在,本次研究通过对胡同文化以及胡同绿化的探索,强化了对胡同及其所在环境整体保护的观念,形成了胡同绿化同样具备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思想共识,也填补了对于北京胡同绿化系统化研究方面的空白。研究针对胡同绿化提出的以小博大、模块化改造方式以及以意韵取胜的思路,更好地协调了胡同保护和建设、生活和展示的关系,践行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意义,也期望对国内各类胡同街巷整治、老城保护与复兴、老城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发挥参考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