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问题意识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思维、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办法加以阐述,以期为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策略研究;小学数学;问题意识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而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知识又是数学基础的基础。在数学学习中,一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很少主动提出问题,问题意识缺失。但是,数学的灵魂就是解决问题,问题的存在才是数学存在的意义。问题决定思维的方向,数学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提问能力尤为重要。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代数学教学的追求。本文详细阐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个策略[1]。
1 问题意识培养的知识条件
充足的知识储备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学生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时,才能在学习中展开探究,有所发现,准确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没有知识做基础,很少有学生能深入思考。学生缺乏思考意识,问题意识也就难以形成。因此,知识储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足够的数学知识是学生不能使用数学思维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最主要原因,这也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2]。
1.1 教授记忆方法,完善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的数学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学、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生活经历,教师需要做的是教学生一些记忆方式,使学生最大程度牢记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拓展、迁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构建完整的数学认知体系,并能够对其进行概括总结,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第一步是完善其知识储备,重视其基础知识的强化和基本技能的练习,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
1.2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进行科学整理。如生活中的重量、种类、温度、高度、时间、颜色、体积、天气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和研究这些事物,从而理解事物中的知识,并从中总结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
1.3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基本方式,在自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学习,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这一过程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思维得以激活,知识得到扩充。求知欲是学生自学的动力,而问题是求知欲的来源。学习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继续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知识的积累是问题意识得到培养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学生就难以在日常学习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就会成为空谈。
2 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一般处于情感导向的阶段,理性思考的能力较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还是求知的起因,因此,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成年人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才会去了解、去学习。学生对数学也一样,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会去学习、思考、探究、钻研、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这一过程感到兴奋。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勉强学生去学习,否则学生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学习,却无法取得一样的效果,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兴趣来设置教学环节和内容,采取更形象、精彩、生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把注意力都放在学习内容上,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4]。
2.1 设置生活化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如在“四边形的可变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射击为例,为学生展示射击姿势,即在射击时,枪杆、胸部、手臂三者应构成三角形,以保证身体的稳定性。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伸缩门的应用原理来探讨四边形的可变性。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例子讲解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2.2 巧用多媒体教学,制作有趣课件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把枯燥的教材知识制成生动有趣的课件,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为课件能通过图片、录音、视频等手段使所展示的资料更加直观、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思考、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3 设计实践步骤,引导学生参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口口相传的教学方式传授的知识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对于那些抽象的知识,学生的理解程度只能由其悟性、上课的认真程度来决定。但是,在教学中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融入游戏,或者让学生直接进行实验操作,能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探索过程,知道知识的来源,能让学生对其记忆深刻,理解清晰,而不是似懂非懂。学生对知识探索过程的参与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对不懂的知识主动进行思考的习惯,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
以“利息和利率”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单纯地讲解教材上的概念,让学生做应用题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解题方法,却不一定能让学生理解解题方法产生的原因。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关于银行的游戏,教师充当银行的工作人员,让学生模仿存取钱的过程,在游戏中融入教学中的知识点。这样学生可以将生活常识和教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
以“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计算”一课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展示例题,现有长方形纸一张,宽15厘米,长20厘米,分别在这张纸的四个角减去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将剪好的纸折成一个长方体,求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读完题后,学生理清其中的数学关系很难,找到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数据也不是很容易,但是如果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的纸,根据题目描述标上数字,再将其折成一个长方体,相信所有学生都可以十分容易地做出这道题。在学习中,学生亲手进行操作,对知识点和题目类型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解题的过程就会愈加轻松愉快。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与生活實际相联系,将教学内容物质化、实践化,使数学学习更加轻松快乐,让学生爱上数学。
3 实现教学过程与情境的结合
教学开始前,教师要进行导入,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方式,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已经学习的知识、讲故事、讲解相关的数学典故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穿插其中,将知识融入到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进入到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随着情境中故事的发展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这堂课的知识。如对于“数字的加法”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场“运动会”,根据运动会的发展进程,让学生计算参加不同项目人数的总和等。
4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应用题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题目一般都与生活相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学问题与生活中的趣事相结合,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拓展学生的数学问题思考方式,同时帮助学生提高理解题目的能力,让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自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质疑、探索、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形成数学问题意识,不只会在数学学习方面受益,在其他科目上的学习也会因此变得轻松,其生活、认识等各方面的思维方式也能得到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只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优化,从每一节课开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使学生受益一生。
【参考文献】
[1]李天红.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9).
[2]王言风.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9).
[3]马红梅.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J].科技资讯,2020(7).
[4]黄秋玲.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
【作者简介】
孙绍霞(1972~),女,汉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