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优化与重组

2021-04-12 06:20王云涛赵富学汪全先汪明春尹利华
湖北体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卓越课程体系体育教师

王云涛,赵富学,汪全先,汪明春,尹利华

(1.武汉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430079;2.孝感市体育艺术学校,湖北 孝感432000)

2017 年10 月26 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规范了师范类专业建设,健全了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为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2018 年9 月17 日,教育部发布《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开启了中国教师培养模式的新篇章。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基于学习产出模式(OBE),开展教育改革,旨在培养一支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质量教师队伍[1]。

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依赖于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 是大学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 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培养对象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提出的理想预期,而课程体系则决定了培养对象所能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决定了教育理想能否成为教育现实。 因此,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一项关键任务, 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换言之,也是实现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

研究着眼于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 分析和研究卓越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优化和重组课程体系。 首先分析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其次研究课程体系应采用的结构形式,最后系统地探讨课程体系的整合与优化,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卓越体育教师的成功培养奠定基础。

1 卓越体育教师培育体系研究现状

1.1 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的研究

近年来, 国内体育师范院校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主要有:何劲鹏提出,卓越体育师资核心素养的培育,应通过课程分类指导、课内外深度融合、校内外协同创新等实践探索, 培养具备良好的学科理解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并起到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的体育教师[2];李曙刚等提出,要从构建新型课程教材体系、实施开放式教学、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改革考核与评价体系等方面按 “双师双能型”教师标准培养体育专业师资[3];夏岩等提出要从明确培养方向、完善培养机制、创新培养方法、优化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升“一带一路”国家卓越体育人才基地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4]。金业文提出卓越教师的培养需要关注3 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合理定位培养目标;第二,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并重,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能力; 第三, 充分发挥中小学在教师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建立大学-中小学合作培养人才模式[5]。 宋德海在分析了当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重复、 理论与实践课程群间交融性不够、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以卓越体育教师培养为导向,更新课程群建设观念、整合课程资源、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建设教学团队及引入多元化考核方法等策略[6]。

但这些研究对卓越体育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还不够完善,尤其针对卓越体育教师应具有的核心素养,如何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重组,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没有提出可操作性的构建方案。

1.2 传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所有学生一贯制培养,标准单一,且没有统一的人才质量标准;2)注重课内教学,忽视课外培养,没有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培养;3)没有紧密结合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培养人才,没有实现高层次人才的精准化培养;4)对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不够。

综上所述,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显然不适合卓越体育教师培养, 我国学者对卓越体育教师培养体系的研究,为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和借鉴。 研究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对卓越教师的要求出发,基于OBE 模式,以卓越体育教师的专业标准化、行业精准化、个性化及创新化为目标,通过核心素养模块课程设置、改革培养模式等途径,对卓越体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和重组进行探索。

2 卓越体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

2.1 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 在培养过程中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 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7]。 因此,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以师范类专业认证第三级的基本规范为引领,从卓越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展开。

2.1.1 卓越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对于卓越教师而言, 研究认为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目标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通识性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为其“一专多能”、灵活施教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第二,通过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精通所任教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其学科专业能力,培养其学术素养;第三,系统学习和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培育热爱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同时,通过见习、实习等,强化教学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具有熟练的从教技能[8]。同理,卓越体育教师应具备卓越教师的共性,同时,基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对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我们认为,卓越体育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1)高尚的道德品质;2)扎实的体育专业技能与广博的知识;3)高超的体育教学技巧与创新能力;4)敬业的工作态度;5)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6)巧妙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对未来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 除了应达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外, 必须以师范类专业认证第三级为标准,应做到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同时在质量上有更高的要求。 卓越体育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具备渊博的体育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与娴熟的专业技能,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卓越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师德素养、教学教研技能、运动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

2.1.2 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

1)卓越体育教师培养需要的根本价值

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 因此满足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的需要是课程体系的根本价值。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要求,经过5 年左右的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专业,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著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显著更新, 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形态基本形成,实践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健全[6],这也为卓越体育教师培养总体目标提出要求, 同时也是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建设的共同目标。

在“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要随着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调整而做相应的变化,从而体现课程体系满足培养目标的根本价值。 然而, 相对稳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不能限制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变动,以适应外部环境和需求的变化。 这是因为,虽然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在一定时期内应该稳定不变,但是,在这段时期内经济社会、体育产业、科学文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则要求在相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下, 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实和更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体现体育教育专业继承与发展价值

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 体育及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和精髓是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因此,课程体系必须体现教育学、 体育学及相关学科专业领域整体的继承和发展的价值。 这就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要认真考虑体育学科的特征、学生所学知识的效用、课程内容的结构和学科专业发展的趋势等几方面的因素, 从而使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的相关学科专业领域的知识得到全面系统的继承和发展。

①学科的综合性与交叉性

教育学具有融合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学等学科的特征,各学科的发展,与教育学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特征。 同时体育学还融合着解剖学、生理学、机能学、力学等综合学科的知识,因此,学科的综合性,是现代体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学科的综合性与交叉性, 也体现在卓越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上。 传统的单一学科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卓越体育教师的要求, 达到这一要求的前提就是要突破传统单一学科体系的限制, 设计和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②课程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相对于普通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其知识面更为广泛,课程体系更为复杂,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必须要注意课程的系统性的逻辑性。 逻辑性表现为学科知识具有的特定结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等,它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 因此,要按照逻辑性组织好学科知识序列。 系统性表现为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知识点覆盖的全面性, 它对于学生日后胜任本职工作以及知识的获取、更新和创造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在有限学制内设计好知识结构和确定好知识点。

