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4-12 06:30郑清松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7期
关键词:金华市专业课程校企

郑清松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我国当前及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背景下,新型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会带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增量需求,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则革新了新型人才培养新机制,能够为地方产业及全国的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坚持产教融合基本教育理念,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协同新型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耦合,既是培养产业所需的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金华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中人才强市战略的必由之路。文章结合当前新型人才培养现状,探析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为地方发展乃至全国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支持。

1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新型人才培养与产业耦合的意义

1.1 高职院校与产业双重发展的内需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其从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机制出发,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联合传授,对学生的培养以技能培养为主、职业素养培育为先导。新时代背景下,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全过程,有效增强社会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度,从而提高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精准性、针对性[1];另一方面,能够强化高职院校与产业的资源互换,实现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养成的同时,实现高职院校、产业的双重发展。

1.2 我国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进一步加快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需要地方产业与职业教育的融合,高职院校为地方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创新型技能人才,从而助推地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对此,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从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视角分析,增强新型人才培养与产业的耦合,是我国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2]。同时,我国在教育体系改革中强调,提高我国社会创新动力与创新效率,必须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各个地方高等职业院校需要与地方企业协同创建职业教育平台,共同培养我国新型职业技能型人才。

1.3 产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产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人才则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需要地方产业支撑,加快新型人才培养则是打造地方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的关键。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合作,通过创新职业教育机制,共同打造创新教育平台,实现产教融合,提高本地经济实力,输入更多的创造性人才。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加强新型人才培养与产业的融合,能够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使新型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3],提高职业技能人才与企业岗位的匹配度,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从而助推企业的发展。

2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2.1 新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低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对新型人才的培养仍然不能够立足于产业发展的根本需求,人才培养机制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低,从而造成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产业发展的需求,育人效果不明显。这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不能够与企业实现职业教育上的融合,专业课程建设没有立足于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孤立现象严重。通过研究发现,虽然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已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着形式化现象,校企之间并没有真正做到资源互补、资源共享、资源共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沟通上的鸿沟,造成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仍然只从学校单一方面出发,没有真正考虑当地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是校企融合度低,缺乏校企共育实践平台的搭建,没有完全发挥校企合作效能[4]。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搭建起的校企共育平台往往局限于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顶岗实习、开展员工培训的浅层次合作模式上,不能够为高职各个年级阶段的学生提供一个全流程的实践学习平台,并且实习过程中缺少专业教师或企业高级专业人员的全程指导。

2.2 新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偏离度高

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背景下,我国各大城市一直在致力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成功构建出以科创、产业生态、综合交通为抓手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但是在各大城市加快地方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过程中,地方高职院校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仍然有待提升,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5]。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当前我国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偏离度较高,同时这一偏离度一直呈现着持续深化的态势。针对这一现状,亟须从高职教育入手,加强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的融合度。此外,校企合作过程中,教育体系仍然遵循老一套的专业教育模式,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转换率不足,不能够为学生提供特色、完整、实践与学习一体化的平台。虽然搭建起的实践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实习的完整渠道,但是在教育上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对学生职业精神与综合素养的培养,导致大学生专业学习存在偏差,不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精神与目标。

2.3 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综合培养缺失

高职院校对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坚持育人为本、职业精神教育为先,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只有坚持产教融合基本教育方针,明确对高职生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才能将专业教学效能有效释放,有效培养高职生职业精神与专业技能。然而就目前阶段而言,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许多高职院校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专业课程教学过于注重理论性知识讲解,缺少专业技能操作内容传授;侧重专业教材常规性知识点讲解,缺少对高职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的偏失,不符合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规定,阻碍着高职生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养成[6]。一些高职院校为了追求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成绩指标,过于强调学生的理论成绩、证书等,忽略了高职生的真正学习诉求,将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放在了次要环节,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也缺乏对学生职业精神与素养的关注,造成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综合需求,职业素养不高。

