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胜番沟是湟水在中游的最大支流,也是乐都县内的最大河流。乐都县城镇生活、工农业供水主要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区。这里流水潺潺,峰峦奇特,生物多样。是一处环境幽静、景色优美,风光旖旎,供野营探险,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胜地。本文对“胜番沟”一名来历进行了小考。
关键词: 胜番沟;引胜沟;小考;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1—7740(2009)07—0017—02
胜番沟,又名引胜沟。在乐都县城东碾伯镇水磨营汇入湟水,位于湟水左岸,湟水在中游的最大支流,也是乐都县内的最大河流。乐都县城镇生活、工农业供水主要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区,湟水中游旅游胜地。乐都县城镇生活、工农业供水主要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区,湟水中游自然风景区和旅游景区。这里流水潺潺,峰峦奇特,生物多样。是一处环境幽静、景色优美,风光旖旎,供野营探险,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胜地。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名的“胜番沟”,今天往往还被部分人经常和偶尔使用。大部分人至今仍不知“胜番沟”一名来历和实际意义。
“胜番沟”一名历史悠久。据清杨应琚编纂《西宁府新志·卷五·地理·山川》172页载:[胜番沟,在县东北,有土司祁氏园林在焉。东路桥圮①,每绕道出此。树木阴翳,溪流湍激,虽炎天暑月,凉爽如秋]。文中的胜番沟,今引胜沟,明清时期为祁土司属地。杨应琚编纂完成《西宁府志》的时间是公元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五月。当时已使用胜番沟一名。
“胜番沟”一名取于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②举兵叛乱。居住于庄浪卫(今甘肃永登)西部甘、青边界诸山中的谢尔苏等六族土番(包括今甘青边界乐都引胜沟、互助北山藏区及永登、天祝一带番族及寺院),附同倡乱,起兵策应,据桌子、碁子、喇布兰三山③为巢,与由西宁郭隆寺④逃出的喇嘛,并纳朱公寺、朝天堂、加尔多寺⑤诸番相结起兵,劫掠官军。年羹尧遣岳钟琪等督兵进讨,转战五十余日,擒斩凡五千余人,完成了平叛扫尾。
清政府平定叛乱后,对青海地区的行政建制作了重大改革,清朝接纳年羹尧所奏的“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及 “禁约青海十二事”,使青海完全置于清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于次年改今引胜沟为“胜番沟”、改今甘肃永登县(时称“庄浪卫”)为“平番县”等等。
明清时将居住于青海、甘肃及西南地区藏、蒙等少数民族统称为“西番”或“番子”。“胜番沟”、“平番县”等名,很显然带着民族歧视色彩。
“引胜沟”一名来源于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1928年,国民党政府为了改变“胜番”这个对少数民族具有诬蔑性质的名称,改“胜番沟”为“引胜沟”,取意“引人入胜”。 改“平番县”为“永登县”,取意“永远五谷丰登”等等。
引胜沟古名无法准确判定。据郦道元《水经注·卷2·河水》:“湟水又东,迳乐都城南,东流,右合来谷、乞斤二水,左会阳非、流溪、细谷三水。”今乐都县碾伯镇东至老鸦城(古破羌县治)之间,湟水北岸(左岸)较大的支流有引胜沟、羊倌沟、卯寨沟(直沟、上脑庄沟)、下水磨沟(下脑庄沟)、白崖子沟五水。阳非、流溪、细谷当为其中三水。
引胜沟流域位于乐都县北部寿乐镇和碾伯镇境内。发源于乐都县与互助县交界处的克生岭、扎科岭、康列尖山、蛇雾山等,上游主要由大西沟、小西沟、直沟组成。大西沟为引胜沟正源。干流出山后经乐都县城东水磨营、穿乐都火车站西、鲁大公路,后在河滩注入湟水。
引胜沟干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流,支流发育基本呈树状分布,属扇形水系,上游大、下游小。大西沟、小西沟、直沟在仓家峡汇合,以下称为引胜沟。至仓家峡转由北向南流,在寿乐镇赵家寺有马圈沟在左岸汇入引胜沟,在寿乐镇王佛寺村与土官口村间有土官沟在左岸汇入引胜沟。在八里桥以上至锻造厂,右岸有朵家沟、哈家沟汇入,左岸有湾子沟、庙儿沟、老石房沟等支流汇入。
