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 李忆璇
李书声
男,1938年生,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人。1951—1954年就读于天津市静海县师范学校,1954—1956年任教于河北省沧州市子牙镇大黄洼小学,1956—1957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读速成师专,1958—1974年任教于河北省沧州市庆云中学,1974年调入沧州市盐山县教研室,1978—1984年任沧州市教研员,1984—1998年任沧州师范学校(原沧州第二师范学校)校长,1998年退休。
一、我的经历
我1938年出生在辽宁锦州。当时日本人已经把东北三省变成“满洲国”了,我就生在日寇铁蹄下的“满洲国”。我的父亲是山东人。那时,德国人出资在山东修胶济铁路,铁路修好后需要工作人员,所以德国人在青岛办了铁路业务培训学校,他就进了铁路业务培训学校学习。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山东省淄博市张店的周村铁路站当了一段时间的站长,后来调到了天津铁路局。那时铁路自成系统,人员常在系统内调动。后来,又调到了奉天(今沈阳市)、锦州。当时,“满洲国”强迫18岁以上的男子服兵役,哥哥马上到年龄,为了让哥哥躲过征兵,父亲硬生生地把铁路局的工作辞了。后来,父亲在北京市密云县政府找了份收发室主任的工作,工作不到一年被辞了。又找了份屠宰场场长的工作,不到一年又被辞了。这下找不着工作,就忧愁病了,不久就去世了。
我读了7年小学,在沈阳上一年级,二年级开始是在天津静海上的。本来应该1950年小学毕业,结果那会儿国家改了学制,所以我1951年才毕业。小学毕业时,凭我家的条件是读不起初中的。1950年,我刚上六年级时我姐姐正好在静海师范读书。因为读师范不交学费,还管吃,所以她就鼓捣①我考初师,我就报了,没想到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初师。从1951年到1954年,上了三年初师。这三年算是我这一辈子最稳定、学习时间最长、收获最大、生活也比较丰富多彩的一段时间。毕业以后,我被分到河北省沧州市子牙镇大黄洼小学当老师,教了两年高等小学。速成师专毕业后,赶上国家发展初中教育,由于我在高等小学教学认真,学生成绩不错,所以教育局就把我调到庆云中学教初中语文。我工作认真负责,那三届毕业生升学率高,也算有我一点成绩。1960年,国家闹自然灾害,老百姓们都吃不上米饭,就用各种菜代替粮食,称之为“低指标瓜菜代”。1961年,经济条件差到学校都办不下去了,就停了一年学。1962年,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学校又恢复招生,我就开始教高中语文,一直到1974年。
当时我对教改科研比较有兴趣,想探索新颖高效的教学模式,所以搞了一个学生自学的教改实验。这件事情不知道别人怎么知道了,专门跑去听我的课,也算做出了点名气。
1974年,因为盐山县教研室缺一个写材料的,我文笔好,所以被调到了盐山县教研室,再后来被调到沧州市教研室。当时的教研室主要抓三方面:高考、学术活动、教改试点。第一是抓高考,我们到全国各地取经,尤其是到高考厉害的福建、山东等省份。第二是积极参与全国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和学会活动。第三是抓全地区的教改试点。我们一共抓了两所试点学校,目的都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到了1982年、1983年的时候,邓小平同志提出要领导干部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所以我被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半年后,沧州第二师范的校长要调到河北省考试院当副院长,我就在1984年9月成为沧州第二师范学校的校长。
二、建设一流的中等师范学校
1.提出建设一流中师的目标
我当校长的时候是全国拨乱反正、恢复教育秩序、强调教育质量的时候。那时候学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当时中专党政矛盾很普遍,校长和党委书记都争当“一把手”。我们学校没有这个问题,我是党委副书记、校长,党委书记虽然不管行政,但党委书记是一把手,我很尊重书记,甘居二把手的位置。
我去的时候,学校的周边环境不太好,西边有个大季屯比较乱,上级领导对学校的印象也不好。我去了以后,就和书记商量提出“创一流中师”这一口号。具体的目标是: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毕业生,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后勤管理。这就形成了“四个育人”——教书育人、以德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具体如何落实呢?我认为应该两个大轮子驱动,一个是教学改革,另一个是精神文明建设。再就是筑牢两个保障,这两个保障其实就是两个字,一个是“严”,从严治校,一个是“合”,就是团结。所以我们的校训就是八个字:勤奋、严谨、团结、进取。
