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婷 单宇欣
【摘要】校园韵律操既可以提升学生身体机能、运动活力,达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艺术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在校园韵律操中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是学生塑造健康优美体形和培养高雅气质的重要教育途径,本文从当下我国对于体育、美育融合的新教育模式的情况分析,分析韵律操对于美育与体育融合教学的需要,探究有效开展校园韵律操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美育 体育教学 校园韵律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7-0159-03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对美育教育工作的重视。2019年3月,由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教育体系方面提出要构建五育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未来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目标,强调了“三个坚持”的工作原则。此外,文件对课程和教材体系、教学改革、办学条件、组织保障方面也作出了相关指示,其中如何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值得深入思考探究的。
一、促进美育与体育融合发展的教育需要
1.校园韵律操是传统体育教育方式的延伸和补充
在国家提倡构建五育全面培养教育体系,保障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当前教育现状,提出教育融合理念。很多学校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解决美育、体育教育教师配备不够、课时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逐渐形成了“体育+美育”的新教育模式。校园韵律操是在广播体操的基础上融合了舞蹈、艺术体操等形式特点,结合明快、活泼的音乐,可由教师自由创编的综合性体育健身项目,而且韵律操和一般性的舞台表演不同,他不受表演形式、场地、服装等局限。
在实践中,校园韵律操运动项目相比以往单调的课间操和单一的动作训练,从内容上、形式上都要更加丰富,不仅可以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渗透美育教育,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协调性、感知性、节奏感,还能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
2.校园韵律操是当前中小学美育体育教育的载体
结合当下美育与体育融合教育现状分析,很多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多数学校过于偏重对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缺少美育教育,造成艺术、教育、体育、美学的分离。所以,开展校园韵律操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的文件精神,认真落实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任务要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保障学生享有充足运动自由的重要措施。
目前,很多学校开展体育教学都是围绕传统体育技能为教学核心,既没有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也没有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规划的课时任务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这种方式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需要结合新时代素质教学,重新定义学生美育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借助校园韵律操的形式,通过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和每周一节特色体育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带有运动科学性以及舞蹈艺术娱乐性的校园韵律操,潜移默化地提升师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質全面发展。
二、促进美育与体育融合发展的教育价值
1.树立学生健康审美意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新时代发展之下,个体对于自己的外在形象极为重视,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有着自己的认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这一阶段正是塑造“三观”,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的重要发展时期,学校应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意识。在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校园集体韵律为美育渗透的载体,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美的能力。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来说,教师可以结合青少年身体机能状况、素质现状、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创编便于普及和应用的韵律操,在教学中运用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心理引导方法,让学生跟随着音乐的节奏练习韵律操的肢体动作,借助音乐对人的身心的愉悦作用,来培养学生对美的概念的理解,强化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追求。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态美
校园韵律操不仅可以强健身体,还可以改善不良的体态,拥有优美的身姿。应试教育下,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中学习,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业以及考试上,对个人的学习习惯和体态并没有足够重视,造成含胸、驼背等体态问题。虽然也有部分学生认识到自身体态问题,但是苦于没有找到有效的纠正方法,而且加上学习时间与精力有限,即使当下挺直腰身,但保持的时间很短,无法形成固定的习惯,也因此很多学生会放弃纠正体态问题,任由个人体态自由发展。有的学生则过于看重身体形态,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受网络对“美”的错误定义的影响,盲目追求“A4腰”“瓜子脸”等,严重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因此,为了纠正学生的体态问题,改变学生对美的认知偏差,需要从问题的根源入手,通过锻炼提升身体肌肉力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
校园韵律操的练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健康人生态度和审美情绪的认知,让学生养成文明和规范的行为礼仪,还能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和团队交往沟通能力的培养起到熏陶作用。从校园韵律操的特点来说,这是一项不限制年龄、人数、性别的操舞运动,但在集体展示中,需要多人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因此,在课程设置应融合教学任务、体育锻炼、艺术表演等多项内容,最终以团体合作表演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完成度进行教学评价。学生在团体合作中自觉树立集体意识,维护团队利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所以,校园韵律操教学不仅仅是基于体育、美育方面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肢体动作和提升审美观,还培养学生集体观念,遵守团队纪律,树立合作意识,为集体荣誉而贡献自己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将体育运动与具有特色的舞蹈动作、歌曲、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通过合理编排,展现学生的运动活力,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与合作精神。
三、在美育与体育融合下进行校园韵律操教学的策略
1.发挥教师的引导与示范作用
第一,从人的心理因素分析。人在欣赏具有美感事物时,身体或者感官会下意识地模仿欣赏对象所呈现出的各种肢体动作和行为姿态,以此获得美的享受和体验,一般这种情况会出现在年龄较小的学生身上,由于低年龄学生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索欲,学生也喜欢通过模仿来达到对事物的认知,获得情感体验。比如:学生在学习校园韵律操时,会喜欢跟着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性学习,教师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讲解,这样学生会更快速掌握韵律操的动作要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可以规范学生的动作,这就要求教师的动作需要做到准确、熟练,能够展现肢体的力量和身姿的优美大方。教师通过示范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韵律操的信心。但如果教师动作不规范,也没有为学生做示范,学生会出现动作不到位,动作不优美的问题,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性和动作节奏感。
2.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教师采用教学方式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因素,考虑到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能力,注重学生在学习中对韵律操的享受体验,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校园韵律操教学时,可以运用信息设备,播放节奏鲜明、旋律欢快的歌曲,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如果教师按照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在韵律操中以重复性、单调的动作进行教学,学生不仅没有学习的欲望,还会增加厌烦情绪,让负面情绪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教师可以灵活变换组织形式,采用各种方阵队形,如十字形、三角形、梯形、梅花形等,让队形结构变换更加灵活与丰富,以直观形式刺激学生的视觉体验,学生自然会跟随着队形变换,伴随着音乐节奏将优美的身姿展现出来。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特色校园韵律操创编,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需要,适当增加动作难度。比如:教师可以在韵律操中融合健美操的动作、华尔兹的步伐,借助多元舞种和各项肢体动作的细节展现,如头颈的屈,伸、转,上肢的屈、伸、举、摆、绕,各种走、跑、跳等动作,改变传统校园集体操的单一动作的刻板要求。
3.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需要针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积极调整,结合学生成长需要,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并非像基础学科学习一样有明显的标准和显性的文化体现,作为隐性文化,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并不能放任不理,需要加强重视,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实际需要为核心,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思考。首先要明确的是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室内或者室外学习中得到心理的放松,缓解学业压力,感受校园文化之美;其次,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可以开展各种美育活动,如“韵律操表演赛”,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后,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加速学校体育教学与美育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够协同美育共同发展,通过学 习韵律操,锻炼身体机能,培养自身高雅的氣质和优美的体态。
四、结语
综合分析来看,校园韵律操对于学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具有促进意义,通过这种美育与体育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落实了国家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也围绕学生在体态塑造、审美情操、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需要,提供了教学条件,让校园洋溢着学生青春的活力,丰富校园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云飞,宋久存.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与美育融合的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19):125-127.
[2]杜亚星,司红玉,王逸桐.简论体育、智育、美育“人—境”生态体统的内在联系[J].青少年体育,2021(3):26-27.
[3]李青.新时代体育院校美育工作提升路径研究[J].中华手工,2021(1):148-149.
作者简介:
李少婷(1992年7月-),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初级职称,研究方向:高中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