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叠加效应下的开放型城市发展路径

2021-04-12 19:00:28江增辉刘向华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9期
关键词:合肥市合肥经济带

江增辉 刘向华

(1.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2.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22)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就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显示,早在2014年我国经济规模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廉价人力资源优势不再,大量产能过剩,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且贫富收入差距逐渐变大,城市发展不平衡。要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正进入深度调整与平衡的“新常态”。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合肥与杭州、南京并列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2015年3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合肥被纳入“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范畴,这意味着,合肥已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覆盖区域。“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将中国分散的节点城市连接起来,以点带面,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1]。

1 “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叠加效应下的合肥市发展优势

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双节点”城市,合肥有着自身的优势。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是皖江城市经济带、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也是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处于“排头兵”的位置。“十二五”期间,合肥市综合实力大步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总量位次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不断前移,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已进入或接近省会城市十强,综合实力开始步入全国第一方阵。

第一,合肥市科教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已成功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创新产业加速发展、创新指标大幅提升,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研发机构超过千家、专业技术人员70多万人,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跃升全国省会城市十强,其中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居第2位,日益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

第二,合肥市开放基础和条件较好,交通设施趋于完善,并且最近几年随着合肥南站和新桥机场建成投入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合肥作为“双节点”城市的运输能力。目前“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2016年12月又开通了首列中欧回程班列,与“渝新欧”“郑新欧”“义新欧”“苏满欧”一样,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合肥国际内陆港融入“丝绸之路”直通中亚欧洲。合肥水运港船舶可达全球,相关数据显示,仅2016年合肥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就超过了20万标箱,多条航线已开通,其中就有通至芜湖、南京、太仓、上海等多地的航线,可以通达全球各地,跻身全国内河港口前列。

第三,合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有1 357家(截至2016年底),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合肥市充分重视高新企业的发展,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高新企业的发展,在各种福利政策的保驾护航之下,合肥的高新企业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突破,更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吸引投资,促进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实现了集群集聚发展。这同时也一定程度加快了合肥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合肥成为“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2 “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叠加效应下的合肥市发展瓶颈

第一,缺乏对接“一带一路”的整体布局与规划。虽然合肥在多方面都占据了优势,但在整体布局与规划方面还有所欠缺。首先缺乏对“走出去”支持政策的完善,有“走出去”的意识只是第一步,还要有相关政策的出台,以达到最终目的。其次缺乏政策性宣传,导致合肥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

第二,缺少对外开放合作发展的国际战略平台。政府对“走出去”的引导不够,缺少境外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不能及时掌握企业对外投资合作信息,也不能及时发布投资国政策、法律、环境等信息,对境外投资纠纷缺乏有效应对措施。

第三,面临产能过剩与转型升级问题。合肥本身的经济结构还需要优化调整,一些传统的优势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情况。2015年,合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其中,合成洗涤剂下降6.9%,塑料制品下降6.8%,粗钢下降0.4%,叉车下降12%,挖掘机下降11.2%,变压器下降7.7%,房间空气调节器下降9.2%,笔记本计算机下降5.7%,发电量下降7%,水泥下降1.3%。这些传统优势产业迫切需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合肥市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大,外商投资意愿降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外商投资持观望态度。经济新常态下,外商投资受到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企业避险和观望意识增强,在内地投资意愿相对下降。我国经济正由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提升,对单纯利用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外资企业,国家优惠相继政策收紧[3]。

3 “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叠加效应下的合肥市发展建议

国家战略赋予合肥对外开放的新站位,大大拓展了合肥对外开放的空间和维度,在对外合作中不仅可以取得国家和省政策的鼓励支持,而且在优势领域可以加快对外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在合作交往中把握主动权,增加话语权。因此,围绕合肥的新定位、新角色,积极转变观念,加快改革步伐,以制度建设促开放,谋划推进合肥作为“双节点”开放型城市的经济发展。

第一,加强规划政策交流对接,构建融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的重要保障。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在已有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高校、民间组织等的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多层次政策沟通交流机制,加大举办文化、贸易等各类交流活动的力度,密切与沿线国家进行人文交往;二是支持与沿线国家合作办学,开展校际交流,开辟青少年学习交往渠道,并加快农业、科技、文化、广电、体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步伐,制定具体推进计划;三是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交流,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互动交流和创新合作对接机制。引导鼓励合肥市龙头企业,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投资建设合作园区、生产基地,建立销售中心、物流中心等[4]。

第二,加快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其一,加强对内开放。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开放工作中,构建合肥市东向融入长三角和西向衔接长江中上游经济带的双向开放格局。其二,扩大对外开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连接“一带一路”快捷通道,加强合肥市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和欧洲等的境外投资贸易合作。紧抓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加快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大幅提升合肥市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合肥制造”直通新欧亚大陆桥,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第三,加快合肥市产业转移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目前,合肥某些产业面临产能过剩与转型升级问题,这是制约合肥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但同时也是与沿线国家进行产业对接和转移的机遇,因为这些产业正是中亚和东盟急需的。根据沿线国家(地区)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支持合肥市家电、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到沿线国家(地区)主动寻求项目合作,力争成功推进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

第四,建立完善的招商投资体制机制,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一是创建“市场决定、政府服务”的外商投资新体制。改变以往“超国民待遇”招商方式,最大限度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流程,营造外商投资经营的最低成本环境。研究新一轮开放背景下上海、深圳、武汉、重庆、成都等城市对外招商的政策制度设计,制定合肥市新的对外招商政策体系;二是创建公开透明、高效有序的贸易投资新体制。借鉴上海、广东、天津等的先行先试经验,研究TPP、TTIP等多边贸易新体系的规则标准,制定促进合肥市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和操作规程,探索研究合肥市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三是创建涉外投资管理新体制。逐步放宽合肥市对外投资的各种限制,鼓励企业创新开展境外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和联合投资等,积极引入总部经济、研发中心和营销总部,积极争取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的支持。四是创建合肥市对外经济协作新体制。推动合肥市建立与长三角、中西部重要节点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产业协作和资源要素便捷流动机制,扩大产业、交通、环保等融合[5]。

4 结语

总之,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双节点”城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处于“排头兵”的位置。合肥市要充分发挥“双节点”城市的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以八大开放平台建设为抓手,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使之成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融入全球的重要战略通道,让合肥开放型经济迈入新阶段。

猜你喜欢
合肥市合肥经济带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法人(2021年2期)2021-03-02 07:12:46
合肥市朝霞小学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11-18 07:26:13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6
生态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