目标确定之后,我就领着一两个人上省教育厅师教处打听全省比较好的中师,希望多取经。我上省里开校长会、私下里也时刻打听,知道了几所办得好的师范学校:石家庄师范、衡水师范、唐山師范。于是,我在1986年、1987年带着学校的领导干部走访了这些师范学校。参观学习了省里的优质师范学校之后,我把眼光放到省外,去江苏晓庄师范、南通师范、无锡师范这些学校看了看,看看人家怎么做好的。我发现学校管理比较全面的就是晓庄师范,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还是学校风气,都做得很不错。参观学习了这些学校,我就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毕业生和后勤管理四方面开始建设学校了。
2.创造一流的办学条件
好的办学条件是办好学校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先想办法创造一流的办学条件。我主要抓了两方面,一是建校舍,二是给老师们谋福利待遇。建校舍就是个艰巨任务。我刚来的时候学校有一栋教学楼、两栋宿舍楼,还有一栋食堂。当时师范学校没有固定的基建经费,各学校需要基建经费的话,要到市教育局单独申请。为了建校舍,我不知道跑了多少次,求了多少人,才申请到经费,这在当时非常不容易。到我退休以前,一共盖了6栋楼:一栋实验楼、一栋音乐楼、一栋综合楼和三栋教师宿舍楼。
关于老师们的福利待遇,我们学校主要有两方面的福利:一是多给班主任补贴,二是组织旅游。老师们知道学校多给班主任补贴,都很高兴。因为书记特别主张每年旅游,我也支持老师们出去散心,所以学校就每年组织老师旅游。但这些福利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呢?开头的两年,我们主要是通过校办工厂筹钱。我们当时办的是木型厂,因为投资少、见效快。我们招了一个有经验的厂长,学校里调了一个人当会计,工人就是跑活的临时工,就这样通过校办工厂增加点收入。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规定可以招委培生了,学校就主要通过委培生来改善办学条件。
3.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在我看来,对师范学校教师的要求应该比一般中专教师的要求更高。师范学校的教师第一必须品德好,第二必须学得好。学博为师,身正为范,这两条必须得有。
教师队伍建设可以说是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以我一直很注重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第一,树典型。主要是树了两种教师典型,一是德育典型,二是教改科研典型。树德育典型是为了保证学校的正气,树教改科研典型是为了鼓励和督促老师们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学校有些老师克服了很多困难,把全部精力都投入事业上,我很感动。比如,德育典型是路满金和翟洪昌。路满金是政教处主任。他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但也特别关心学生。他住在学生宿舍,晚上到时间就熄灯锁门,一点通融都没有。但有学生病了,他买面条、鸡蛋,亲自做病号饭;学生宿舍厕所堵了,他就亲自排水疏通。他自己花钱养猪,但是卖的钱都存起来当奖学金,所以我们学校有路满金奖学金,奖给三好学生。翟洪昌是个敬业典型,教学生尽心尽力,而且非常有耐心。他教书法,所以学生爱书法的特别多。我到下边各县听课,一看板书是“翟体”,就知道这个老师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翟老师经常帮助愿意写字但家境不好的学生,学生没有纸,他买给学生。教改科研方面也树了两个典型:李殿武和辛贵书。这两个人一个人教化学、一个人教物理,他们教课非常好,科研也获了很多奖,所以是教改科研典型。
第二,给教师施加一定的压力。适当的压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能力。首先,学校要求年轻教师都要当班主任,因为班主任最锻炼人。其次,提高业务能力。具体的方法就是强调大家互相听课,学校各组、各学科都制订了教改科研计划,鼓励教师要有建树。再次,加强基本功训练。教师跟学生一样有“三笔字”考核和评比。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还统一搞目标教学、单元教学、评优课。最后,科研上提高。学校专门建立了和教务处并行的教改科研处,像高校一样进行课题立项,同时也在市里、省里争取课题。
第三,提高教师学历。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自学考试,二是在职进修。因为有的教师是专科水平,还有少数是中专水平,所以就限期让他们报考自学考试。学校也组织教师们去各级教育学院进修。学校制定了教师进修的规定,教师在职进修的学费由学校出,拿到毕业证学校有奖励。就这样,通过树教师典型、给教师“压担子”和提高教师学历三方面的努力,我们学校的教师队伍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培养一流的毕业生
