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岸桥装卸集装箱作业高度依赖于起重小车,若岸桥为单小车岸桥,在集装箱的装卸操作中,岸桥单小车水平运行遵循匀速行驶的状态。此模式运行效率低,难以满足高效化的作业需求。
为了提高岸桥工作效率,可制定双小车岸桥的方案,除普通岸桥的配置外,增设了海侧起重小车(即主小车)、中转平台、陆侧起重小车(门架车)。以卸船作业为例,对双小车岸桥的运行模式展开分析。
(1)在初始状态下,主小车所处位置为集装箱的正上方,码头卡车上方有门架小车,启用主小车,利用该装置将集装箱吊起,带动该吊装物向中转平台转移,到位后缓慢下放。
(2)主小车按原路径返回,开始吊装第2个集装箱,期间门架小车转向中转平台,直至其处于首个集装箱的正上方为止,将其抓起并反向运行。到达运载工具的正上方,以便将其卸载到位,经过前述流程后,主小车和门架小车均回归至初始位置,由此进入第2个循环,按照此方式循环推进。
(3)主小车与门架小车间始终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以免发生运行混乱的局面。通过双小车岸桥方案的应用,可有效缩短主小车的运行时间,可在不影响作业品质的前提下提高运行效率。
由双小车岸桥的作业流程可知,中转平台、运输车等相关装置的对位精准度和效率均会影响工作质量。在运行期间,随着岸桥起升高度的增加,吊具摇摆问题随之加剧,干扰双小车岸桥的运行秩序,存在效率降低的变化,是基础设施配置、生产中应重视的问题。
主小车自主学习,采集并记录司机的操作路线信息,再对该部分路线信息进行复制,以形成自动化的运行模式,避免司机频繁操作的问题。
(1)由司机操作,将吊具转移至待卸载的位置,检测并调整偏差;(2)由专员吊装集装箱,将其精准转移至中转平台,期间系统会自发掌握操作路径并完整记录相关信息,以自动化的方式使吊具到位,由司机对箱闭锁即可;(3)前述工作无误后,系统自动转移集装箱,可确保其能够到达中转平台上方的某处(高度相对较低),由司机检查并对位开锁;(4)完成一个循环的作业,吊具可进入后续作业流程。
在卸箱期间,司机的工作量显著减少,只需在全过程的收尾环节参与作业,其他时段均可实现装置的自动化运行。
主小车自动装卸期间,合理应用电子防摇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可提高吊具的自动化运行水平,减少司机的工作量。
电子防摇技术精确评定摇摆情况,如摆幅等,以此为参考,针对小车采取加减速操作,通过此途径自动控制其摆幅,确保小车的运行具有平顺、稳定的特点。
在电子防摇技术应用期间,吊具位置、摇摆姿态均为重要的检测对象,得到的结果是摇摆控制的依据,其均由吊具检测系统完成。SDS是关键的传感器系统,可检测吊具、集装箱的位置、姿态,其配备红外摄像头、结构光,并融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软硬件协同作业。
在确定结构光在摄像头中的成像位置后,由系统自动计算,以便确定3个红外光源的三维坐标,基于此数据判断吊具的三维位置。得到位置信息后,调整小车运行速度,保证吊具可精准就位于小车的正上方,高效完成抓、放等操作。
电子防摇技术的高效化、精细化特性,可减少司机的工作量,主小车、吊具等相关装置可按照特定的逻辑有序运行,期间的控制措施得当,岸桥的运行效能较高。
集装箱吊具的四角处配备钢丝绳,各自的吊点总体呈对称的布置形式。在该方式下,吊具、集装箱的稳定性得到保证,扭转、摆动的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在起升高度大幅度增加时,钢丝绳的间距有限,难以与起升高度形成相适配的关系,进而出现吊具扭转、摆动问题。
超长钢丝绳等相关装置运行过程中均存在明显的波动,会进一步加剧吊具的失稳程度。在吊具无法稳定运行的条件下,工作人员难以对其采取精细化的控制措施,导致吊具与集装箱锁孔的对准精度不高,降低装卸效率,导致出现装卸质量问题、安全事故。
吊具倾转防摇可明确吊具的实际姿态、相配套钢丝绳的载荷情况,在此方面与普通吊具防摇具有相似性。倾转防摇主要作用于吊具处,会影响集装箱起重机的运行,但相对甚微。
吊具沿小车运行方向的防摇,应充分考虑小车运行期间的制动、跟车情况,部分情况下存在反向运行的情况,相比正常施工条件,岸桥司机接触的工作环境存在差别,易产生不适感。
