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长波
内容摘要:历史上,《出师表》《陈情表》之所以流芳百世,很大原因是被诸葛亮忠心和李密的孝道所感动。其幽深巧妙的意境,动人心扉的感情,深刻主流的道义,高超语言艺术与技巧运用,才使其成为今人只能模仿却永远无法超越的经典。
关键词:出师表 陈情表 意境 感情 道义
“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不忠;读《陈情表》不落泪者,不孝”。古人的话语真切地说出了两篇文章的影响力之巨大。表,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这种体裁的性质决定了文章以词达意、以语传情的总基调为恭敬恳切、真挚感人的,加以两篇文章宣扬的是忠君爱国、讲求孝道的当时社会主旋律,所以千百年来,深受历代封建君王、文人墨客、仁人志士乃至于普通百姓的喜爱与推崇。
《出师表》《陈情表》之所以千古流芳,固然是与诸葛亮的忠心耿耿,李密的孝敬祖母,以及两人的特殊身份有关。更是与两人在行文构思技巧、艺术表达方面的高超技巧密不可分。下面,笔者将从意境、情感、主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殚精竭虑,创设幽深巧妙的意境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二人同心戮力,致力于建立蜀国基业。孔明先生辅佐刘备纵横驰骋,南征北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役的胜利。终于让蜀国能够与吴国和魏国抗衡的国家,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长时间的征战中,刘备与孔明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之间配合默契,信任有加。后来在白帝城刘备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时候,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则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言语中透露出的忠心,令人闻之动容。
平定中原,率师出征之际,诸葛亮为了让后主刘禅能够治理好国家,创设出一个老人与年轻人谈话的独特情景,像一个离家远行的父亲一样,叮嘱在家的孩子要做好一些事情。其用心之良苦可谓没有一处不细致周祥,没有一处不周到严密。只不过,他与刘禅这个“后辈”毕竟还是臣子与君主的关系,所以文章用“劝勉”不用“说教”,语言在委婉、恳切的同时带有臣子对君主的尊重,这是由作者的身份地位决定的,但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更是一个慈父在临行前的殷切叮嘱和无比关爱。
《陈情表》作者李密魏晋时代的人,其自称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之人,因为到的学问堪为世人典范,受晋武帝司马炎的征召。但李密知晓晋武帝为人阴险、狡猾、多疑,他凭借武力手段夺取国家政权,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李密自己身为亡国之臣,担任过蜀汉尚书郎,心存怀旧伤感之情贸然出仕,前途未卜吉凶难料,在这种情况下,上表陈情辞官不做是明智的。
然而,在封建社会违抗国君的诏令是大逆不道的,抗旨不遵更是后果不堪设想。李密内心是通透明亮的,所以他煞费苦心、殚精竭虑地创设出一个意境:祖母年迈,需要自己倾心尽孝道。基于此,李密不僅极力弘扬了孝道,而且把的理由阐述得感人至深,辞官是迫不得已、势在必行的事情。“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其母)之日短也”,其言辞之委婉恳切,其行为之合情合理合法,令人动容。晋武帝司马炎也很感动,不仅没有追究起责任,反而公开盛赞李密“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二.朴实无华,表达动人心扉的感情
诸葛亮《出师表》声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切缅怀刘备壮志未酬身却先死,深刻劝勉后人要继承大业不可颓废。以追念先帝来倾诉衷肠,用耿耿的忠心统领了全文。继而用质朴的语言指出天下三分的大势,群雄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接着直言不讳地点明益州疲惫困,形势严峻,地少将寡,百姓贫苦;进而振臂高呼:我们的国家到了命悬一线的关键时刻,如不全力以赴救亡图存,将会出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的沉痛局面。由天下大势阐发,既能起高屋建瓴、纵览全局的作用,又能激发后主刘禅继承先帝遗志、统一中原的雄心。
《出师表》一文力求以情动人,提醒刘禅宫内侍卫的大臣、边疆忠心的将士们,都不会忘记先帝的恩德,不会改变对君主的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形势遇难成祥、逢凶化吉还是有非常有希望的。进而向刘后主提出“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刘禅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入情入理,真切而又自然。《出师表》一文将广开言路,上升到影响国家命运前途的重要举措,让听者闻之惊心,虑之动心,从而会痛下决心。
同样的,李密为了实现感动晋武帝,达到不出仕的目的。在《陈情表》的第一部分将家庭遭到的不幸、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刻画得淋漓尽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一句,概括了自己的坎坷命运。接着讲述幼年时期失去父母,孤苦多病,完全依靠祖母抚育成人,阐明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一观点;进而讲述家门衰落,祖母疾病缠身的状况,突出了“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现实。这部分课文,是李密陈述不能出仕的事实根据。语言凄惨真切、悲楚连绵,能够把司马炎对自己的愤恨责怪转化为怜悯与同情。