首先,课程上尽量给学生增加获取知识的途径。当时中师的课程就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但是我们也有灵活调整的余地。比如,学校以前没有英语课,有些学生晚上熄灯后躺在床上,打着手电,听收音机学外语,我们就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英语选修课。再如,老师们向我反映好多学生不想当教员,想考自学考试。我说这不是坏事,他有能力就学,咱们要因势利导,所以我们在80年代争取设立了自学考试的考点,鼓励学生参加自学考试。之所以说因势利导,是因为按规定学生毕业后必须当老师,但是如果学生通过了自学考试,就可以教更高层次的学校。学校的原则不是限制学生,而是成就学生。只要学生肯学,只要学生的愿望是健康的,学校就积极保护。
其次,树立学生坚定的专业思想。师范学校的老师、领导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上得随时随地、言传身教。老师不安心工作,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就有副作用;老师热爱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就是专业思想很好的体现。学校基本每年都请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或者教研室主任来给学生作报告,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激发他们投身小学教育的熱情。另外,学校还请优秀毕业生回来作报告,自个儿的师兄师姐,学生觉得更亲切。
最后,注意学生产生的“逆专业思想”倾向,随时抓住苗头进行教育。班主任随时注意专业思想不巩固的学生的情况,随时了解,发现问题就重点做工作。我会集中一段时间开个小会,给学生作报告。
总的来说,我们就是给学生尽可能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也注意专业情意的培养。所以,我们学校培养了一些好的毕业生,现在很多已成长为一线骨干教师,甚至局长、市长等。
5.进行一流的后勤管理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学生的身体健康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方面。所以我们在后勤管理方面也不能马虎。我们特别注意改善学生的伙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伙房开夜宵,二是实行伙房承包制。当时下午5点到6点是晚饭时间。晚饭后到下晚自习有三四个钟头,学生们的活动量大,晚自习后不少学生都饿了,就去小卖部,甚至跑到学校外面买东西吃。外面买的东西既不健康,也不卫生。为学生的健康着想,学校就开了夜餐,晚自习以后有一顿夜宵,有面条、馄饨等。学生对学校伙食质量意见最大,所以我们就实行了伙房承包制。两个伙房竞争,每个伙房开四五个窗口,卖四五样菜,伙食质量就上了一个台阶。另外,还设了一个回民食堂,也实行承包制,参与竞争。
加强后勤管理的一个目的也是让学生知道,学校处处为学生们着想,为学生们服务。将来他们当了老师,学生就是他们的服务对象,他们对待学生应该也是这样的态度。服务育人,也是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将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访谈后记
我在整理李书声校长的故事时,能清晰地回忆起李校长在访谈过程中一丝不苟又令我们倍感亲切的形象。李校长是一个普通人,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他,童年经历了战乱与颠沛流离,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李校长又是一个极不普通的人,坚持严格办学,成为校长的第一天就立志把学校办成一流中师;他严于律己,手写的校长工作记录多达四十余本;他秉承的办学思想和采取的办学方式,如教学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树立教师典型,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等,独具创造性,甚至超前性。在访谈中李校长提到,他被那些尽职敬业的教师们所感动,从内心敬佩他们,所以也想让大家一起为之感动。在访谈中,我们也被这位正直、健谈、亲切与智慧的校长感动。我们从内心敬佩李校长,所以也想让各位读者一起为之感动,并且从感动中探寻曾经的中师教育为我们当今的教师教育带来的价值。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