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设“特区”:塌陷变隆起

2021-04-12 08:30朱昌俊
决策 2021年3期
关键词:特区双城成渝

朱昌俊

迎来一周年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又有重磅成果出炉。

过去一年,四川、重庆两地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跨区域合作等多个方面,都有一系列大动作。其中的大手笔之一,就是提出共建9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目前,已有2个合作平台在岁末年初相继获批,并公布了总体方案。

一个经济大省加上一个直辖市,川渝两地正在以实际行动,探索中西部跨区域一体发展新路径。

一体发展先行区破中部塌陷

2020年8月,重庆市和四川省联合出台《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提出共建一批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率先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其中,锁定共建的9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主要在三大区域布局。具体为:围绕川东北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围绕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围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

2020年底,川渝两地共同批复的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就是中部地区协同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之一。

在9大平台中第一个获批,也足见川渝两地对于解决成渝中部“塌陷”问题的重视程度。

众所周知,无论是过去所说的成渝城市群建设,还是目前的成渝双圈建设,它们的一个突出短板,就是重庆、成都两座龙头城市之间,缺乏一座有力的“第三城”。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中心城市,直接距离都在百公里上下,但是重庆和成都直线距离在200公里以上。这种长距离之下,缺乏中间城市的有力衔接,大大制约了成渝城市群的发展水平和成群效应。

打造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补上成渝双圈建设的这个突出短板。这从它的定位就可以直接看出:立足成渝、联动双城、先行先试、形成典范,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机制创新、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助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建设联动成渝的重要门户枢纽,对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形成重要支撑。

当然,成渝中间地带分散着多座城市,之所以选择遂潼搞一体化发展,有着多重现实原因。

比如,遂宁和潼南除了属于毗邻地区,彼此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当下和未来将有多条高铁线路连接,甚至可以说是成渝之间最大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

另外,两座城市的体量适当,一体发展包袱小、负担轻,更容易形成1+1>2 的效果。面积上,两地大致只相当于四川目前第二大城市绵阳的三分之一,人口则不到400万,不及成都的四分之一。可以说,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体量都比较适中,一体发展的阻力较小。

当然,两地在一体发展之前,就有一定的产业合作基础。

从总体方案来看,未来两地将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机制创新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这一目标实现之后,成渝中部将崛起一座全新的城市。

其“三步走”目标显示,到2035年,遂宁潼南一体化发展格局更加成熟完善,参与区域内外分工、集聚高端要素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大幅增强,基本实现遂宁潼南同城化发展,力争常住人口达到500萬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

这样的人口和经济体量放在东部地区一些城市群可能仍不算大,但要知道,截至到2020年底,四川的第二大城市绵阳,其经济总量也才刚刚突破3000亿元。比较之下,未来成渝中部能够涌现出一座经济达5000亿元的城市,中部塌陷的尴尬,必然将大为缓解。

探路经济与行政适度分离

川渝两地批复的第二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是高竹新区。它在区域上,属于“围绕川东北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其突破性,则更多表现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

一方面,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跨省级新区。比如,深汕合作区之前因为是跨市而受到关注,但高竹新区则是跨越了四川、重庆两个省级行政区。

另一方面,它的主要目的,是要探索经济与行政边界适度分离。而这一点,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就曾明确提出,支持成渝地区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四川方面也进一步表示,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区域、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开展试点。高竹新区就是这方面的第一个具体落地成果。

探索经济与行政边界适度分离,为何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会如此重要呢?

按照专家的说法,所谓适度分离,就是经济区内政府在不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前提下,让渡一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形成维护共同利益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

以高竹新区为例,它所在的重庆市渝北区和四川省广安市,此前就有密切的产业合作。像广安就一直承接重庆的汽车、电子信息产业转移,但是由于行政壁垒存在,同样的产业和企业,可能在重庆和广安两地所面临的政策不一样,企业跨区域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也很难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面临现实掣肘。用目前通俗的话说,两地经济融合发展存在很大“内卷化”特征。

共同设立新区后,通过打通管理机制障碍,重新确立收益原则,就将有效破解这种状况。如高竹新区方案就明确了“存量收益由原行政辖区各自分享、增量收益五五分成”的原则。

根据批复,新区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大湾镇的部分行政区域和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坛同镇的部分行政区域,总面积262平方公里,其中涉及渝北区124平方公里、邻水县138平方公里。到2025年,该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将达120亿元以上。

虽然说其经济体量不算大,但其改革突破意义却不容低估。新华网的评论就指出,此举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尤其是毗邻地区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跨省域一体化发展方面,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和机制。

多点突破、多点开花

当然,不管是解决中部塌陷问题,还是破除行政壁垒,对于跨区域融合发展的障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过去一年所作出的种种部署,都可以说是在为中西部城市群的发展探路。

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能够走在全国城市群发展的前列,抛开战略、经济基础、历史等原因不谈,它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除了中心城市之外,还有着非常多的次级城市的支撑。

而这一点对于中西部任何城市群来说,都是最突出的短板之一。成渝城市群,除了重庆、成都两大龙头城市之外,拿不出有实力的“第三城”,这点毋庸讳言。像长江中游城市群,除了距离相差较远的几大省会城市,同样也缺乏能够发挥足够支撑作用的次级城市。

更重要的是,相较于上海、广州、深圳这类对周边城市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城市,中西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不管是重庆、成都,还是武汉、长沙、西安等,它们对城市群内部其他城市的经济溢出效应,都明显偏弱。

上述两大客观现实,决定了中西部城市群要真正成势聚力,就必须谋求多点开花,而不能只限于中心城市继续做大做强。或者说,要善于从非中心城市和区域上,挖掘增长动力和潜能,寻找突破口。

比如,高竹新区的前身就是2012年成立的高滩工业园。从发展状况看,雖然它已有明显的基础,但要进一步发展却受到多种因素的掣肘。那么,要让它真正成为成渝融合发展的新支点,就势必要破解那些显而易见的堵点和痛点。

还要看到,东部地区城市群,普遍经济基础更好,它们本身经济内生动力更强。而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普遍经济基础更差、经济联系度更低,实际更依赖于机制的创新。这方面,就更需要政府及时大胆破除城市群发展的机制障碍和壁垒。

在很大程度上说,川渝两地共同打造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并不是天马行空的“画圈”,而是对既有发展基础和趋势的一种利用。当然,前提是要找准那些潜在融合发展的突破口。

归结到一点,像成渝这样的中西部城市群,就要大胆试、大胆闯,打通一切束缚经济融合发展的机制障碍,寻求多点突破、多点开花。而这也与“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中央定调,形成了一种现实呼应。

猜你喜欢
特区双城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