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晓娜 刘佳 张颖 耿宝建
【摘要】为了探讨师范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韧性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内在作用机制,采用便利抽样方式对衡水学院268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 SPSS和 Amos 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师范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对自我效能感产生负向影响。(2)师范院校心理韧性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关键词】师范院校 大学生 手机依赖 心理韧性 一般自我效能感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20200603116);2020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JRS-2020-1100)。
【中圖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5-0176-02
一、绪论
202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其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21%。当下社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机功能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手机依赖已成为大学生的凸显问题,有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智能手机依赖性的检出率为15.3%。
Bandura在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分为一般效能感和具体效能感。[1]闫志明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手机依赖的失控性可以预测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效能感和学习行为效能感。许磊等研究者指出,社会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在社会排斥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显著。由此可以推测,手机依赖可能会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产生负向影响。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手机依赖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有负向影响。
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是人天生具有的一种内在的潜能。有实证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心理韧性的内驱力,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心理韧性越好。一般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心理韧性水平也高。[2]据此,提出假设2: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产生正向影响。
有实证研究表明,心理韧性与手机依赖有显著的负相关。儿童的问题行为可通过心理弹性降低。因此,提出假设3:心理韧性对师范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产生负向影响。
通过回顾已有的研究发现,心理韧性水平高的个体具有良好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同时手机依赖程度较低,因此,心理韧性可能会通过手机依赖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这在之前的研究中还未出现该命题,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心理韧性是手机依赖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变量。
综上,本研究旨在探究手机依赖对师范院校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心理韧性在这期间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师范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干预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式对衡水学院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 268 份问卷,有效回收258份,有效回收率为 96.3% 。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教授编制的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和胡月琴、甘怡群(2008)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the 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RSCA)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经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量表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可接受水平。
(三)调查过程与统计方法
所有调查主要由学生辅导员召集,被试通过问卷星对问卷进行作答,要求被试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完成,同时辅导员等在场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在调查之前告诉被试调查结果会完全保密,调查结果仅用于科学研究。
调查完成后,采用 SPSS进行了信度分析、回归分析并采用 SPSS 内嵌的 Amos 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失控对心理韧性各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相关负相关;戒断、逃避对心理韧性中的目标专注、积极认知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与其他维度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r<0.8,表示处于中低相关水平,各变项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二)手机成瘾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为检验假设1,分析手机成瘾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将手机成瘾与自我效能感进行回归分析,在控制了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两个人口学变量的情况下,手机成瘾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F=4.5465,P <.01 ),说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越低,H1得到检验。
(三)手机成瘾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果检验
本研究探讨在控制性别与是否独生子的情况下,心理韧性在手机成瘾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是否有中介效果。在模型1中,检验手机成瘾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性别(女性)对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106(P >.05),独生子(否)对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054(P >.05),手机成瘾对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173(P <.01),R2 为5.1%,说明手机成瘾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在模型2中,检验手机成瘾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性别(女性)对心理韧性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077(P >.05),独生子(否)对心理韧性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070(P >.05),手机成瘾对心理韧性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 -.396(P <.001),R2 为15.9%,说明手机成瘾对心理韧性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在模型3中,在控制性别与是否独生子的情况下,探讨手机成瘾透过心理韧性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性别(女性)对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148(P >.05),独生子(否)对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016(P >.05),心理韧性对自我效能感的标转化回归系数β=.538(P <.001),手机成瘾对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 .040(P >.05),說明心理韧性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模型3中,加入中介变量心理韧性后,手机成瘾对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由 -.173(P <.01,模型1)变为了 .040(P >.05,模型3),R2 为29.5%,说明心理韧性完全中介了手机成瘾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四、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258名大学生的调查,揭示了师范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韧性之间的完全中介作用。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感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手机依赖越严重的大学生,其自我效能感越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就越不容易形成手机依赖。这与以往类似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表明人们总是喜好接收能力范围内的工作,而有意回避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在现代生活中智能手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功能越来越丰富,社交、上网、游戏、影音各类APP层出不穷,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的同时,也难免让人沉浸于一种轻松愉悦、逃避现实的情境之中,最终患上手机依赖。这一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要控制大学生手机使用时长,增强时间观念,合理分配时间;调整重心,转移注意力,多与人交往,多参加课余活动,充实大学生活。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合理审视自身,培养适当水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科学设立目标,积极面对困难,学会正确归因,不断提高抗挫能力。
本研究还发现,心理韧性在师范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手机依赖会对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产生负向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心理韧性体现的。这就告诉我们提高心理韧性对减轻大学生手机依赖具有重大意义,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五个维度上提高自身心理韧性,从而缓解手机依赖。
本研究以师范院校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三者关系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与假设不同的是,自我效能感对心理韧性正向影响不显著,心理韧性对手机依赖负向影响也不显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也许是影响手机依赖的因素有很多,心理韧性只是其中一个。再者本研究选取的样品范围仅来自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没有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师范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调查比较,希望今后的研究者能够在对象选取上扩大取样范围。
五、结论
(1)师范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对自我效能感产生负向影响。(2)师范院校心理韧性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余钦.斯金纳强化理论对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81-83.
[2]陈艳.五年制高职护生心理韧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 2018(24):130-131.
作者简介:
柳晓娜(1985年8月-),女,河北邢台人,讲师,汉族,泰国博仁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刘佳,女,河北衡水人,讲师,泰国博仁大学在读博士。
张颖(1984年-),女,河北衡水人,讲师,泰国博仁大学在读博士。
耿宝建(1985年-),男,河北衡水人,讲师,泰国博仁大学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