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亚蓉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学习声乐的少年儿童不断壮大,在开展少儿声乐教学过程中,师生都会遇到一个特殊的时期——变声期,对于少儿演唱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常被忽略的领域,要么停止声乐训练进入全禁声阶段,要么不加注意的强化训练,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本文对变声期声乐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把握学生变声期嗓音特点,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联系“练什么”和“怎么练”,科学地开展课堂教学设计,提升声乐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有效地关注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升变声期声乐课教学的效果及质量,既有利于少年儿童嗓音保护,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音乐技能的提高,有效地培养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变声期 声乐课 练什么 怎么练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177-02
一、把握变声期嗓音特点,调整歌唱训练的重点
变声期声乐课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注重结合“练什么”,对“怎么练”的方法进行有效把握,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练什么”是变声期声乐课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围绕“怎么练”为教学指引,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歌唱训练当中,从而使学生能够科学地使用嗓音[1]。
(一)加强歌唱呼吸的训练
变声期学生处于身体发育时期,与成人相比,肺活量相对较小,在进行声乐课教学时,联系学生歌唱的情况来看,主要利用较浅的呼吸方法进行,学生在歌唱时,喉头上提,形成叫喊的白声。这种歌唱方法对学生的声带、嗓音是有害的,需要做好针对性的改善。这一时期呼吸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在嗓音训练时,注重引导学生呼吸的训练,打好歌唱的基础。
让学生了解呼吸与发声的关系。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歌唱的基础。用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呼吸与发声的关系。可以做一个演示:双手各拿一张同样大小的纸张,代表发声器官中的两片声带,让两张纸平行并悬空,距离约1厘米,从两片纸的中间由上往下吹一口气,会发现原本分开的两张纸下端并拢了。让学生明白是气息的流动让声带闭合了,是气息的冲击导致声带振动。[2]我们之所以能发声,是喉部中两片肌肉薄膜形成的声带,两片声带在不发声时分开,当气息流动冲击时声带振动就发声了。
(二)注重中声区的训练
变声期,由于声带充血及其形状发生变化,时常自我感觉咽喉部不适,很容易出现嘶哑或“开叉”的声音,这是学生在演唱高音或低音时,声音很难控制。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嗓音情况进行有效把握,突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自然声区的有效训练。注重对练声曲进行有效选择,练声曲的跨度控制在五度内,音域最好选择在自然声区内。在训练时,引导学生打开喉咙轻声柔唱,注重保持声音的连贯、圆润;其次,在歌曲选择时,注重选择平稳、流畅的歌曲,歌曲的音域控制在发声曲最高音域小二度的音域范围内。选择歌曲要特别慎重,跨度不大,以中声区歌曲为主,对于中声区的旋律,学生可以正常演唱,高低声区可以采用默唱的方式,对一些作品可以作适当的降调,必要时可以改写音符,使原来的高音到了学生能够演唱的中声区,既能让学生快乐地演唱,嗓子也得到了保护。 如可以唱降A调《我是山里小歌手》、C调《雨花石》等,演唱中注意音量和力度不宜过大。
(三)养成轻声歌唱的习惯
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高音上不去出现了“喊歌”,认为高音能“喊”上去,音量大就是唱得好的表现,有的学生还喜欢模仿一些歌手的演唱,这样只会加重变声期的症状,造成声音嘶哑、声带闭合不全、声带小结等问题。在教学中要强调轻声歌唱,轻声歌唱是变声期一种有效的保护方法。这一时期坚持轻声歌唱不但可以保护嗓音,保持和提高演唱技巧,还能促使耳朵更好地发挥听觉功能,聆听和感受自己的声音,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调整歌唱的状态,帮助学生享受歌唱带来的乐趣。在歌曲演唱前提示学生在歌唱时,要注意在正确歌唱的姿势下,正确呼吸支持下,放松喉部,降低气息的支点,释放身体的紧张感,经过长期的轻声训练,音色变统一了,还能使声音位置更高。学生会发现:我虽然在变声期,还是能完成歌唱,音色统一还不费力,高音也能唱下来。轻声演唱中避免假声,假声可能导致喉器发育养成发“假声”的习惯,一旦养成了假声,会妨碍学生声音机能的正常发展。
二、把握变声期生理特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变声期声乐课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对嗓音训练方法进行有效把握,引导学生掌握声乐表现方法,提升学生演唱能力。嗓音训练方法的应用,主要针对于变声期学生的特点,使声乐课教学开展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3]。在进行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指导:
(一)提升肌肉活动能力
在开展变声期声乐课教学过程中,围绕“怎么练”这一视角,注重对声乐各有关肌肉活动能力做好强化练习。在提升肌肉活动能力时,教师注重利用正确方法引导学生抬头张口、震摇下巴、舌部形成纵沟,来提升歌唱肌肉的活动能力。并注重对学生横膈膜控制肌肉进行练习,用嘴唇“打嘟”、“狗喘气”的练习,训练和控制与歌唱有关的肌肉。通过加强歌唱肌肉的活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可以解除不正确的张口导致下巴变紧,声音挤卡,能够正确地打开口腔和喉咙进行歌唱,用嗓中的不适感也得到很好的改善,声音的表现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适当的律动训练
