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探索了 “一三六”思政建设模式。充分挖掘知识点、技能点中蕴含的思政资源,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着力延伸课程思政实施的六条“路径”, 遵循同向性、专业性和结合性三原则,确保课程思政的外延,做好课程思政育人的文章。
【关键词】建筑材料与检测 课程思政 “路径”
【基金项目】2019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课题“高职《建筑材料与检测》‘金课’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253,主持人:劳振花)。
【中图分类号】TU712-4;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9-0068-02
习近平主席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立德树人。”[1]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2]
《建筑材料与检测》是土建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典型的理工科课程,如何在工科课程学习中融入思政元素,既完成知识技能的培养,又实现育人的目标呢?下面笔者谈谈在《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中融入思政的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程思政实施 “路径”的研究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3]《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作为土建大类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建筑物是由各种材料构成,建筑材料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质量。
课程主要涉及构成建筑物所使用水泥、石灰、混凝土、墙体材料、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等各种建筑材料。学习每种建筑材料都会涉及到材料的发展史,讲解材料的基本性质,材料的发展趋势,以及材料的检测等内容,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抽取每种材料共性的点,探寻课程思政融入的路径,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点、技能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在教学中,探索了基于材料发展历史融入爱党爱国信念,基于材料基本性能融入核心价值观,基于材料发展趋势融入新发展理念,基于材料检测标准融入法治责任意识;基于材料检测过程融入职业素养,基于材料工程应用融入生活实践常识六条思政实施“路径”。适时地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通过学习,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六条“路径”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
(一)基于材料发展历史、融入爱党爱国信念
建筑从来只是载体,内核仍然是文化。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每讲到一种建筑材料时,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材料的发展史,利用材料发展史的点实时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和中国梦的教育。
比如石灰这种建筑材料,石灰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人工建筑材料。人类开始煅烧和使用石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根据考古资料,在公元前2800年至2300年,中国黄河流域多处龙山期文化遗址中都能见到用石灰抹面墙壁和地面。用C14测定,龙山期遗址中所用的石灰就已经是人工煅烧制成的。明朝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烧蛎房法”,通过烧制牡蛎壳生产石灰。明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于谦写下的流传千古的《石灰吟》,更是以诗的形式,形象的展现了石灰从原料采集、生产工艺到石灰成品的完整生产过程。通过讲述石灰的历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再比如学习混凝土时,讲80年代,中国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新时期遗址出土了130m2混凝土地面,抗压强度10 MPa,这一发现使混凝土在中国的历史提前了五千年,仅从大地湾文化来看,中华民族拥有八千年文化文明史,从而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把石灰、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发展史自然地融入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通过以古诗词《石灰吟》导入新课,既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激发了学习热情,学生在叹服中国古人勤劳、智慧的同时,也会为中国的五千年文明感到自豪,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定能实现的信念。
(二)基于材料基本性能、融入核心价值观
影响材料性质的因素本身就是一个内因和外因的哲学问题,因此,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包含了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原理问题,通过基本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文明友善、民主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比如混凝土的和易性,是指混凝土拌和物易于施工操作(拌和、运输、浇灌、捣实),并能获得质量均匀、密实成型的混凝土的性能,它直接影响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混凝土的和易性包括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三个方面,流动性好,浇筑的混凝土才能均匀、密实成型,粘聚性、保水性好才能保证混凝土不产生离析、泌水现象,三者之间是互相关联又互相矛盾的,粘聚性好則保水性往往也好,但当流动性增大时,粘聚性和保水性往往变差,反之亦然。因此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良好,就不能过分的强调流动性或者粘聚性、保水性两方的某一方,而是使这三方面的性能在某种具体条件下,达到均为良好,亦即使矛盾得到统一。同学相处中,也要文明礼让,才能保证和谐共处。大到国家、小到每个人都要懂得平等互利、合作共赢。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理念顺应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利益优先”“全球霸权”是倒行逆施的道理所在。
