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建设的背景下,城乡规划的专业教育应该立足当今乃至未来的人才需要,注重对可持续发展观、创新力、理性力和协同力的提升,并且将这些能力的培养渗透到重要的设计课中。居住区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重要设计课,在居住区规划课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对可持续发展观和相关技术方法的介绍,课程内容上从传统任务书型转向主题型以激发创新力,在课程设计中始终强调理性的规划设计方法,并通过对过程的控制提升学生的协同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居住区规划 可持续发展观 创新力 理性力 协同力
【中图分类号】G642;TU984.12-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9-0194-02
一、新型城镇化带来对人才新的需求
中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和城乡规划建设的转型已经成为新常态。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实现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1]。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建设的背景下,城乡规划的专业教育应该立足当今乃至未来的人才需要,因为,我们的学生将成为未来领导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为培养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对可持续发展观、创新力、理性力和协同力的提升,并且应该将这些能力的培养渗透到重要的设计课中。
居住区规划是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设计课程[2-3],首先,将创新力、理性力和协同力明确为教学目标,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可持续发展观和相关技术方法的介绍,课程内容上从传统任务书型转为向主题型[4],在课程设计中始终强调理性的规划设计方法,并通过对过程的控制提升学生的协同力。
二、面向新型城镇化人才需求的教学目标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先具有先觉性,而理性力、创新力和协同力+可持续发展观正是新型城镇化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
(一)创新力
突破传统城市化现象带来的思想束缚,为实现新型城镇化,利用居住区规划和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已学知识,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世界先进经验,创造性地解决居住区规划中的现实问题,建设高品质的生存环境,使城市与自然、历史文化、人的需求更好结合。
(二)理性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理性分析总结问题,并挖掘城市规划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性,以此,在规划论证分析的过程中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前面提出的观点后面都要回应;二是后面得出的结论前面都有铺垫。
(三)协同力
城乡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在编制过程中非常强调与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公众的沟通和合作。因此,学生的协同力对胜任未来工作非常重要。课程设计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通过与组员们充分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团队产生合力,实现每个组员的共同成长。
三、提升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教学
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理论,更注重对有关永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的介绍。这些新理念和新方法是以案例的形式介绍给学生,这样的方式比较生动、容易理解和印象深刻,也更容易转化到学生的课程设计中。
(一)新理念
国际国内不断涌现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比如雨洪管理、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规划设计等。在雨洪管理方面,介绍了德国慕尼黑大学做的大连软件园规划,规划首先对场地的坡度、坡向和径流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强调保留地形特点,根据径流的特征优先保护和建立了有利于雨洪蓄滞的空间格局,并且形成越往山顶建筑体量越小的空间特征。在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的规划设计方面,重点介绍了西欧国家的先进做法,极大地促进了居民选择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的优先权。
(二)新方法
在居住区风环境、日照条件的模拟等新方法方面,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城市住宅研究中心在区域、城市和街区等各种尺度下的探索经验,并且详尽介绍了在顺德市三水区的规划研究经验,包括建筑布局的朝向与主导风向的角度到底多少可以取得最好的通风效果,建筑密度到底多少可以取得最好的采光效果等。另外,对Airpak软件如何进行日照和空气污染模拟进行了初步的介绍。