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是活泼好动的,针对这一特点,让课堂随着音乐律动活起来,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保护嗓音,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音乐技能的提高。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一旦不准,音乐形象就会被破坏,对那些变声期比较明显的学生,在歌唱前,在教师弹唱时用双手打出节奏,节奏要体现节拍的强弱规律,让学生感受节奏与歌声的关系,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在轻声歌唱两遍之后,嗓子疲劳之前,暂停演唱,配合旋律或教师的演唱打节奏,用准确的节奏与歌声相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设计好节奏训练,手脚并用的节奏和节拍为歌声营造氛围,不僅能够熟悉歌曲,掌握歌曲的风格,能够把音乐知识运用到音乐实践中,还能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三)嗓音训练的适度性
结合变声期学生的特点来看,要注重突出嗓音训练的适度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发音习惯。如变声期学生的喉肌相对脆弱,在进行嗓音练习过程中,如果出现过度疲劳的情况,可能导致咽部各部肌肉出现紧张的情况,长此以往下去可能导致学生发音养成不良的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发展较为不利。但是嗓音训练较弱,对学生喉部肌肉无法进行有效锻炼,容易引起喉部肌肉紧张的问题。因此,针对变声器声乐课教学,要注重突出嗓音训练的适度性,在声乐训练和演唱时,做好对训练时间的有效把控,训练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内,并且在训练中做好停顿,与音乐欣赏、作品赏析、音乐知识相结合,缓解紧张,减轻声带疲劳,避免损害孩子的嗓子。
三、把握变声期心理特点,为歌唱赋能
变声期持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是青少年掌握知识最快的的时期,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加强音乐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激发艺术兴趣,为歌唱赋能。
(一)培养形象立体的歌唱思维
要唱好一首歌,除了良好的嗓音条件、声乐技巧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对所演唱作品的内涵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变声期阶段,练声和歌唱的时间少了,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作品的背景分析和歌曲的艺术处理,充分理解作品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用绘声绘色的朗诵帮助学生找到语感和语言的动态美,把握所演唱歌曲的背景和内涵。要让学生理解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的变化,以更好地展示作品的艺术效果,学会寻找作品的情绪特点和情绪对比。这一过程要通过教师耐心辅导逐渐内化,从而成为其内心感受,通过演唱准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为今后良好的歌唱打下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
(二)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相结合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其中发声方法是歌唱表演的重要手段。变声期声乐课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演唱表现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欣赏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声乐的表现力,提升学生艺术修养,更有利学生的嗓音保护。欣赏的内容可以是教材配套的歌曲示范,或是著名音乐家的作品,以及当下较为热门的一些综艺节目如《歌手》《声入人心》《我们的歌》等,也可以是学生推荐的喜欢的一些作品,教师提前设计一些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欣赏后有交流和表达,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律动的设计,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和启发,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价值观,但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去模仿歌手的声音,更不能去挑战这些作品[4]。
四、结束语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在变声期声乐课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身心为立足点,突出嗓音特点,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围绕“练什么”,把握“怎么练”,从而提升声乐课教学的效果及质量,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带给学生更加美好的歌唱体验感,让变声期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歌唱。
参考文献:
[1]杜瑶.浅谈变声期声乐教学的要求与方法[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22(6):74-76.
[2]蘇杨,王萍.少儿歌唱呼吸的训练[J].歌唱艺术,2017(7):21.
[3]于连霞.幼师专业学生变声期声乐教学策略初探[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7):112.
[4]蒋一禾.“变声期-唱歌课”照样可以精彩[J].歌唱艺术,2017(3):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