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摘要】习作单元教学是语文教材中新增的内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结合单元教学的特点,对整个习作单元教学的内容进行把握,从整体到特殊,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牢固写作基础。对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并把握习作单元所安排的每一篇课例特点,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特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精心设计,高效展开习作教学。同时,在整个习作单元教学中,要突出体现学生自主积累、自主观察、自主习得写作方法,教师要乐于和善于引导学生在发现、探究中感悟习作技巧,为成就学生自主表达做充分引导。对此,本文就如何有效提升习作单元教学效能,沉淀习作单元教学的策略做思考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单元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2-0148-02
一、小学语文习作单元的编排特点
以往的语文教材中都涉及具体的单元习作,但仅在单元结束后设置安排练笔任务。但是深读教材不难发现,在单元习作和单元课文更多的是内容上的关联,也仅限于话题相近。学生的习作能力尤其是习作技巧并没有因此获得有效积累。例如在旧版人教版五年级,在《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这三篇课文后面安排了一个“描写自然景观”的习作练习,这样的安排学生虽然能够将习作话题和所学课文联系起来,但是从写作角度来看,教材并没有安排具体习作方法指导,单元课文选择也缺少方法的系列安排,缺少在写作上的前后一贯性。同时,在不少单元中,习作练习和单元课文的联系并不紧密,只是孤立地让学生完成习作任务,没有考虑到课文学习与习作表达的有机结合。长此以往,造成许多教师教学时,课文学习和习作指导两张皮,阅读和表达两张皮。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只是明白课文的意思,但是对作者的写作手法与表达方式并不了解,更不懂得如何去运用,学生的阅读积累和习作表达两张皮。进而使教材编制的不足,长期制约和影响着习作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这也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作文能力普遍低弱留下隐患。
此次统编教材对此作了重大改进和创新突破:从二年级起就安排有写话训练,且上不封顶,足见对学生习作表达基础的重视。同时,自三年级起,每册课文都有习作单元的编排。作为特殊单元,突出强调了习作训练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在每一册教学中的八个单元教学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习作训练,并且,相互间还存在一定的联系。
部编版教材的习作单元编排也做了系统安排,首先开篇“单元导读”向学生点明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既习作目标。接着安排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两篇精读文章、交流读后感的“互动平台”、初步构思写作的“小试身手”、点提两篇习作方向的例文和学有所悟应完成的习作。这样的编排布局以生动、活泼的引导文字作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循循善诱指导学生抒发感悟的习作技巧。结合新课改要求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导向,让学生成为积极阅读的小读者和善于思考的小作者。这样的编写顺序也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做到重难点突出,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效果可研判。
二、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降低教学难度,循序渐进
将写作要点从熟悉处入手,耐心讲解和引导,逐步提高学生领悟能力,进而达到单元所要求的写作目标。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一是老师可以把要求掌握的习作要点分解、细化,找准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形象化的事例把习作技能初步“打稿”在学生的脑海中;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言语逐步“雕刻”学生“认知”的习作技能,不仅可以列举身边熟悉的场景来达到目的,也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相关的内容,用直观、形象的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感受;最后需要老师以一个单元学习周期为时间周期,对学生建立起来的习作技巧进行更深一步的“打磨”,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是个不错的选择。二是老师用差异化的教学手段来指导学生。由于学生日常积累水平参差不齐,他们对要求的写作要求理解不一,这就需要老师像“花儿采蜜”那样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做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消除他们对陌生知识的恐惧感,产生“我可以”的良好感觉。三是针对语文习作的特殊性,在介绍习作知识之前把相关的内容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给他们。
(二)加强习作指导,不断总结习作方法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定了具体的习作内容与标准,这样的安排足见习作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来说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能力尤为重要。良好的习作水平,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直接体现。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达到习作单元的能力目标要求,需要老师在了解课程标准对每一个年级学生习作要求及基础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细致研读、参透单元习作要求及单元例文特点。同时,以两周为引导周期,对学生这一单元的习作做整体设计引导,把写作指导方法及技巧渗透到每一篇课文学习,同时组织学生完成习作素材的积累。