朴素的语言颂扬了朝廷对自己无比器重、委以重任的恩德,也悲切地表达了自己苦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安度晚年的两难处境。“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传递了晋武帝的由衷感激。“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悍然揭示了听旨做官和赡养祖母的尖锐无比的矛盾。做官则为不孝亲,不做官则为不忠君。忠孝何以两全?悲情绝望之中,为下文进一步阐发做好了铺垫。接下来,他深情回忆了祖母刘氏数十年来含辛茹苦,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天大恩德,以及自己应该回馈祖母的孝心与道义,同时一再表达了对晋武帝知遇之恩的叩谢,更而吐露了实难从命的苦衷。
全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感情真挚、婉转流畅。一篇抗旨的表,让作者写的几多不安、几多焦灼、几多惶恐、几多恭敬、几多谦卑,作者唯恐一字不慎招来杀身之祸,故无一字一句不细细推敲琢磨。进退维谷的李密最终还是以朴素恳切的言语打动了司马炎。据说,晋武帝读《出师表》的时候,也禁不住泪湿衣衫。无奈与不舍之余,只能准其为祖母刘氏养老送终。
三.委婉坚定,彰显深刻主流的道义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忠君思想和孝道文化是社会稳定的两大柱石。君主代表国家,忠君即忠于国家。君主制是维护天下太平、促进生产发展的有效的政治制度。从某种角度来讲,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就是捍卫天下苍生的利益。
忠君爱民、清正廉洁是封建社会人民百姓崇尚的官员,《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反复阐明的对先帝刘备的追念,对后主刘禅的忠告,以及对朝政的安排指导,也都贯穿了这一思想,他建议要交给“志虑忠纯”“贞良死节之辈”,无疑是正确而英明的。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他克己奉公品质和亲力亲为的态度都值得称道。也正是这样,《出师表》一文凭借忠君思想感动了后主刘禅,感动了古往今来无数的读者,从而载入史册,千古流芳。
孝为百善之首,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孝道至关重要。一个不孝的人为人们所不齿。孝文化产生于尧舜的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舜二十岁以孝闻名”,尧帝“举孝廉,得知舜仁孝,以女嫁之”。“舜接尧帝位后,以德、孝治国,社会歌舞升平,万民丰衣足食”。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把“孝悌”作为伦理纲常的基础,他的“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道”直到今天仍然深入人心。古代有部《孝经》明确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希望事事讲孝道,人人有孝心。王祥卧冰求鲤、董永卖身葬父、木兰替父从军等故事,都是因孝心感动天地而流传后世。
古语云:天道远,人道迩。人道即孝道,它与每个家庭休戚相关。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有孝心。人类更是如此,孝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是人际交往伦理基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被历代统治者重视,到了社会主义的今天,党和国家对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陳情表》全篇就突出了“孝”,字里行间讲孝道、诉亲情。李密对高龄祖母赡养之心、关爱之情跃然纸上。做官先做人,做人德为先。有孝心是一个人起码的道德准则,对尽孝之人,人们会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反之则会瞧不起、鄙视他,甚至责骂唾弃。
李密上奏《陈情表》的目是“愿乞终养”,但是他没有把自己的后路给堵死,希望先为祖母尽孝,再为君主尽忠。祖母年老体衰,有生之日短暂,君主如日中天,尽忠之日还长,自己“终养”的要求,可谓孝心昭昭,天日可表。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方式,先孝后忠,不仅仅保全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而且打动了晋武帝,成为孝道典范。
《出师表》的拳拳忠心,《陈情表》的昭昭孝道,在诸葛亮和李密精心构思之下,他们谨慎、朴素的言语之中,委婉而坚定地表达了出来。应该说,作者的观点不仅为刘后主和晋武帝所接受、认可,而且世人传唱歌颂,成为经典之作。这都与作者创设的语境、真挚的情感和主流的道义是分不开的。
古人高超的语言技巧,值得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认真学习,并将之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梅友成.慎而思之,勤而行之[J]. 新语文学习:初中,2010(6):2-2.
[2]陈春雷 孙艳红.论诸葛亮的封建法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3):55-60.
[3]徐余 周洲.忠义深情寄翰墨——谈诸葛亮的《出师表》[J].名作欣赏,1982(03):74-78.
[4]陈俊颜.略谈《出师表》的思想内涵和认识价值[J].泉州师专学报,1995(01):66-68.
[5]孙希颜.当代中国人是有信仰的[J].青春岁月,2017(17):1-1.
[6]张宗方.诵读文言文教学的津梁[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Z2):55-57.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日庄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