混凝土是典型的脆性材料,钢筋是典型的韧性材料,所以现代建筑都是用钢筋混凝土,钢筋和混凝土的结合就是建筑材料的绝配,充分体现一加一大于二,团队协作的力量。再高的楼房也离不开默默无闻的砌墙砖;水泥生产中要加入适量的石膏,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要有度。
(三)基于材料发展趋势、融入新发展理念
人类从最原始的穴居巢处,到伐木为棚,都是利用天然建筑材料,当以研发为主时就进入了人工合成材料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材料沿着创新发展的道路,向高性能、绿色环保、智能化方向发展,让学生树立节能环保的新发展理念。
墙体砌块、墙体板材逐渐替代了黏土砖,新型环保材料的应用,使学生明白了节约土地资源,工业废料循环再利用、绿色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新发展理念。我国建筑结构学家蔡方荫教授基于混凝土的特质以“人、工、石”造字为“砼”,代替笔画繁多的“混凝土”三个字,大大简化了书写的繁琐,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法国园艺师莫尼埃发现互相交叉、盘根错节的根系把土壤抱成了团,从这个启示发明了钢筋混凝土。英国工程师亚斯普丁煅烧带有粘土的石灰石这个偶然事件中发现了水泥。通过这些案例,教育同学善于捕捉灵感、抓住事物的本质,做个有心人,培养创新意识。
(四)基于材料检测标准、融入法治责任意识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中材料检测是与材料知识并行的另一部分重要内容,每一种建筑材料能否用于工程中,取决于这种材料的技术性能是否达到国家的技术标准,这就需要检测来判定。
未经处理的海沙不能直接用于混凝土的拌制,不能出现“海沙危楼”事件;钢筋的冷加工强化处理,不能变成“瘦身钢筋”;苍蝇不叮无缝蛋,水泥石之所以受腐蚀,因为自身含有易腐蚀的氢氧化钙。通过课程中很多这样知识点的学习,教育学生要做人要做个正直守法的人,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法治和责任意识。
学生将来都是建工人,绝对不能为了蝇头小利,而忽略质量至上的信念,必须要秉持“建功筑业、梁正基实、质量第一”建精品工程的理想信念。
(五)基于材料检测过程、融入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建筑材料的检测方法、检测步骤都是按照统一标准进行,但是检测人员的一些检测习惯、检测的用心程度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最终结果,因此在检测实验中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课程教学中通过一些检测习惯的养成和检测结果的分析,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石灰有效成份检测实验中,盐酸滴定的过程中一定要慢慢滴、均匀摇,直到加有酚酞试剂石灰溶液由粉红色慢慢变成无色,直至5分钟内不出现红色为止。那么这个实验在最后颜色突变前的时刻,一定要稳住,否则就可能滴入过量的盐酸,影响实验结果。所以,通过这个检测实验中就培养学生做事严谨认真、规范操作、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学习防水材料时,讲到二十余载专注建筑防渗水的大国工匠杜天刚,做好防水的关键在于专注、用心,激发学生的工匠精神。严格按照检测方法,培养学生的规范操作意识;真实地记录试验数据,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试验后仪器设备及场地的整理培养劳动意识;学生通过材料的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的分析就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六)基于材料工程应用、融入生活实践常识
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可以类比生活中的事例,把高深的道理简单化,把专业的术语生活化、用生活常识类比难懂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材料的弹性模量,弹性模量越大,反映了材料越难变形,用文字描述,学生经常理解为弹性模量越大,变形也越大,出现理解相反的现象。教师可以直接用我们人的性格来类比,越倔强的人,越难说服,“变形”越小,弹性模量就越大,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再比如讲钢筋拉伸的颈缩阶段,教师就直接对着自己的身体讲解,头和肩部都比较粗,中间的脖子比较细,很形象地展示了钢筋在有瑕疵的地方突然变细——颈缩。
作为教师,很多时候需要把番茄翻译成西红柿,把马铃薯翻译成土豆,把专业的术语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科学和生活是相通的,通过学习,让学生通晓天下道理,理解“尚和合、求大同”思想精华。
三、课程思政遵循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不能无限制地讲思政,否则就会脱离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出现跑题现象。课程思政要始终遵循“同向性、专业性和结合性”三个原则,同向性就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专业性是在融入课程思政时一定体现专业特点,融入专业文化;结合性就是课程思政一定要和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结合,融入知识点中。只有通过三原则,确保课程思政的外延,才能保证课程思政是如盐入水、如春在花。
四、结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在先;教書育人,贵在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育人的重要和难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就像是人类生活中的“牛顿第三定律”,外界传递给学生的,学生一定会反馈给外界(社会)。作为教师,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做好专业育人的文章,完成立德树人的大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 [2019-03-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0319/c1024-3098 2117.html .
[2]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EB/OL].[2018-06-21]. http://news.sina.com.cn/o/2018-06-21/doc-ihefphqm1229525.shtml.
[3]吴岩.建设中国“金课”[EB/OL].[2018-12-06]. https://www.sohu.com/a/280049005_273375.
作者简介:
劳振花(1969年1月-),女,汉族,山东东营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