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忠县方言中的古语成分小考

2021-04-12 11:24马凤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考

马凤娟

内容摘要:重庆方言属于西南官话,虽然受普通话影响较大,但是我们可以从其方言的词语系统,看出很多古代语言的痕迹。本文拟从本地的一部分口语词汇,考察其语义来源与发展,发现很多词语与古代汉语有紧密联系,并且这些词语并非仅通用于一时一地。这些词比如:过于、害病、活泛、尽够、想头、扬尘、夜壶、巴、革、刉。

关键词:重庆方言 古语成分 小考

黄侃曾说过:“固知三古遗言,散存方国。考古语者,不能不验之于今;考今语者,不能不原之于古。”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方言经过劳动人民一代一代的流传,其中虽然也受到共同语的影响,但是很多方言中很多惯常用法还是得以保存下来。在经过一代一代流传,我们很难从今天的普通话去窥探过去的语言。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各地的方言中了解到古代语言的一些面貌。重庆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广义上的重庆话,指居住在重庆市区和各区县的人民的方言。但重庆的某些区县的方言与重庆主城的语言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万州话、丰都话、江津话。本文主要以笔者的家乡忠县方言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忠县方言中所保留的古代汉语的痕迹。

一.过于

忠县话中“过于”表示“过分”,相当于一个形容词。如:

1.“这件衣服花得太过于哒,你穿起不合适”;

2.“你莫太过于哒!”。

在忠县话中“过于”和“过分”同义,受普通话的影响,“过于”一词用得越来越少,但是也是极具方言色彩的。在古代汉语中已有“过于”的用例,如:

3.“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4.“夫万物凡事过于大,末不反本者,殊迷不解,故更反本也。 《太平经·卷三十五·别贫富法第四十一》

5.“若纵而不反,如狐之涉水而濡其首,则过于自信,而失其义矣。”《周易本义》第二卷

6.“司徒郑真公,每在方镇,崇树公家,陈设器用,无不精备。至于宴犒之事,未尝刻薄。而居常奉身,过于俭素”。《因话录·赵璘》

在上面的例子中“过于”是表示“太”的意思,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过于”在古代文献中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说文解字·辵部》:“过,度也。从辵,咼声”本义为边走边量度。而“于”较多的则用作一个介词。“过”由本义引申指:行走,经过。过于最开始的用法也是指“行走,经过”,“于”引介“经过的地点,”如:

1.“异日,君过于康庄,闻宁戚歌,止车而听之,则贤人之风也,举以为大田。”《晏子春秋·卷第四·内篇问下》;“过”由“经过”又引申指“超过”,“于”引介受事,如:

2.“诗、书述殷中宗、高宗,皆列大雅,少康功美过于二宗,其为大雅明矣。”《三国志·魏书·卷四》

3.“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弘,勇服于孟贲,足蹑效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淮南子·主术训》;

“过于”还表示“对……有过错、失误”,“于”引介失误之处,或者失误的对象。如:

4.“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商君书·第四卷》

不管是表示“经过”、“超过”,还是表示“对……有过错、失误”,“过于”都还不是一个词,只是一个短语。当“过”表示“超过”,“于”没有引介“超过”的对象,而是后面跟形容词,这时“于”的语法意义也进一步虚化,整个短语的意义主要由“过”承担,由“超过”引申出表程度的用法。如“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黄帝内经·素问》,“然过于审慎,所上表奏,惧有误失,必读之数十遍,仍令官属再三披省”《旧唐书·皇甫无逸》,这里的“过于”则表示程度深的,过分的、太。当“过于”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时,“过于”则由副词过度到虚词。忠县话中“过于”中“于”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后面可以不跟形容词。

二.害病

忠县话中“害病”指生病:

1.“年纪大哒,只要不害病就好。”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已有用例:

2.“高太尉骂道:贼配军,你既害病,如何来得?《水浒传·第二回》“害病”为什么又可以表示“生病”呢?这还得从“害”的词义演变入手,“害”《说文·宀》:“害,伤也。从宀,从口,从丯(表示创伤),会家里口角相伤之意”本义指“损伤”引申指“灾祸,祸患”这个意思经常与“患”互训,如《淮南子·修务》“时多疾病毒伤之害”,高诱注:害,患也。《经义述闻·大戴礼上·躬行忠信》“仁义在己,而不害不知”王引之按:害者,患也。《孟子·离娄上》“人在患,在好为人师”,《吕氏春秋·重己》“此阴阳不适之患”《贵生》“恶为君之患也”高诱注:患,害也。《礼记·乐记》“论伦无患”郑玄注:患,害也。“患”本指忧虑担心,后作引申指“生病”。由于“害”和“患”可以互译,所以“害”也引申出“患”的意思,表示“生病”。虽然“患病”和“害病”都表示“生病”的意思,在现代汉語中它们有不同的分工。“患病”一般用于书面语中,而“害

