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琴
【摘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优化,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中学课堂也不例外。其中以短视频为载体的微课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中学生物课堂中。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生物教师可以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使这种教学模式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本文主要针对微课以及微课程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课 中学生物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9-0045-02
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中学生物具有一定的难度,传统那种教师口述、学生听讲的讲学方式,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也难以得到彰显。但是微课则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它是时长为15~20分钟左右的视频,通过生动直观的音像资料展示给学生某个知识点。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学生也可以主动进行资料查阅,自主性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微课以及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又称微型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的本质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是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变。而微课程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由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最早提出,也被称为短期课程或者单元课程。微课有如下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一)主题鲜明、针对性强
微课最大的优点以及特点应该就是主题非常鲜明。传统的中学课堂上,教师可能要用50分钟的时间,讲述多个知识点,或者一个知识点当中杂糅了多个知识点,学生如果走神,很有可能会遗漏关键信息,导致接下来的学习任务无法继续进行。但是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的重点和难点,这就保证了微课的主题鲜明,指向性强,教学和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着某个知识点展开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迅速掌握教师为他们整合的知识。可以说,微课是传统教学精华进一步的浓缩,更有利于学生牢固记忆知识点[1]。
(二)短小精悍,易于传播
由于微课承载的知识点通常只有一个,所以视频非常短小,大多都在15~20分钟。同时,视频时长的控制还有一层特殊的深意,根据调查研究显示,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保持十五分钟左右。也就是微课的时长,正好与人精力集中的时间段相吻合。这样中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他能够更加注意视频中讲解的知识点[2]。而由于视频时长有限,所以教师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必须突出重点、语言精练、通俗易懂,否则知识点讲不完,使用微课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而且微课视频格式普通,方便学生下载实现移动教学,易于传播,也有助于学生反复观摩与思考。
二、微课以及微课程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一)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设计针对性强的微课程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般会按照教材的编写来进行授课。这种授课方式虽然能够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于生物这门课程的兴趣不高。但是制作微课,教师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理论素养。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習的主人时,他会主动学习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并且逐渐提升他们的生物学科素养[3]。
比如说教师在教授《细胞》这一课时,在课前教师先针对教材上的内容,制作一版微课视频,让学生观看。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针对自己微课视频中的不足、或者自己还有哪里不懂,提出修改建议,使教师的微课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该节课程学习到的知识点消化吸收得更加迅速,同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于生物的兴趣,也会得到极大程度上的激发。
(二)弥补实验教学法的种种不足
相比于语文、英语一类倚重教师讲解的文学学科,生物这门学科和物理、化学一样,有个极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利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材上的某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实验进行还原,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就能对知识点有深刻的印象与理解。不过实验教学法,并不是没有缺点。首先,像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这一类的实验,耗时特别长,学生在等待的过程中可能对其兴趣逐渐减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其次,有的实验只通过教师演示的话,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观察实验结果,令学生没有参与感,而如果所有学生都进行实验的话,学校可能没有充足的设备。所以即使中学生物,多次运用实验教学法,可能最终的结果依旧不是很理想[4]。
这个时候微课就可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了,像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结构这种过程较为复杂,对于显微镜使用有较高要求的实验,教师可以自己录制微课视频,一步步讲解使用显微镜的每个步骤,并且放大自己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影像,让全班同学都可以直观看到实验结果。这样学生在观看实验的过程中,就没有结果只能给前排的某几个人观看的感受了。再比如“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除了教师自己可以录制微课视频以外,教师还可以找到几名学生指导他们进行实验并且录制。如果中间的等待过程较长,教师可以调快视频的播放速度,或者直接进行剪辑,这样实验的耗时就可以大幅度减少了。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全班的学生都可以体会到生物实验的各个步骤,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并且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利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虽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也在一遍遍地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学一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有重点地听取教师的讲课内容。但是预习这种方式,学生运用的并不普遍。因为他们的预习,大多就是将教材上的内容看一遍,但是由于课本内容比较枯燥、没有学习的知识点比较难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多少是完全留在了课本上,恐怕他们自己都难以说清楚。等到第二天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依旧对书本上的内容不甚了解。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对提前预习失去了兴趣,只愿意等待着上课老师讲解知识点,学习的自主性大大降低[5]。
而将微课引入中学生物课堂之后,学生的预习效果就会大大的增强。在第一天放学之前,教师将学生需要预习的微课,上传到指定的邮箱,方便同学们下载。学生在观看微课后,对于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将会有大致的了解,对于一些没有听懂的重难点,他们也会铭记于心或者是记录在本子上。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学生就会主动向教师询问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课堂上也会积极进行互动,与教师交流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预习的魅力,并且提升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日积月累之后,学生对于其他学科也会养成这种主动学习的观念
(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思维
中学阶段的生物融合了许多的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许多地方都十分的晦涩难懂。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使教师讲解清楚了书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学生也很有可能是一知半解的听懂,很难对生物这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养成正确的生物思维。但是新型的微课教学模式,会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比如教师在讲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的时候,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不同的小组中去,听取学生的各种观点,并且收纳整理。在录制微课视频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观点意见,详略得当地讲解教材知识点。知识点讲解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生物思维去分析遗传和变异的关系[6]。
如果每一节生物课程,教师都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的话,那么学生的生物思维,可以一点点地慢慢积累与培养。逐渐地,学生也就有了自己的生物思维,学习初中乃至高中的生物课程会容易得多。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已经在课堂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学生物教师,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利用微课以及微课程,活跃课堂氛围、增加教学乐趣。生物教师可以多与学生进行交流,选择满足他们学习情况的微课以及教学方案。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和开发学生的生物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曾瑞清.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应用思考[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257-257.
[2]贺业翠.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3):237-238.
[3]耿厚云.微课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9(6):18-19.
[4]范沁.论微课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9(12):26-27.
[5]王基彦.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周刊), 2020(14):49-49.
[6]陈洪伟.初中生物微课设计策略与应用反思[J].才智,2020(15):19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