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唯佳
角色体验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人们进入某种角色,感受这种角色的心理状态和工作过程。
角色体验在儿童职业体验领域其定义更加狭义,主要是指为儿童提供高仿真设施道具和模拟场地,让他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在不同职业体验主题空间中扮演各行业成人职业角色。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专业人员的引导。这种参与形式仅局限在职业的表面化体验,通过从情景到职业衣着再到有组织的行为方式,指导儿童进行职业体验。这种体验方式于1997年在韩国诞生,短短二十年间就遍及全球。2008年,杭州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儿童职业体验馆,之后几年这类场馆在我国迅速发展。北京的比如世界、蓝天城等大型职业体验场馆也先后对公众开放。
本文中的“角色体验”含义与上述定义及表现形式有显著不同。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模仿不仅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后天学习的主要形式,角色体验正是一种满足儿童内在模仿需求的体验方式。本文所指“角色体验”更加侧重于有职业内涵的科技体验,即将角色体验与儿童科技教育相融合,能更加直观、便捷地进行相关科学活动的探索,培养好奇心,养成探索的科学思维习惯,更适宜在科技博物馆展示和体验。
职业体验馆的主要教育内容是让孩子了解各种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理解工作创造收入、收入可以用来消费等一系列概念,每个职业体验项目有固定的时间和流程,有专职的指导人员全程陪同、引导并组织活动。
以北京比如世界为例,其使用空间约有1万平方米,力图打造一个真实的城市景观,包括银行、超市、邮局、蛋糕店等。如糕点师的职业体验,就是儿童在有组织的前提下,由工作人员引领进行换装、进行蛋糕制作等环节,在此过程中家长只能在活动区域外等候,不能参与其中。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情景体验感强,但也存在着需要占用较大场地、每个职业均需要有工作人员进行组织,其体验内容也多停留在所从事的职业表面行为,缺乏科技内容及对儿童深入思考的引导。家长不能参与活动,导致缺乏亲子互动。
更新改造前的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也设有角色体验类展品,如观众熟悉的“我是消防员”,就是让儿童通过体验灭火过程的惊险和刺激,了解灭火的技巧和方法,向儿童警示火的危险性。此项活动的参与性和展示内容都非常受观众欢迎,但这种体验形式仅零星地分布在儿童展厅之中,尚未形成系统,更谈不上引导儿童对职业进行深入思考。
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人通过工作构造自己,儿童工作的愿望是一种本能。”[1]角色体验的方式必然会激发儿童浓厚的兴趣。那么儿童又能从体验中获得什么呢?儿童通过角色体验可以感受到不同工作背后的科学内容和其所蕴含的职业品格,比如有的职业需要合作精神,有的需要极为细致耐心,还有的需要不断探索尝试……角色扮演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获得“直接经验”的环境,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科学内容的同时,引发如何做好这一职业的工作、我们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等进一步思考[2]。此外,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儿童之间的有效沟通、儿童与家长间的沟通交流、对儿童情商的培养、健康心理的养成、健全人格的塑造等方面都会得到促进[3]。科技馆儿童展览就是借鉴这种角色体验形式,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特点,在科技馆以独立展区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就是中国科学技术馆“儿童科学乐园”展厅结合儿童自身特点、家长的需求做出的设计,也是科技馆不断探索展览形式创新的有益尝试。
在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更新改造之初,展览策划团队认真分析了展厅之前存在的问题,深入学习儿童科学教育理论,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科技馆儿童展区和专业儿童场馆,邀请科学教育专家前来指导,完成了展览设计方案。
角色体验展区以“感受科技生活、培养社会责任”为教育目标,选择生活中体现科技应用的常见职业,让儿童体验城市生活中的各种角色,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提升对事物的决策、执行能力,学会平等友好地交流与合作,感受社会规则与秩序,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儿童对科技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憧憬。