首先,在习作前老师要引导学生做审题上的思考:以关键字、词为切入点,分析辨别关键字、词的意思,拿捏好习作的角度、范围、采用的技法等,使学生在心中对本次习作有一定的靶向性认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确定习作框架,同时形成自己的腹稿。其次,在习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以腹稿为基础,运用具有所见类似的核心要素逐步扩展和延伸习作资源,结合本章节习作要求不断充实自己的写作内容。
(三)从习作例文中获得启示,不断改进优化习作
习作例文从不同角度表现、阐释了习作的路径、表现方式、精神内涵等,对学生的思路起到点化和师范的作用。让学生在习作表达技法上可以模仿,对学生的习作思路及素材的遴选上起到启发、拓展的作用。因此,授课老师要特别善于利用习作例文的示范作用。灵活运用习作例文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深挖习作例文能起到提炼核心习作技巧的作用。同时,对两篇习作例文要做比较研究,从中发现两篇习作例文的共性和特性。以共性为出发点,结合习作要求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对习作技巧形成印象,围绕初始印象慢慢扩大思维范围,可以达到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说”的目的。以特性为切入点,老师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两篇例文在习作中的不同,学生结合自身习作内容的不同,在写作实践中模仿与作者类似的習作技巧,在完成初稿后,细致加以修改、加以修饰,就能让学生的习作精彩纷呈,让班级习作达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效果。
(四)加强训练,读写结合
语文学习的最终归宿是综合运用。习作是学生语言认知、文化认知、思维认知的综合表达,所以进行习作需读写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大量阅读,提早建立爱好阅读的习惯,在大量课外阅读的基础上,积淀语言感知力、提高基础审美力,以此同时,学生的思维认知及文化视野也因此丰富。有了大量而广泛地阅读积累,学生也就有了扎实的审视现实、提取素材、自由表达的过硬基础。因此,教师建立“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充分组织全体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大量阅读非常重要。学校层面,也需要开辟和建立大阅读课程建设,丰富学校阅读文化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另一方面,加强课堂阅读效益的提高同样重要。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课堂实践引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做到善读、乐读、会读,在脑海中储存大量的文学素材,呈现“闲时装的进去”的状态;二是要以课堂实践助推习作能力的提高,达到善读、能写、爱写、会写,在脑海中勾勒多样的文学思路,呈现“用时拿的出来”的状态。加强说写训练,需要老师结合习作单元要求引导学生长效持久的自我锤炼,以水滴石穿的坚韧当好新教改的领路人。
(五)多种实践结合,互动合作分享
单元习作教学是围绕整个单元展开的,写作内容主要由“初试身手”和“习作”两个部分组成。在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模块之间都是互相独立的,第一模块是小试牛刀,学生在游戏中插入自己的奇思妙想,通过涂一涂、画一画来编写一段小故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感受到习作学习的快乐,也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的愿望;第二模块是综合学习写作方法,学生在初步设想习作结构的基础上,编写出完整的习作内容,再进一步将习作的情节、场景、人物特点表达和勾勒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由易到难,分层训练。由于学生之间基础的差异,教师可以先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找到自己不同的阶段性目标,然后,再朝着单元目标靠近。与此同时,要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学生互动交流活动,分享习作资源,相互启发,互动学习。这样做,可以使班级内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充满激励、分享的氛围中,自信地学习表达。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生发、不断创新突破自我的过程。
(六)從课文到习作例文,从课堂走向生活
习作单元是一个非常系统化的严密的知识系统,从“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到“习作例文和习作”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独立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整体布局上来看,整合性很强。就拿人教版小学语文“奇妙的想象”这一习作单元来说,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大胆对事物的想象,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作者的文章截取一个片段进行仿写与扩写,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改编,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大胆想象完成故事的编写。“习作例文”的好处就是通过旁注和课后题给学生提供借鉴与学习的思路,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能够大胆地想象,最终完成写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习作单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习作单元是对整个单元课文的升华与总结,做好习作单元教学需要每一位教师深入研究习作案例与课文,对习作的内容进行精准定位,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整个习作的写作过程与方法,钻研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错误,将学生的语文组织与表达能力作为写作的重点进行培养,不断深化学生写作素养,提升学生的写作功底。
参考文献:
[1]吴勇.写作资源教学化:习作单元的认知和实践路径——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9(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