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对献血护理质量的影响

2021-04-12 02:24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9期
关键词:献血者关怀医护人员

(大连市血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01)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前,护理心理学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已推广到无偿献血过程中。对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就是针对献血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使献血者能顺利、愉悦地献血,有助于为再次献血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壮大和稳定献血队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性别、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程度的献血者心理状况差异很大。如何做好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并针对献血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及时、适当的心理护理对于确保献血质量尤为重要。随着无偿献血宣传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有力地促进了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保障了临床用血的安全、及时、有效。然而在献血过程中,部分献血者对献血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尤其是首次献血者,因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会导致低血量、神经紊乱等献血反应[1-3]。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医院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临床医护人员面临着的压力和挑战十分严峻,因此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积极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是当前血站管理者亟需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文关怀对献血护理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待的80名献血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名。试验组年龄21~55岁,平均(43.21±2.52)岁;男29名,女11名;该组护理人员10名均是女性,年龄23~47岁,平均(33.24±2.21)岁。对照组年龄23~55岁,平均(43.56±2.52)岁;男28名,女12名;该组护理人员10名均是女性,年龄23~46岁,平均(33.13±2.5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内容包括简要介绍献血知识,严格按采血流程采血;要求献血者在献血前适量饮水,降低血液黏度;在采集过程中,密切观察献血反应,根据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确保采集工作能顺利完成;在完成献血后,嘱献血者进食不宜过饱,保持穿刺部位清洁,防止局部感染;在献血后,指导献血者合理按压采血部位,必要时使用弹性绷带,提前准备糖水;此外,告知献血者避免在24 h内做剧烈运动,饮食清淡,适当摄入水分,确保良好的休息。试验组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模式。①献血前护理。献血环境应保持整洁、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在显著位置摆放献血知识宣传资料。护士穿戴整齐,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让献血者感到受到尊重和认可。护理工作流程规范有序,最大程度的减少献血者的恐惧感。安全的献血环境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献血者的不适感。医护人员为献血者单独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引导献血者深入了解献血知识(献血的好处、如何补充营养、献血禁忌等),预防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出现。在采血前,医务人员应准确评估献血者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引起献血反应的因素,并给予有效的干预。引起献血反应的主要不良因素有睡眠、饮食、献血者情绪、外部环境等。对此,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积极沟通,提高献血者的依从性。针对献血者情绪、体检不合格等因素,医护人员要耐心劝说献血者推迟献血,认真做好说明工作。②献血过程中护理。在献血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仔细观察采血情况及献血者的反应。如果发现献血者出现紧张不安、血流缓慢等情况,要及时进行针对性干预,注意心理疏导。通过聊天、转移注意力或听音乐等方式帮助献血者放松,转移注意力。同时,可引导献血者做有序的握拳松拳运动,促进血液流动,以有效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③献血后护理。多数献血反应发生在献血之后,往往容易被忽视。在献血后,医护人员要指导献血者休息至少15 min,引导献血者放松心情,缓解不适感。在献血者离开前,医护人员应仔细检查其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并详细讲解献血后的注意事项,避免发生献血反应。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献血者的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级别)、依从性评分以及护理前后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评分。SCL-90内容包括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偏执、焦虑、敌意、精神病性、其他10项,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干预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 两组献血依从性评分比较 试验组献血者的献血依从性评分为(93.45±2.51)分,对照组为(84.41±2.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4,P<0.05)。

2.3 两组护理前后的SCL-90各项目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献血者的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偏执、焦虑、敌意、精神病性、其他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献血者的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偏执、焦虑、敌意、精神病性、其他各项目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SCL-90各项目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SCL-90各项目评分比较()

3 讨论

受教育程度高的献血者往往十分关注采血环境是否安全,采血材料是否无菌,献血后是否影响身体健康。针对这类群体,应在采血前向献血者讲解必要的献血常识,消除其恐惧情绪,明确告知其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此外,告知献血者献血室每日都会进行紫外线消毒,一次性采血产品安全卫生。受教育程度越低的献血者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对献血没有太多的担忧和疑虑。对于这类群体,不仅要讲解献血常识,还要提醒献血者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并肯定献血行为是高尚的,是会受到全社会尊重的,提升其自身价值的社会认同感。就性别而言,男性的恐惧和紧张情绪高于女性,这可能是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以及女性比男性更宽容的事实所决定的。因此,应鼓励更多的男性勇敢起来,放松心态,消除恐惧和紧张,勇敢的进行尝试。青少年的恐惧和紧张情绪高于成年人,这可能是因为成年人的经验和容忍度较高。对于年轻人来说,应重点鼓励和提高献血者的自信心。

人文关怀护理注重对献血者情感、个人价值、地位的尊重[4-6]。人文关怀服务已成为现代医学文明和现代医疗管理的重要标志。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开展人文关怀,树立以献血者为本的理念,做到关爱献血者、尊重献血者、热情服务献血者[7-10]。确保干净整洁的献血环境,进行科学详实的献血知识宣教,有利于增强献血者对血站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在与献血者的交流过程中保持热情和微笑,缓解献血者的恐惧心理;允许献血者有亲属陪同,提升献血者的安全感;采取适当的方式转移献血者的注意力,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满足献血生理和心理需求,了解其隐性需求。临床常见的导致血流缓慢的原因包括:①过度紧张会导致血管收缩,尤其是在冬季,在采血前注意放松即可。②血管太细,流速慢。③血液黏太高影响血流速度,在献血前嘱该类患者饮用适量的水。③采血不畅,存在二次注射现象。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有效降低献血者的负性情绪,拉近医患距离,增强了医患信任感。此外,通过告知献血者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有助于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献血安全。与传统护理相比,人文关怀使献血者得到尊重,成分表达对献血者的关心和关爱,尊重献血者的需求,有助于提高采血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采血时间[11-14]。

此外,献血者因献血产生的精神和心理应激反应会导致内部失衡情况的出现,这会对献血者的适应能力和健康状况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献血过程中辅以针对性的护理操作非常重要[15-18]。人文关怀护理作为一种基于人文精神理念的护理模式,旨在通过为献血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减少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不适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人文关怀护理服务干预下,献血不良反应风险明显降低,血液采集时间明显缩短[19-23]。本研究结果亦显示,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献血过程的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献血者的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偏执、焦虑、敌意、精神病性、其他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献血者的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恐怖、偏执、焦虑、敌意、精神病性、其他各项目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针对献血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献血者的心理负担,提高献血者的献血依从性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献血者关怀医护人员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7666名互助献血者对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及献血心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