吊具的摇动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起升高度、钢丝绳的特性(弹性、载荷分布等)及小车的运行状态,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强耦合性等多重特点。若仅采取单一的防摇控制措施,实际成效有限,在初期分析工作中已出现无法顺利建成防摇模型的问题。现阶段,广泛应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加之总线数据通信与控制技术的协同作用,达到高精度控制的效果,可规避摇摆问题。
岸桥自动装卸集装箱作业全流程中,门架小车装卸集装箱为重点内容,可视为中转缓冲环节,主要操作为门架小车自动装卸、AGV自动靠泊,两项细分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门架小车装卸集装箱的运行水平。
门架小车自动装卸的关键工作内容指在AGV和中转平台间运输集装箱。以卸船作业为例,门架小车启用目标检测系统(TDS),可详细检查集装箱的位置,判断其是否处于中转平台的指定位置,若满足位置要求应进行抓箱作业行为,若存在偏差,应根据差值以自动化的方式精准调节门架小车,满足要求后方可抓箱。门架小车到达AGV上方,启用TDS系统,用于检查其所处位置的准确性,若无误后,借助TDS系统完成放箱作业。
通过对AGV自动靠泊技术的应用,可精准控制AGV的位置,保证其停靠至指定位置,可减小偏差,提高岸桥自动装卸效率。岸桥上布设有车辆定位系统,可用于控制AGV设备,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微调,直至岸桥门架小车精准就位为止。在常规的岸桥装卸工作中,普遍存在车辆停靠位置不准的问题,车辆和岸桥吊具间存在较大偏差。为了满足精度要求,将多次停靠车辆,直至岸桥吊具可高效运行为止,此方法的工作量较大、工作效率偏低。
以3D激光扫描器为硬件支撑,CPS系统可精准采集驶入车辆的数据,包含驶入的车道、方向等,将该部分信息反馈至车辆控制系统内,若实际结果与设定值存在偏差,通过远程操作的方式控制车辆,以保证AGV可精准靠泊至指定的岸桥处。基于3D定位单元的运行,可提高CPS系统的检测效率,在引导车辆行进时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工作偏差较小,岸桥的作业效率较高。
相比传统单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新型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自重、轮压均较大,运行期间对能源的需求量较大,应在水工建筑物领域投入较丰富的成本,但其具有装卸生产效率高的显著特征,可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帮助所属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
(1)集装箱运输事业逐步朝规模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会引起常规集装箱起重机与装卸码头不适配的问题,存在诸多工作矛盾,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随着起升高度的逐步增加,小车和码头运输车对位的难度较大,受对位困难的影响,码头运输率持续下降,制约集装箱起重机的运行。通过小型双小车岸桥的应用,能够满足高效生产的要求。
(2)理论上,在相同生产环境下,相比常规岸桥作业,新型双小车岸桥的作业生产率可达到该值的1.5倍以上,后方水平对运输系统具有制约性影响,降低了生产效率,在1.3倍左右。
(3)对于单个集装箱装卸泊位,配备3台新型双小车岸桥后,工作量与4~5台常规单小车岸桥相同,可在精简投入的情况下保证生产效率,提高码头前沿的交通组织规范性与秩序性,提升水平运输效率。虽然新型双小车岸桥具有大型化的特点,但在维修管理方面的费用并未显著增加,综合效益更好。
综上所述,主小车具备自动学习司机操作路线的功能,可根据掌握的路线进行复制,以便后续高效操作,适配电子防摇技术,有助于提高岸桥主小车的作业精度和作业效率。通过门架小车自动装卸技术以及AGV自动靠泊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大幅度提高集装箱的运转效率。采取的双小车岸边集装箱起重方案具有可行性,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