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凯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6)
对高中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较难的学科,其知识具有抽象性与复杂性的特质。并且,以往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大部分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讲解,很少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与思考,时间一长,学生便会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成效。而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其能让物理课堂焕发活力,从而达到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学生充分吃透物理知识与掌握物理探究技能。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根据有关教学知识点与学习目标来提出引导性问题,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自己主动思索与分析,从而吃透掌握知识,强化自主学习、思考和探索能力。问题教学法相当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台,其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以问题为契机,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然后解决问题,从而最大程度开发学生潜能[1]。
问题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能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中物理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问题教学法能教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开展问题引导教学,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高。其二,能强化学生质疑精神。物理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需要拥有自主探究能力和质疑精神。问题教学法正能发挥其优势,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探究质疑意识,从而提升物理学习质量。
高中阶段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学生缺乏物理基础思维。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大部分不求甚解,只会死记硬背,效率不高且易遗忘。另外,一些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时候,只会生搬硬套物理公式,对其背后的原理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灵活应用相关知识,便是缺乏物理基础思维的表现。对此,教师有必要应用问题教学法来解决学生物理基础思维缺乏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许多学生对物理学科是抱有抵触心理的,因为物理学知识较为抽象复杂,而过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物理教师大多对学生采取知识灌输方式,很少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进行实验探究,因此,学生便认为物理索然无趣,学习兴趣了了。因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悟物理趣味所在[2]。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能力,而问题的解决往往是按照一定程序推进的,是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但高中物理教师常犯的问题便是:其一,教师提问并未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忽视了学生基础的差异性,从而阻碍学生的思考和问题解决。其二,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实际生活缺乏紧密联系,无法带给学生实感,从而影响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物理学习成为纸上谈兵。
学习开始于思考,思考起源于疑问。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要以问题为线索,牵引着学生找到解决方法。合理的问题情境设置能带领学生遨游于知识海洋,问题解决不再是生搬硬套,而需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原理。教师在设计物理教学问题时,可先营造问题教学氛围,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兴趣,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运用掌握的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最终提高问题分析解决能力[3]。
问题情境的设置有许多种,譬如:其一,教师可通过物理实验来设置问题情境。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教材上有许多演示实验,教师设置问题可借助演示实验,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思考,进而提出问题。例如,教师给学生上《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课时,教师用手拿着大小形状相同的白纸片和金属片,在高度静止后放手,提问:“大家认真观察,哪个纸片先落到桌面上呢?为什么?”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上台做一样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结果是否一样。通过问题,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被调动,开始主动思考,课堂气氛由此热烈起来。其二,教师可以通过习题的一题多变来创设情境。物理习题教学中一题多变是十分常见的,其能使学生了解条件的重要性,遇到新题目要认真思考,不可生板硬套。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上《单摆》的时候,学生已掌握了单摆周期公式,也了解其其模型。然后,教师举一反三,提问在其模型基础上,加上匀强电场,求周期是多少?若是加上匀强磁场呢?如此,学生不单单能吃透单摆周期,还可熟练利用电磁场知识,一举多得。
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可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电子白板、微课等,带给学生全新体验,从而优化物理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实践中,教师要先吃透熟悉物理课程内容,再依据教材中每课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来设计出有吸引力和引导力的问题;其次,教师在完成问题设计后,可以借助软件编制多媒体课件和微课视频等,插入相关视频、图片、音乐等,以此为学生提供多彩感受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神经,点燃学生问题探索思考热情[4]。
例如,教师给学生上《行星的运动》内容时,先根据本节课难点来设计问题,学生要掌握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并能应用开普勒定律来解决天体运动相关问题。问题的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天体认知感。为了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感受,教师先在课前制作微课发送到班级群,让学生自主预习,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再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行星运动的两种学说(地心说、日心说)的相关视频资料。学生的兴趣被点燃后,教师再来介绍开普勒定律相关知识点,并提出问题,如“海王星的公转周期大约为5.19X109s,地球的公转周期大约为3.16X107s,则海王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的多少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学生一边观看软件模拟视频,一边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最终突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问题教学法的应用,需要教师从生活和生产实际中选择资源材料来设计问题,从而使学生能体会到问题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物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带动学习积极性。当然,教师设置的问题也不能偏离课堂主题,要满足学生成就感心理,就需要让学生在问题探索解决的过程中能获得新知识、新信息,体会知识获取的过程,水到渠成的掌握知识。
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超重和失重》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联系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提问:“大家平时有没有做过过山车?有没有蹦过极?大家能不能说下体验?”,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学生或在寒假游玩时,在公园玩过山车的时候,当过山车在圆形轨道上快速运动时,感到了超重;还有学生说自己曾经体验过蹦极,当自己跳下去做自由落体运动时,会有失重感。通过这种学生日常有过体验,兴趣高的生活话题来吸引学生注意,再顺势引入“超重和失重”的这一知识概念,课堂教学效果更佳。在后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体重秤,让学生在体重秤上尝试猛地蹲下或跳起来,观察体重秤的数字有否发生改变?学生在亲身尝试后能对相关知识有更深了解。可以说,联系生活来设计问题,不但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还能保持学生学习新鲜感,提高物理学习成效。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不单单是教师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解决,教师还引导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有效探究。在过去的传统课堂上,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机械的回答问题,学生是敷衍性的态度,该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在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下,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5]。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教师先给学生学生演示1 一辆车子放在讲台桌面上(正放,有轮子),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下;演示2 车子(轮子向上倒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一段时间后停下。教师让学生自己提问,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思考,有的提问到:“1 和2 的实验现象中,车子在桌面上滑行的距离不一,这说明了什么?”,有的则提问:“如果将车子放在水平气垫导轨上再做实验,是否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和再次实验,从而得出答案。在例子中,教师并没有直接提问,而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顺藤摸瓜寻求答案,最后得出结论,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带动,思维能力也能更上一层楼。
总的来说,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有其重要意义和价值,其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架起师生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使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掌握物理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紧扣教材联系生活,以及引导学生提问等方法来实现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提高学生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能力,促进物理素养知识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