病”一般只出现于口语中,且一般用于西南地区的方言中。

三.活泛

忠县话中“活泛”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动作灵便:人老了,手脚都不太活泛了。二是机灵、灵活:他这话说得很活泛,别个抓不到把柄。”其实“活泛”一词古代早已有之。《水浒传》第七回:“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彩道:‘端的使得好!。”又《醒世姻缘传》第十三回:“送这差不多五十两银子己你,指望你到官儿跟前,说句美言,反倒证得死板板的,有点儿活泛气儿哩!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走江湖的,心里活泛,嘴巴又快,又热闹。”可见“活泛”大多是在口语材料中用得多,所以能够在地区方言中流传至今。

四.尽

“尽”一词不管是单独使用还是作为语素使用都是忠县话中比较常见的。在重庆话中其有三个义项:一是尽可能,力求达到最大限度:“衣服尽布做大些”;二是任凭,“尽你说,反正我不听。”;三是表示;老是、总是、一直:“尽念啥子嘛,烦得很。”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尽”的古字为“盡”,《说文·皿部》;“盡,器中空也。从皿,.声。”本义为器皿中空。引申指“完,竭。”进一步引申则可以表示,“全部拿出,竭力做到。”:“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读作三声时,常写作“儘”,表示“任,随。”唯有落红不禁,儘教飞舞出宫墙。”(宋·武衍《宫词》)“作寒作暑无处避,开花落花儘他意。”(宋·杨万里《夜闻风声》)。还可以做副词,表示“总,老是。”如:“尽道思归乐,应多离别愁。”(唐·吴融《雨后闻思归乐二首》)。由这个义项,就可以引申出“一直”,表示持续的意思:“这几天尽刮风。”“尽”的这些义项,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了,但是还保留在方言中。

在忠县方言中“尽”还可以组成词语,如尽倒、尽够、尽都等,其中我们发现,“尽够”表示“足够”在古代汉语中也有不少用例。比如《英雄儿女传》“十三妹道:“方才留的那一包碎的,尽够我同母亲过冬的了。”“那燕北闲人早轻轻儿的把位舅太太放在中间,这文章尽够着了,不必是这等呆写。”再如:“一百个是不能,况且骨牌名没有这许多,曲牌名是尽够,不如去了这骨牌名换个别样,或者凑得成百数。”(《品花宝鉴》)“每人头上手上,足有万把银子珠宝金器,已经尽够,何必再由家里往外拿呢。”(《官场现形记》)这些词语虽然没有保留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但是在方言中却很好的保存下来了。

五.想头

在忠县方言中“头”作为词缀,运用的非常普遍,“头”可以作名词词缀,如石头、馒头、骨头,可以作方位词词缀,如上头、下头、里头、外头,可以作形容词词缀,如甜头、苦头、老头,同时也可以作动词词缀,如赚头、想头、念头。在忠县方言中“想头”可以表示好想法,也可以表示盼头。如:

1.“这些娃儿供大了就一个个成家立业,远走高飞了,当大人的简直没啥想头。”这里“想头”表示“盼头”。

在古代汉语中想头可以表示想法,如:

2.“沈小霞分付闻氏道∶“耐心坐坐,若转得快时,便是没想头了。”(《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可以表示想法,主意,如:

3“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和我的想头一样。 ”(《红楼梦》第三四回)还可以表示文艺作品上的立意,如:

4.“作诗有学酿蜜法者,要在想头别尔。”(谢榛《四溟诗话》卷四)。重庆话中的“想头”主要是“盼头”的意思。

六.扬尘

忠县话中“扬尘”表示附挂在屋顶、墙壁等处的积尘。“扬尘”一词,古已有之,但是其意义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也有一定的联系。“扬尘”最初并不是一个词,而只是一个短语,指大风扬起尘土,如“时暴风扬尘,百姓感伤。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飘风起兮扬尘埃。”(《楚辞·九思第十七》)、“白日昼黑,扬尘沙也。”(陆参《长城赋》),这些例子中“扬尘”都还不是一个词。唐宋以后逐渐凝固为一个动宾词语,如:“根境俱亡绝朕兆。山崩海竭洒扬尘。荡尽寒灰始为妙。”(宋《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又如:“洒过数日,必留一日勿洒,止令童子轻轻用帚,不致扬尘,是数日所积者一朝去之,则水土交相为用,而不交相为害矣。”(《闲情偶寄·洒扫》)。“扬尘”又可以引申比喻战争。如:“京城傥有变,可为朕河上一扬尘。”(《北史·卷三一·高允传》)但“扬尘”一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不见用例了,只遗留在部分方言中。在忠县方言中,“扬尘”是一个名词,如“过年过节都要打扬尘”,其意义范围有所缩小,只指高处的积尘。