如前文所述,角色体验展区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可获取“直接经验”的环境,供儿童参与体验。这种环境应该如何营造?展区设计从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引导儿童体验相关角色并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在完成展品提出的“职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多感官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实现科学认知。同时,策展团队也在展品设计过程中加入引导环节,培养儿童间的交流,鼓励家长的陪伴。展区中现有“我是形象设计师”“我是医生”“我是动画设计师”“我是建筑工程师”“我是出租车司机”“我是飞行员”等共计14件展品。
对展览设计者而言,选好展览内容,就等于展览成功了一半,由此可见内容选取的重要性。从角色体验的角度选择儿童科技展览中的内容,也需要从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下文将结合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展厅角色体验展区试析有关角色体验的展示内容选取。
作为展览设计者,在设计角色体验展区时可选的内容看似较多,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职业涌现,职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但要在众多职业中选择适合孩子参与、有一定教育意义和体验感的职业还是需要经过一番谨慎考虑。
在展区设计之初,依据“儿童科学乐园”展厅内容规划的设计原则——“以科学教育的大概念为基础,参照学校科学课程标准,结合科技馆展示特点,选择适合儿童认知的事物和现象、概念和规律、工程技术等作为展示内容”,以及展品教育目标的设计原则——“展品应达到以下至少一个目标,激发科学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启迪思考和想象。” 结合上述展品设计要点,设计团队提出:角色体验展区应注重展品的科技内涵,启发儿童进行探究式学习;展品要能提升儿童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选取有合作性质的角色,培养儿童交流意识,鼓励儿童通过沟通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式增加角色体验展品中的亲子话题,促进家长与儿童良性互动。围绕以上几点设计需求,展览策划团队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深入剖析展览内容。即使某项内容很吸引人,但若与设计原则相违背,也不会被采用。
儿童科学乐园展厅内的角色体验展品不应只停留在肤浅的职业表面行为体验,而应具有一定的科技内涵,在互动操作中鼓励儿童进行相关科学活动的探索。“我是生物实验员”就属于这一类展品,该展品通过显微镜观察的方式让儿童体验实验员的观察能力。儿童可以转动装有蜜蜂翅、草履虫、动物皮肤等载物片标本的转盘,调节光学显微镜,通过显微镜或显示屏观察不同生物标本,并在旁边的触摸屏上完成与标本相关的答题,提交答案后将生成电子实验报告,报告结尾还会依据前期的输入显示“我是生物实验员×××(操作展品的儿童名字)”。
在体验这件展品的过程中,儿童要做的不仅是观察显微镜下的标本,还要参与一系列的互动环节。通过“显微镜观察—答题—生成实验报告”这一过程,使儿童对所观察的标本形成一个闭环式的学习过程,通过生物实验员角色体验的方式启发儿童进行探究式学习。在了解显微镜的用途及工作原理的同时,儿童通过操作、实验、收集并处理信息等过程对生物实验员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观察事物的能力得到培养,探索精神得以发展。
心理学家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受愈强,付出的努力愈大,承受失败或挫折的能力也愈强,坚持的时间也愈长久[4]。提升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对儿童的社会化作用重大。在角色体验展区,通过展品设计尽可能使儿童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较高的成就感,能进一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是动画设计师”就是这样一件展品,熟悉科技馆的朋友对这件展品的前身不会陌生,它常常被用来介绍“视觉暂留”现象。通常来说,观众操纵展品的按钮或转轮,由于人眼视觉暂留现象便会看到预置图片呈现出的动画效果。作为儿童科学乐园角色体验的展品,设计者在原展品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首先将参与的儿童赋予了“动画设计师”的角色;在操作方面,为了提升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动手动脑能力,新展品将平面动画改为立体小马模型,将其作为动画的主角。儿童可以为各自的小马设计四肢动作(动手调整小马四肢关节),然后启动按钮,镜子中的小马映像就会按照儿童设计的动作“奔跑”起来。改进后的展品开放性增强了,但也产生了安全隐患,更容易出现操作问题。设计团队在设计的过程中想了很多办法来改进优化展品,如为了让孩子体验设计动画的完整性,仅同时允许一个操作位进行操作,但其他观众可以360°观看动画效果;为了展品的安全性,特意增设了传感器用于检测儿童的手位,当遇到儿童伸手触碰旋转的展品时,设备会立即停止运转,避免儿童受伤。