3 现代学徒制视域下新型人才培养与金华产业耦合路径

3.1 专业课程与金华产业能力需求融合,创新教学新形态

人才培育,课程先行。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金华市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与金华产业能力需求融合,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上进行创新,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新形态。例如: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对金华市的产业结构与具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从金华市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角度设置专业课程标准。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群设置与金华市重点产业布局,重新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群及课程。将金华市的特色产业及重点产业作为重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改进指标,依据指标有针对性地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群、特色专业课程,从而实现高职教育与金华市特色产业的融合,为金华市特色产业及重点产业的发展输送新型人才。同时,高职院校要与金华市知名企业积极合作,共同制定出符合金华市产业能力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构建出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内容上,要根据金华市产业发展的需要,将专业课程内容细分,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职业技术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上,应根据金华市产业能力需要,与地方企业联合构建起“互联网+”、职业培训包等培训模式,以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为基础,着重打造高职专业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素养,为地方产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新型人才资源[7]。

3.2 开展现代学徒制拓宽育人渠道,打造校企共育平台

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作为校企共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应与当地企业合作打造创新人才培养前沿阵地,校企联合二次招生,通过校企共建现代学徒制班的模式,校企共同参与全时段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需求和企业文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校企共育平台。例如:金华市高职院校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出新型人才培养标准,明确新型人才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定期邀请现代学徒制班合作企业知名人士到校开讲,为学生职业技能实践与职业精神指导新方向;依托于当地发展形势,开展“项目+高端人才、平台+高端人才”的建设活动,为高职生技能学习与专业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促进高职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综合发展。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与企业需要明确校企共育平台的目的与功能,即校企共育平台不仅是为毕业生提供实习渠道,也要强调高职整个年级阶段学生的参与。应轮流、定期地组织各个年级阶段的学生赴企业参加实践学习,在企业相关人员的带领下,真正从理论知识世界走向工作岗位,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培养高职新型人才。同时,要坚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原则,组建专业化教学团队、研究团队、项目团队,先行先试,加快校企共育平台的创建。在校企共育平台的创建上,应依托于当地发展形势,着力打造开放式、全方位、分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8]。打通人才培养渠道,开放人才共享平台,通过项目合作、项目参与、项目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搭建起校企共育的学习实践平台。通过项目合作、项目参与、项目实践的平台搭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训练机会。

3.3 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团队,释放协同教育效能

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专业教师永远是专业教学的施展者,也是高职生职业技能学习与职业精神养成的引路人。从教育角度来分析,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职业素养关系着职业教育质量,专业教师也主导着高职生职业精神与能力的最终养成。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例如:根据高职院校各项专业建设的情况,积极与当地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制定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目标,为高职“双师型”团队建设搭建平台桥梁。学校方面,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学校师资建设情况,为专业教师搭建教研平台,定期派遣学校教师前往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增强专业教师的实战能力。企业方面,企业要派遣知名专家、高技能人才前往高校开展专业教学讲座,促进企业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探讨。同时,定期开展校企合作研学项目,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教师个人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应积极与知名企业专业人士相互交流,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积极参加企业的调研学习活动,强化自身理论与技术实践的融合[9],同时,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校企之间搭建起互联网学习平台,实现企业员工与高职教师在线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师与企业人员之间搭建起研学桥梁,从而实现校企共赢。通过“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从而为培养我国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金华市作为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试点,需要以新型人才作为地方产业发展的资源支撑。在现代学徒制的视域下,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融合,不仅是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也是产业对新型人才的内在需求。要结合当前金华市高职院校新型人才培养现状,使专业课程与金华产业能力需求融合,创新教学形式,拓宽现代学徒制育人渠道,打造校企共育平台,共建“双师型”团队,释放协同教育效能,提高新型人才培养成效,为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金华市专业课程校企
金华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把报道做“正”,把新闻做“亮”,把传播做“热”——金报集团金华市2018两会报道回望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