七.夜壶

夜壶,是过去男人在冬天夜晚接小便的器具。“夜壶”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对于此器具的一个俗语。同时,夜壶也是男人侮辱女人的一句粗话。但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已经不会用到夜壶。所以“夜壶”一词逐渐的消退,但是在忠县话中仍然留存。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会用到夜壶。同时在忠县话中“夜壶”也可以用来骂人。如:“你算那把夜壶,敢关我的事儿。”所以“夜壶”一词杂重庆方言中仍然使用。

八.巴

在现代汉语中“巴”常用的义项主要是“盼望”以及表示“干燥后凝结粘着的东西。”如:锅巴、盐巴、泥巴等。在重庆方言中“巴”的使用频率比较高,辞书中共收录了六个义项,

1.靠近:贴近:巴窗子边放个书桌,好看书写字;他不敢出去,只好巴着门缝往外看。

2.粘贴:把奖状巴在墙上。

3.靠:幺儿个巴在爸爸背上睡着了。

4.切合:这篇文章有点儿不巴题;你看这篇作文巴都巴不到题。

5.沿着:巴河边走,一个钟头就可以到家。

6.亲近:你对娃儿好,娃儿才巴你。

我们可以发现忠县话中“巴”的中心义项是“靠近,贴近”,其他义项都是由这个义项引申发展而来。而“巴”的这个义项早在古代文献中已有用例。

“巴”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说文·巴部》:“巴,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它还可以表示古族名;国名。其族主要分布在今川東、鄂西一带。传说周以前居今甘肃南部。在宋以前的文献中,我们发现“巴”多指地名。宋元以后,“巴”开始有“靠近;贴近”的意思,元,王晔的《桃花女第一折》:“天色已晚,又遇着风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怎生是好?”后来这个义项多用于口语中,《红楼梦》第九九回:“我只到是谁,巴着窗户眼儿一瞧,原来抱妹妹坐在炕沿上。”中“巴”也表示靠近;贴近的意思。由于东西(尤其是食物)“靠近”就容易粘住,所以引申出“粘,黏”的意思,如:“《中国谚语资料·一般谚语》:“人笨怪刀笨,饭巴怪筲箕”,在方言中又引申出“粘人,亲近”的意思。如果存了不好的心思或者希望靠他人得到好处而靠近他人,粘住他人,就引申出“巴结;博取;营求”的意思,如:石德玉《曲江词》第四折:“为巴钱毒针多,被天公生折磨”。

九.革

忠县方言表示改变,除掉、去掉:“我硬是要把你的坏毛病给革了。”《说文·革部》:“革,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即指兽皮去毛,加工。后又由“兽皮去毛”,加工引申为改变”。“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杜预注:“革,更也。”,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引《说文》:“革,更也。”《玉篇·革部》:“革,改也。”《易·杂卦》:“革,去故也。”后又引申出“除、去除”的意思:《楚辞·天问》“革孽夏民”蒋骥注“革,除也。”“革”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可以表达完整意义的实词,可以單独表示改变、除掉、去掉,但是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革”只是一个语素,要与别的语素搭配才能成词。但是“革”表示改变、去除,却可以在一些方言中单独使用。

十.刉

忠县方言中“刉”有两个义项,一表示划伤:手遭刉了一条口口。二表示切割:把绳子刉断。“刉”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虽然已经没有用例,但是古已有之,《说文·刀部》:“刉,划伤也,从刀气声,一曰断也。”又《周礼·秋官·士师》:“凡刉珥,则奉犬牲。”郑玄注:“衅礼之事,用牲,毛者曰刉,羽者曰衈。”意思是割取禽兽之血而行祭礼。割兽曰刉,割禽曰珥。

语言从古至今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变化最大的是词汇、其次是语音、其次是语法。词汇总是在语言变迁中最活跃的一个,一个词语现在的意义和古代的意义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同时语言的发展也是在继承中得以发展的,我们代代流传的方言中很多都很好的保留了古音古意,很多只有在古代汉语才有用法可以在方言中窥见端倪。方言是我们语言研究的活化石,对我们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语义、语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应重视对方言的研究与保护,发掘出方言的语言研究价值,才能使我们的方言得以长久的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罗竹风等.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

[2]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Z].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曾晓渝.重庆方言词解.[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王照.重庆方言古语词考释[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3)

[6]李函柯.从方言认同视角看重庆方言的保护[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3)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小考
十分简单
跟着光,成为光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一场大雪一场小考
最新发现郑珍逸诗小考
考场
生态旅游胜地“胜番沟”一名小考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十分简单等
十分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