这些设计虽然增大了展品的制作难度,但通过不断改进,这件展品展出后受到儿童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孩子们都想尝试设计小马的奔跑动作,创作属于自己的小马动画,而且几乎每个孩子都能为小马设计出不同的奔跑姿态。在参与这件展品的互动过程中,儿童可获得较高的成就感,提升自我效能感,达到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目的。
人格健康的标准之一是具有与他人建立和睦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没有障碍[5]。现实中的很多职业都需要通过团队间的合作交流才能完成工作任务,但当今社会各种电子产品充斥着儿童的生活,个体间相处交流的机会减少,导致其交流意识和交往技能减弱。在角色体验展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有意识地通过展品创造这种合作交流的情境,促使儿童尝试与其他人有效沟通、协作、默契配合,体验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和乐趣。
角色体验展区的展品“我是建筑工程师”就包含了多个需要合作的操作环节,包括盖房子、操纵起重机、接管道等。如盖房子,为了增进儿童间的交流,在展品体验过程中特意设置了引导环节,位于“房子”不同位置的儿童需要交流合作,方能完成砖块、瓦块的运输。儿童通过沟通交流,解决搭建房子过程中如何运输瓦块、运输数量、如何搭建更牢固等实际问题,合作完成房屋砌墙、屋顶挂瓦等活动。在体验盖房子的不同步骤,了解房屋基本建筑结构的同时,儿童逐渐形成运用科学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概念,体验通过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乐趣。
亲子陪伴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陪,即父母跟随孩子,陪同孩子做适合其年龄发展需求的事;伴,即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仅需要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也能通过与孩子互动,不断反观自己,实现父母的自我成长。在儿童科学乐园参观就少不了亲子陪伴,通过展品提供亲子话题可以增进儿童与家长间的互动,达到有效的亲子陪伴。在角色体验展区,这种亲子陪伴、亲子互动就体现在一件件展品之中。在设计展品的过程中,特别的角色体验设计可为家长与儿童提供讨论的话题。有意识地对家长进行引导,鼓励儿童亲手操作展品,同时产生问题向家长提问,家长与儿童形成良性互动,这也是在设计每件展品时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我是医生”就是这样一件可以提供亲子话题的角色体验展品,包括“听听器官的声音”“找找蛀牙”“透视人体”三部分。这件展品的设计初衷在于:儿童往往惧怕去医院看病,展品通过体验医生职业,使儿童了解到医生并不可怕,医生能帮人们治好身体上的疾病。该展品也将家长作为重要受众群体,发挥家长的参观指导和安全陪护作用,向家长传递一些健康教育理念。在体验展品过程中,儿童可以了解一些简单医疗检测设备的用途,了解人体器官结构的同时聆听不同器官发出的声音。在“找找蛀牙”环节,儿童可以体验口腔医师的职业,通过操纵“口镜”了解其在口腔检查时直接观察牙面情况的功能,还可以通过它了解平面镜的反射原理。展品营造出牙科治疗室氛围,包括牙科座椅、展墙背景、看牙儿童模型等场景,鼓励孩子与家长交流。在此场景下,儿童可能会向家长提问,如:为什么“口镜”能找到蛀牙?我们要怎么保护牙齿?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亲子互动话题。
此外,我们还针对家长设置了“给家长的话”以及二维码扫描获取拓展信息等方式,将更多展品相关内容提供给家长,为家长与孩子间的互动提供话题。这些措施也使家长对孩子健康方面的内容更加关注,提升家长的知识广度,进而对孩子的健康生活行为予以指导。上文所述的“找找蛀牙”参与环节中,我们的拓展信息为家长提供了“龋齿的产生”“窝沟封闭”等内容,希望家长对孩子的牙齿健康给予关注。家长也可以借助展品提供的亲子话题对儿童预防龋齿给予正确的指导。
综上所述,在角色体验展区的展览内容需要围绕儿童科学乐园的定位有原则地进行内容取舍。设计过程中也曾考虑过歌唱家、厨师、主持人、气象预报员等角色,但都因其与设计之初制定的内容规划设计原则不符而舍弃[6]。此外,在选择角色体验内容之后还要寻找适合展品内容的最佳表现形式,以吸引儿童参与其中。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和精细,新职业层出不穷,角色体验可选的展示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中国科技馆儿童科学乐园角色体验展区的设计过程中,策展团队希望通过角色体验的形式为儿童提供体验各类职业的机会,积累认知世界的经验,学会平等友好地交流与合作,感受社会规则与秩序,了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儿童对科技的热爱并憧憬未来美好的社会生活。策展团队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相信在今后的儿童科技展览中还会有更多更好的角色体验类展品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