四、激发创新力的主题型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的任务书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结合实际场地特征和最新发展趋势,由教师确定养生养老、低碳生态、休闲旅游三个主题,每两个组选择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居住区规划的研究内容、规划重点、空间设计要求不同,一方面避免了传统居住区规划教学模式下方案雷同的问题,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力。(1)养生养老。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将决定养生养老社区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形态,项目策划时要考虑为不同行动能力的老年人所需配置的服务设施,空间设计上更强调无障碍设计,建筑内部设计更强调适应老年人的使用需求。(2)低碳生态。场地内山、林、湖、果等生态要素齐全,环境优美,如何在最大程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宜人、低碳的生活空间,最大限度地使用绿色建筑,积极推进绿色市政等是关键。(3)休闲旅游。旅游房地产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它是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无缝嫁接,具有更好的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同时拥有完善的配套功能和极高的投资价值。如何充分发挥场地的资源条件,并通过设计提升地产的整体价值非常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保持学生的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保持他们的理念、布局和构图中的特点及有益部分,仅引导他们根据规范、现状等客观因素去判断、思考、分析、比较、推理,进而作出决定或调整,提高方案的可行性。
五、理性的规划设计方法
借鉴著名学者卡尔斯坦尼兹和俞孔坚[5]的理性方法,建立一个逻辑严密、层层推导的规划设计方法,即一个从模糊的目标(主题型居住区)——假定目标(头脑风暴)——搜寻目标(战略分析)——明确目标(项目策划)——呈现目标(空间布局)——评价目标(给决策者参考)的过程。
(一)战略分析
这一阶段,每个主题仍然是很模糊的目标,需要建立一个由时间轴和空间轴构成的坐标系,通过战略分析,寻找目标(即项目定位)。时间轴,沿着每个主题的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发达国家发展的轨迹,寻找、判断、接近和预测要寻找的目标;空间轴,每个组将从全球、全国、区域及地方等各个不同空间尺度上寻找主题社区的位置,寻找其与城市功能布局、产业分布、交通联系及信息联系等关系,以明确其目标与定位,功能与结构。
(二)项目策划
对已确定的战略目标进行内容的明确化(项目策划)。分析各主题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如养老养生主题居住区将分析养老住宅、医院和老年护理中心、健康会所等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分析,确定一个相当清晰的项目(元素)内容清单(包括社区规模与公共服务配套)。
(三)空间布局
1.建设条件分析及选址
对场地的地形地貌、交通可达性和服务设施等建设条件进行分析,并根据各主题的项目清单中建筑的选址要求,确定主题社区的最佳位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平面布局。
2.目标的呈现
基于前一阶段的成果,进行各元素间空间关系的分析,研究其物流、能流、人流及信息流的分析以确定各景观元素的空间格局,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功能体关系示意图(Bubble Map):明确功能体之间的上下、左右关系。
第二步,功能分区图(Zonning Map):明确功能在空间上的总体分布。
第三步,结构设计(Structuring Map):明确交通、建筑、开放空间、绿地系统等格局。
第四步,平面设计(Illustrating Design)。
(四)效益评估
对方案进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为决策者提供足够的信息辅助决策,从而更好地体现规划师的中立地位和技术支撑作用。经济效益可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生态效益根据生态经济学等各种方法分析;社会效益充分考虑社区对周边区域的社会影响。
六、通过过程控制培养学生的协同力
在学生课程设计过程中,强调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僅将任务分解成便于理解和完成的小任务,并且要将过程分纳入学生综合成绩评定中去,不能光凭最后的成果图来定学生成绩。这样才能督促学生努力完成各设计阶段,同时也促进了课堂秩序的规范化、设计质量的提高。
(一)形成实力均衡的分组
以理论教学阶段的随堂测验成绩进行分组,即第1~6名分配到不同组,第7~12名再分配到不同组……,形成实力较均衡的6个组。这样避免了任其自由组合,有人没组,后期再由老师介入强制安排而产生的游离状态,或强强组合造成的不同组之间实力相差悬殊的状况。
(二)将大任务分解为几个专题
将整个居住区规划中的重要环节提炼为项目定位、项目内容策划、建设条件分析及选址、投资效益评估等4个专题,明确每周任务,增强他们的时间紧迫感,并给他们每周的作业进行打分,建立奖惩机制。
(三)引入规划院资深人士前来指导
在初步方案阶段,请规划院的资深人士为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从实际从业人员的视角对初步方案提出修改意见,提高课堂的严肃感和仪式感,让学生了解甲方的需求。
七、教学效果总结
从一个学期的实践来看,学生对居住区规划已经产生的很大兴趣,熟悉了居住区规划的过程,了解了居住区规划所包含的内容,学习了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居住区规划所需要的技能,提交了比较有创意的规划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性和理性分析能力有所提高,组员之间有了较好的互动和协作。
参考文献:
[1]刘佳.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现行城市规划实践的思考[J].安徽建筑,2014(3)
[2]彭茜.关于居住区规划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20)
[3]喻明红.关于城市规划专业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改探讨,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09
[4]徐苗.从住区到社区:学科调整背景下对居住区规划课程的思考.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教育:2014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14
[5]俞孔坚.多解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
作者简介:
宋云(1982年-),女,满族,辽宁铁岭人,高级规划师,硕士,研究方向:创新地理和交通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