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召杰 刘晓辉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现如今对于经济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因此,社会企业在实际用人方面也转变了观念,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猛增。当前的这一经济形势,对从业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企业在实际用人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找不到与企业岗位相匹配的人才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职业院校来说,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也会思考如何给社会输送更高质量的人才,如何才能让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更快地找到工作。随着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逐步增多。对于企业来说,吸纳大量高技能人才才能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早在2015年,我国财政部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在着手新型学徒制的试点工作。之后的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较好,相继培养出了新型学徒制职工约2万人,这些职工涉及机械、电气、化工、汽修以及数控等数百个工种。在试点工作完成之后,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经发布,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意见》指出,到2020年底,力争培训出50万以上企业新型学徒,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力争2021年起年培训学徒50万人左右。培养新型学徒的目的,就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1]。
做好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解决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想要做好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首要任务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出一个新的培训机制,这样才能让社会企业都参与到学徒的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需要以社会企业实际的用工需求作为标准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才具备一定的实用性。与此同时,新型学徒制的进一步推广,可以让企业提前对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也可以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对企业了解更多。这样有利于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学生在实习完成之后可直接签订中长期的劳动合同,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新型学徒制的推出,是为了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人才,解决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不匹配的情况。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来看,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吸纳专业型人才,这些专业型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技能,新型学徒制的推行就给企业的人才吸纳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在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及时解决这些难题,才能发挥出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最大价值[2]。
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会受到财政投入的直接影响。结合《意见》中的具体内容可知,在有关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财政补贴中,补贴资金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额,要在学生培训完之后再拨付完其他的资金补贴,这就是“先垫付后补贴”。企业在收到剩余的补贴资金之后,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进行考核并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学徒的质量。但是,其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学徒的培养往往需要1~2年时间,企业在这一阶段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来培养学徒,培养的学徒越多,要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多,这一定程度挫伤了企业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没能积极地调动行业协会的力量。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例子,“双元制”在具体的施行过程中重视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评价和监督工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在我国尚不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不少行业协会没有为行业内的企业搭建平台,因而没能建立起行业人才培养的标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行业协会的协调性,并搭建出完善的平台[3]。
第一,学徒的留任率并不高。中小企业是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的重要基地,但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对这一制度的了解不足,且学生家长大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提高学历、掌握相关的技术技能后再进入大型企业工作。除此之外,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中已明确规定了学徒的违约赔偿金额不能超出学徒培训费用的总额,且违约赔偿金额需要依据工作年限按比例进行折算。这样,违约的成本较低,学徒只需支付少量的违约金就能和企业解约,造成了学徒的流失率上升。
第二,学徒的培养成本高昂。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员工,也是学生。按照相关的规定,学徒在企业学习的过程中,企业一般需要支付三项费用:一是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工资,二是导师的带徒津贴,三是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的学徒培训费用。此外,企业在进行学徒培养的过程中,可以让企业内部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来负责学徒的培养,进行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及协调学徒、职业院校以及企业三方的关系。企业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才能节约成本,为自身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学徒进入企业之后,企业还需要为学徒购买工伤保险以及人身意外险等,这也是企业在培养学徒过程的重要支出。
除此之外,企业在培养学徒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隐性成本。比如,学徒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设备折旧费用,学徒在使用设备后所造成的设备使用效率降低,因学徒培养使得企业导师的工作效率降低等。学徒的培养一般是从无知到了解再到熟悉的过程,想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学徒往往需要1~2年时间,在这一阶段,学徒一般无法为企业创造价值,并且由于学徒缺乏经验,可能会因其不规范的操作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对于企业来说,实行新型学徒制的资本回收周期十分漫长。此外,企业在相关的实施方案中也给予了学徒一定的补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补贴主要是针对学徒的培训费用,从原则上来说,补贴的金额不能超过6 000元,补贴比例一般是学徒学费的60%左右。学徒在完成培训之后,还需要在企业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收益。如果学徒在学成之后就与企业解除合同,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并给企业的生产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并且,现阶段的法律制度中并没有相关的内容来规制学徒和企业解除合同的行为。
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和职业院校进行合作,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培养人才。为了给企业输入高质量的人才,并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很多职业院校十分乐意和社会企业进行合作,但其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没有配套的措施。学徒培养的期限是1~2年,但是在高职和中职院校,学制都是3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此外,在职业院校,主管部门是教育部门,尽管学生的培养方式和企业的学徒制有相似之处,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同,职业院校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教学上的改革,部分院校的学分管理制度也不太健全。
为了有效解决企业学徒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难点,需要重点优化顶层设计工作,可以采用“校企双主体”的现代学徒制,有效地调动企业培养学徒的积极性。此外,职业院校还需要有效推进“1+X”证书制度的相关试点工作,尽快完善学分计算制度,让学徒可以用证书来兑换学分。
其次是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财政补贴政策,解决企业在培养学徒过程中出现的成本过高的问题,有效调动企业培养学徒的积极性。比如,北京市的部分企业在实行新型学徒制的过程中,政府经费补贴得到了增加,试点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对学徒的补贴金额也从6 000元增加到了10 000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培养学徒的成本。此外,相关的管理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鼓励企业参与到学徒培养中来,并充分发挥其监督和评价功能。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企业来作为学徒培养的场所。比如部分在汽修企业培训的学徒,在培养结束之后,很可能会离职去其他的企业就业,或者自己创业,人才的流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同时,企业在培养学徒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做好相关导师的培养工作。充分地调动行业的力量,对于建立起相关的人才培养标准是十分重要的。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改革导师选拔制度,建立一个成长机制,选择负责任的导师,通过认证后编入职业院校的企业导师系列,并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激发企业导师的积极性以及成就感。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导师培训机制,对企业的导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有效地提升导师的专业技能。导师的能力提升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徒的流失率。其次,企业还可以和学校开展合作,比如说,采取“双师共育”的策略,学徒的理论知识主要是由技师学院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来负责教学,技能实践课程是则是由企业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核心技术力量担任,负责的是学徒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双师制针对的是同一教学目标,分别对学徒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再者,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一个比较健全的机制来处理人员流动,为学徒提供较为畅通的晋升空间,使学徒能充分地了解自己的职业路径,从而有效地提升企业对学徒的吸引力。如果学徒留在企业就职后对留任的岗位不太满意,企业可以让其转到其他岗位工作,这样能避免出现学徒流失的情况。同时,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徒完善相关的成长机制,让学徒在企业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奋斗目标,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最后,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地完善学徒之间的沟通机制,要充分了解学徒在实习期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有效的沟通,给予学徒必要的帮助,从而提升学徒对企业相关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进而降低学徒流失率。
综上所述,为了发挥出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价值,相关部门需要站在企业的角度来思考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难点,并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企业培养学徒的积极性,并有效地解决职业院校培养专业人才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提升学徒的留任率,促进学徒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