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一线医护人员睡眠状况调查

2021-04-12 02:00张瑜许开云常杰王萌杨彩慧张雯奕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抗疫医护人员问卷

张瑜,许开云,常杰,2,王萌,杨彩慧,张雯奕

1.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a.肝外三科 b.急诊科 c.胆道科 d.麻醉科 e.骨科,上海 201805

2.解放军援鄂医疗队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四科,湖北 武汉 430000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该病可导致严重的呼吸系统及全身性损伤,甚至致命[1]。2020年初,数万医护人员应急驰援湖北参加抗疫,他们面临着环境改变、任务繁重、工作紧张、睡眠时间减少等状况。睡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活动,与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2]。研究显示,夜班频繁、睡眠不足等是医护人员过劳的高危影响因素[3]。长期频繁加班、值夜班导致的医护人员睡眠不足,必然会对医护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起过劳死[4-5]。抗击突发疫情、应急救援及应对突发性灾难事故等情形下,一线医护人员在精神和体力上容易产生过度紧张与疲劳,影响睡眠质量,危害健康,最终影响战斗力。因此,研究睡眠质量和有效防治睡眠障碍已经引起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联勤保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下,工作人员更需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较高的睡眠质量,以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应急救治工作中去。为此,本研究对援助武汉抗疫一线医疗队成员进行睡眠调查,提出应对策略,以便为更好地做好应急状态下的卫勤保障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抽样

1.1.1 抽样时间与地点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24日—3月18日支援湖北武汉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作为抗疫一线组,涉及医院包括火神山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选取同时期全国各地非湖北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作为非抗疫一线组,其工作地点分布于上海市和河北、江苏、山东、陕西、安徽、福建、吉林省。

1.1.2 纳入标准抗疫一线组:①平时工作地点为非湖北省内;②支援地点为湖北省武汉市三级甲等医院感染病房;③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一线,参加污染区实际临床工作;④身体健康,自愿参加本研究。非抗疫一线组:①平时工作地点为非湖北省内;②参加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③未参加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未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④未在定点医院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传染病病房工作。

1.1.3 排除标准①原有诊断为失眠症及嗜睡症的患者;②既往有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家族史者;③近期有重大生活事件的医护人员。

根据设定调查目标为每组至少110 份。将问卷转发给选定单位联络人,最终回收问卷数量为抗疫一线组112 名,非抗疫一线组134 名。本研究经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FYGG(L)2020-013],并获取所有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因为抗疫一线组医生护士工作时同进同出,在污染区共同完成所有治疗、洗消、文书等工作,所以体现的职业差异可以忽略。

1.2 评估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

1.2.2 睡眠评估量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该量表可用于评定研究对象最近一个月的睡眠质量,共10 个题目,第10 题属于他评题,需要睡觉同伴(配偶或室友等)作答,不适用于本研究,所以取前9 题。第1~9 题包含18 个计分条目和1 个不计分条目(填空题,描述自己睡眠紊乱的其他原因),其中18 个计分条目按计分规则计算后组成7 个因子,分别是:因子1 为主观睡眠质量,因子2 为入睡时间(即睡眠的潜伏期),因子3 为睡眠时间(即睡眠的持续性),因子4 为睡眠效率,因子5 为睡眠紊乱,因子6 为使用睡眠药物,因子7 为白天功能紊乱。按0~3 分给每个因子计分,0 分指“没有困难”,3 分指非常困难。各因子得分累计相加即为PSQI 量表总分,总分范围 0~21 分,0 分指“没有困难”,21 分指在所有方面均非常困难[6],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国内一般将PSQI 评分≥8 分作为睡眠障碍划分标准[7]。PSQI 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94,分半信度为0.824,总体Cronbach’s α 系数为0.845,效度为0.842,量表简单易用,适合国内成人使用[8]。

1.2.3 定性访谈通过定性访谈的形式了解两组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所“担心的事情”和抗疫一线组的“工作相关花费时间”。“担心的事情”包括自己被感染、家人被感染、子女照顾问题、老人照顾问题、工作负荷太重、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工作、身体过于劳累等。抗疫一线组“工作相关花费时间”为调查抗疫一线组上下班路途、穿脱防护服、出污染区至出病区、准备好离开至班车出发等所花费的时间。

1.3 质量控制

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调查。调查实施前,对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问卷星”发放及回收问卷,问卷指导语中明确调查的目的、意义及填写方法,且每个题目均设置为必答题,全部回答完毕方可提交问卷,确保问卷的完整性。由问卷星将问卷内容导出为Excel格式,并双人核对。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IBM SPSS 26.0 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M和第25、75 百分位数(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分类或等级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组间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设为双侧α=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抗疫一线组共回收问卷112 份,非抗疫一线组共回收问卷134 份,问卷有效率均为100%。抗疫一线组人员中,男性29 人,占25.89%;女性83 人,占74.11%。非抗疫一线组男性34 人,占25.37%;女性100 人,占74.63%。两组成员在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婚姻、子女数、工作年限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表1)。

表1 抗疫一线和非抗疫一线组医护人员人口学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demographic data of the first-line group and the non-first-line group

