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鹏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9)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2月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但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才供给的结构、质量和水平与产业需求侧不能完全适应,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刻不容缓。实施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也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做出的新部署。
医学技术专业是培养与临床医学密切配合、具有特殊医学技术和医学技能的高级技师和治疗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对医学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已很难适应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2]。明确要更新教育观念,实施产教融合,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促进学校招生与企业招聘相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在目前的教学中,虽然高校已经采取了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但医学技术专业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医学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中处于主体地位,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在招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实习实训、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学校要做到不断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合格的技术人才。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在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上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医学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由学校主导,政府、行业、企业不直接参与其中,专业调研范围也局限在本地,对整个行业的需求没有全面把握,学校没有系统去调研分析把握人才需求趋势;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根据新的岗位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学活动仍然按照原有的人才培养标准进行,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学校培养出的医疗技术人才难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与企业的实际要求有很大差距。医技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脱离了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
目前,一些高校在开展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对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内涵认识不深,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导致实践过程流于形式。有的高校与企业合作,没有建立和完善一些合作制度;还有的高校没有足够多的教师来推广校企合作教学法,多数高校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无法正确指导学生实践,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企业聘用的教师责任心往往薄弱,仅仅考虑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实践活动的能力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这就导致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师资的匮乏,制约了通识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
产教融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协调发展是高校实施产教融合的主要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学校注重教师能力的培养,所以学校和企业很难就目标达成一致。即使达成共识,也很难实现深度融合,很容易形成“一热头”现象,目前,许多医学技术类专业教师在理论知识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其薄弱之处在于没有社会实践经验,社会实践能力不强,而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同等重要。聘用的教师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虽然一些院校已经意识到了教师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性,但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这些应用型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还不够深入,无法形成高层次的产教融合。
3.1.1 政府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在构建医学技术类专业协同教育模式中,需要从政府层面明确学校和企业的作用,引导学校和企业建立明确的产教关系,拓宽校企路径,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和改革体制,使之成为校企协同育人的关键。
3.1.2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医学技术类专业应充分了解当前市场需求,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当今时代企业自身发展和用工需求,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医学技术专业的具体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管采用何种培养模式,高校都要监控和管理学生实习的整个过程,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做好对学生的检查和引导。要注重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式,积极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适应和优化职业需求,制定健全合理的科学教育规划,积极整合各类专业资源,实现优化医学专业发展的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朝着产业教育一体化的方向构建。
3.1.3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医学技术类专业开展“产、企、校”一体化育人模式构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行业企业对医学技术专业岗位能力培养所需的素质、知识和技能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6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安排在企业和学校的实践环节中。通过大一的见习、大二的轮岗实习、大三的顶岗实习,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提高学习兴趣和提升教学质量。
3.2.1 以岗位任务为引领,优化课程结构
改变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传统课程结构,构建以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结构。要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整体教育目标,避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一窍不通的现象,积极寻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校企结合”“教师与实习带教对接”“课堂与企业对接”“学生与学徒对接”。
3.2.2 以实践能力为主线,改进教学方法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线上学习结合线下讨论。通过在线评价,教师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将课程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提升政治素养。以典型案例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指导和讲解,增强课堂教学的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通过项目或案例组成跨学科的团队,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还可以将行业的最新发展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3.3.1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全真模拟医学技术类相关企业,为业务和学习建立动态基础。按照学校创新型“商学两用”的战略建设理念,将高校建设成为校中商学两用运营基地,使医学技术实训室既能兼顾学生的日常教学和训练,也能满足学校举办多项相关培训的需要。充分利用资源,在综合多层次、多功能的实践基础上建设一个单一的培训室,并结合培训目标和特点的需要,构建校内实训体系。在培训项目的设置上,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3]。在运作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衍生出多个培训项目,同时方便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和开展开放式实训活动。再加上培训软件的应用,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真实的医学技术类学术研究资料和培训案例,还可以将行业的真实场景引入培训过程中,打造真实行业背景下的真实微观环境。
3.3.2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为校内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补充,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工作环境,帮助学生快速适应角色的变化。构建校企合作学习的“1+1+1”模式,即“三阶段”实践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完成,主要用于专业学习。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实践教学;第二阶段是在第二学年完成,大部分学习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的,实践内容是单一技能和家庭操作过程的培训;第三阶段在第三学年完成,主要是综合技能培训,全部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是一个实际的专业体验和操作,这三个步骤是不断推进和深化的,从最初的专业认知到实际操作,从单一的职业培训到最终的整体技术培训,不仅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使校企合作易于实施。
3.4.1 加强企业带教老师与学校专职教师的沟通
学校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引进高素质的医学技术教师担任教师,积极建立“校内专业导师+校外企业导师”队伍,积极引导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修,并能承担部分课程的教学任务,加强其教学和实践能力。通过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可以提高专职教师的临床教学能力,教师也可以对医学技术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提升教师的临床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帮助企业带教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带教老师与专职教师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教师对学科的掌握程度。
3.4.2 激励专业教师投身教学的改革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深入企业,切实了解行业,对医学技术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了解各个岗位所要求人员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原则,为学生制定新的课程体系[4]。
3.4.3 健全协同育人的教学监督管理体系
培养应用型医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实践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能力,使学生不断积累相关经验,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因此,学校和企业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密切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掌握学生实践学习的真实情况。企业必须科学正确地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派出专业人员讲解技术环节,进行合理的监督,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从而实现校企合作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