在土官沟口至仓家峡间,西岸有柳树沟、小沟、大沟(熊家湾)、大阴洼沟、牛吃水沟(杨家岗)、坟堆沟、石崖沟、小沟、大沟(上李家)、大沟(新堡子)、龙沟、毛儿沟、红沟、长岭沟、前方沟、油松沟(上衙门)、寺沟、过连沟、大西沟(仓家峡)汇入引胜沟。东岸有土官沟、老爷山沟、杨家沟、峰堆沟、红沟儿、古石家沟、庙儿沟、碱沟、青刺沟、八吃沟、小沟、油松沟(薛家庄)、杨家沟、远直沟、峁子沟、马圈沟(赵家寺)、破柴沟、旁家沟、骆驼沟、大东沟、小东沟(仓家峡)汇入引胜沟。
引胜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510毫米,多年平均天然流量为每秒3.462立方米,年径流量1.092亿立方米。引胜沟源头海拔4 195.34米,河口海拔1 968.0米,河道落差2 227米,干流长51.9公里,平均比降42.9‰。属北方山溪性河流,水流湍急,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
引胜沟降水量从上游到下游递减,气温和蒸发量则相反,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且来水量主要集中在上游区。由于上游海拔高,森林和草场覆盖,植被较好,降水及冰川融雪,水量较充沛,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是湟水中游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旅游胜地。
注释:
①[圮[pǐ]]塌坏,倒塌。
②[罗卜藏丹津] 清代青海和硕特部蒙古贵族首领。顾实汗之孙,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承袭其父的亲王爵位,成为青海和硕
特部蒙古贵族的最高首领。他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作为和硕特部贵族的代表,参加了清军护送达赖喇嘛(西藏佛教格
鲁派两大活佛之一)入藏的军事行动。
雍正元年(1723年),罗卜藏丹津胁迫青海蒙古各部贵族于察罕托罗亥(即查汉诺罗亥,蒙古语,意为“白色之峰”,日月
山支脉之一。倒淌河出日月山,流经其南麓,西注于青海湖东岸,距湖滨五十余里,为出日月山至青海湖之要冲。据《丹噶尔
厅志》记载,察罕托罗亥距今湟源县城西南120里。为蒙藏祭海会盟之地。)会盟,在上层喇嘛支持下,联合蒙古各部反清,发
动武装割据叛乱。清政府闻变后,立即命年羹尧、岳钟琪等率军镇压,很快将叛乱平定。罗卜藏丹津逃往准噶尔部避难,清乾
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平定准噶尔时被俘,送京师,被免死罪。
③[桌子、碁子、喇布兰三山]桌子山在乐都与互助县交界处,湟水支流下水磨沟、羊倌沟源头。碁子、喇布兰山在甘肃天祝县境内。
④[郭隆寺] 今佑宁寺。因地处郭隆地区,藏语全称“郭隆弥勒洲”,简称“郭隆寺”。清雍正二年(1724年)被清军焚毁。雍正十
年(1732年)奉旨重建。赐额“佑宁寺”,敕赐碑文。位于互助县威远镇以东35公里的五十乡寺滩村,是青海较大的藏传佛教
寺院,号称“湟水北岸诸寺之母”。
⑤[朱公寺、朝天堂、加尔多寺]朱公寺,在甘青交界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清雍正二年(1724年)被清军焚毁。朝天堂寺,座落在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北山藏区相连地大通河北岸。藏传佛教格鲁派名寺。早在唐宪宗(公
元806—821)年间,此处有一座原始笨教[古代西藏原始宗教名]寺院,称永中寺。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第四世噶玛巴
若贝多杰奉命进京途经此地,为消除鳄鱼之害,建镇龙塔108座,从此,此地称“朝天堂”(藏语“佛塔滩”之意),后来 “朝天
堂”变成了“天堂”。加尔多寺,在今大通河谷地青海省门源县仙米乡龙浪村境内,清雍正二年(1724年)被清军焚毁。
参考文献:
[1]乐都县志编纂委员会.乐都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2]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历史纪要[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3][清]杨应琚编纂.西宁府新志:重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4]西宁府续志:重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
[5]李万寿.乐都河流[M].郑州:黄河出版社,2008.[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