2.2 两组人员睡眠情况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抗疫一线组及非抗疫一线组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碍。抗疫一线组112 名成员中62 名存在睡眠障碍,占55.36%;非抗疫一线组134名成员中,54名存在睡眠障碍,占4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SQI 量表总分的M(P25,P75)抗疫一线组为8.00(5.00,11.00),高于非抗疫一线组[6.00(4.00,9.00)];7个因子中:因子3睡眠时间、因子4睡眠效率,均为抗疫一线组高于非抗疫一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因子5睡眠紊乱和因子6使用睡眠药物在两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际每天睡眠时间:抗疫一线组为(5.65±1.15)h,少于非抗疫一线组的(7.10±1.40)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2)。

表2 抗疫一线组和非抗疫一线组睡眠质量比较[M(P25,P75)]Table 2 Comparison of sleep quality between the first-line group and the non-first-line group [M (P25,P75)]

2.3 两组人员“担心的事情”比较

医护人员“担心的事情”在两组间有所不同,“至少有上述一种顾虑”的构成在抗疫一线组为100%,非抗疫一线组仅有79.10%;选项前三位顺位也有所不同,分别是:抗疫一线组为“自己被感染”(n=86,76.79%)、“身体过于劳累”(n=42,37.50%)、“工作负荷太重”(n=31,27.68%),非抗疫一线组为“家人被感染”(n=72,53.73%)、“自己被感染”(n=61,45.52%)、“子女照顾问题”(n=45,33.58%)(表3)。

2.4 抗疫一线组人员工作相关花费时间

抗疫一线组医护人员除却医护工作之外的相关花费时间也较大,其中:“上下班路途”“穿脱防护服”“出污染区至出病区”“准备好离开至班车出发”所花费的时间分别为(96.48±30.47)、(103.10±9.82)、(51.38±9.42)、(33.59±11.03)min(表4)。

表3 抗疫一线组和非抗疫一线组人员“担心的事情”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concerns” between the first-line group and the non-first-line group

表4 抗疫一线组医护工作之外相关花费时间(n=112)Table 4 Time required for the off-clinic work activities of the first-line group (n=112)单位(Unit):min

3 讨论

本研究提示,援助武汉抗击新冠肺炎一线医护人员睡眠时间短,睡眠效率低,存在睡眠紊乱,睡眠障碍率高,均与非抗疫一线人员有差异。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55.36%,即半数以上医护人员存在睡眠障碍的问题,这与吴际军[9]、蔡娇[10]等的研究一致。调查发现,抗疫一线组人员每天睡眠时间为(5.65±1.15)h,其中最短为2.8 h,最长为8 h。虽然抗疫一线组人员每天在污染区工作仅4 h,但穿脱隔离服、进出污染区以及上下班路途等所花费的时间都比较长,所以他们每天从驻地出发到再次回到驻地的时间少则8 h,多则12 h,对体力的消耗较大,同时也影响医护人员必要的睡眠时间,值得引起重视。医护人员睡眠不足不但会引起职业倦怠,增加医疗护理差错的发生率,甚至会引起过劳死。建议从一线医护人员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着眼,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增加其休息时间,改善其睡眠质量,以减少一线抗疫人员过劳现象的发生,防止非战斗性减员及疲劳状态下医护不良事件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从事过传染病相关工作的人员普遍存在担心自己被感染,甚至传染给家人的心理压力[11],本研究也有类似发现。抗疫一线组医护人员“担心的事情”前三位的分别是:自己被感染、身体过于劳累、工作负荷太重。可见疫情初期,各方认知有限,临时受命的医疗队出发仓促,面对“未知”的病毒,又有潜在的巨大感染风险,给抗疫一线组医护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思想顾虑和心理压力,76.79%的一线抗疫队员担心自己被感染。因此,应高标准加强防护措施及装备,将医护人员感染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可考虑增加医务人员相关知识培训,增强其战胜病毒的信念,改善担忧的状态。一线抗疫队员担心身体过于劳累和工作负荷太重,提示管理层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杜绝一线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

综上所述,援助武汉抗击新冠肺炎一线医护人员睡眠时间短,睡眠障碍率高,且有担心自己被感染、身体过于劳累、工作负荷太重等思想顾虑。虽然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应急救援任务已经结束,但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各类应急救援工作随时可能发生。为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救援等情形下医务人员睡眠质量,首先应注重救援梯队及救援网络的建立,在重大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迅速合理调配人力资源,采取对一线人员睡眠及健康影响最小的人力资源分配方法。其次,平时宜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医务人员系统的核心能力培训,增加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储备。第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救援的过程中,在符合防疫、生物安全等各方面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时间效能。另外,还应迅速及时开展有效的相关知识宣讲,关注一线人员的心理需要和诉求,做好其家庭成员的安抚,以减轻一线人员的思想顾虑。本次调查仅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疫情下紧急驰援武汉的112 名一线医护人员为观察对象,样本量小,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续类似的研究应扩大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另外,未来研究可考虑按照医生、护士职业群体分层分析,或可为大联勤保障提供理论支撑及更为细致的实践依据。

猜你喜欢
抗疫医护人员问卷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问卷网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