③体育学科发展的继承性与前沿性

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时, 必须考虑学科发展的继承性与前沿性。 学科发展的前沿性,体现在随着体育学知识的不断创新,各种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知识的内涵、功能与获得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时,必须把教育学、 体育学等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不断补充进来, 同时结合学科发展的继承性, 体现出课程体系的整体价值。

3)人才培养的特色价值

由于不同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办学历史、层次与类型、办学理念、资源优势、行业背景、培养目标等方面的不同, 人才培养的特色也有差异。 在培养卓越体育教师的过程中,这些差异也必将体现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中。

“多能一专”,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9],课程体系的特色,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①围绕卓越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制定模块化课程

通常,课程体系是由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等4 对课程要素关系构成, 这些课程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形成了课程体系的主体结构框架。 不同的高校,由于各自的服务面向、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定位以及课程体系价值取向等不同, 采取了不同方式来协调课程体系中各课程要素之间的关系,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体系结构。

模块化课程体系, 是由若干个完整的课程模块构成课程体系形式, 每个模块由若干门课程构成。 这些课程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 其优点就在于,能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灵活地设计,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必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因此,体现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在通识课、专业课的设计上,各高校基本大同小异。

研究从卓越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出发, 建立4 个课程模块:师德素养模块、教学教研模块、运动技能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如图1)。

图1 卓越体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

从图1 可以看出,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是实现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的基础(以下称基础性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对卓越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保证“厚基础”的需要[10]。 模块课程,是针对卓越体育教师质量提升的需要,同时,注重学科专业发展与继承,注重人才培养特色,使整个课程体系的价值得以实现。

②通过大学-大学(U-U)、大学-中小学(U-S)合作,协同育人,开发课程

“卓越计划”要求高校与中小学共同制定和实施卓越教师培养方案,包括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开发课程过程中,可通过协同性创建“U-S”伙伴协作的教学教研合作共同体,以名师为依托,建立教学研究团队,打造了名师工作室;实践过程中,以“案例教学”创设教学教研问题情境,优化教学能力,以“任务驱动”达成学生教研能力训练的目标;设立“双导师”制,即每位学生均配备一位校内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一名校外中学体育专家型教师担任业务导师;聘请中小学体育教学名师或学科带头人参与指导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与各级教育局、进修学校联合开展教育实习实训和教学项目研究, 促使学生在课题和课改实践中提升自己。

当前,我国各高校都有各自的培养特色,其课程体系也各有特色,大学与大学(U-U)合作,可以满足人才培养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解决课程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 允许学生跨校选课并互认学分,不仅使学生完成课程学习,而且还能满足课程体系的要求。

③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拓展课程体系

卓越体育教师培养,对专业运动技能的要求较高,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第二课堂的教学,通过“以赛促教”的手段,常年开展专项课程教学比赛(如积分排名赛、联赛、运动会等),在竞赛中培养专业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开展专业课外学科竞赛(如教学技能比赛、基本功比赛等),创建情境化综合能力培养平台,培养专业技能、沟通协调、组织管理、团结协作等综合能力,拓展课程体系。

卓越体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 一方面要注重教师基本要求的培养,同时,作为卓越体育教师,应在培养质量上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卓越体育教师作为未来学校体育的领军人物,注重模块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实践类课程,使卓越教师的培养更能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具备在未来社会中发挥引领作用的素质和能力。

2.1.3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 除了应达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外,针对卓越体育教育的核心素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1)以专业认证第三级标准为引领,做好顶层设计

基于产出导向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行动指南,“评优”是第三级认证,旨在通过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认证, 促进高校形成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有效的质量持续提升机制, 推动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进行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 其设计思路是 “自上而下,分解统一”(如图2)。

图2 卓越体育教师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图

从图2 可以看出,模块课程的设计,始终围绕卓越体育教师培养标准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这一主线。 构建具体方法为:将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价值取向进行分解为若干个二级目标、价值,设计和组织课程,形成各自独立的课程模块,确定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包括先后顺序和相互协作,由此确定实施顺序和作用效果;将各个课程模块进行集成,分析检验通过所有课程模块与基础性课程相互协作、 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否具备整个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功能,如果达到,则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结束。

2)以课程体系价值取向实现为主线,确定各课程模块的功能

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的主线,基础性课程与模块课程的设计, 必须使卓越体育教师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掌握学科和专业知识的精髓, 使课程体系既能充分发挥单个模块课程的最大价值和功能,也能发挥模块课程协同作用的功能与价值,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师德素养模块课程:主要功能是教育与养成良好的师德。在课程建设方面,既要培养卓越体育教师良好的公民品德,还要从教师职业道德、体育品德、自我修养、教师教育技能等方面,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使未来的卓越体育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

教学教研技能模块课程: 主要功能是培养卓越体育教师宽厚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巧、教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卓越体育教师培养,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实施过程中,除校内专业课程教学外,必须注重第二课堂的教学,建立校内外合作情境化综合能力培养平台,如“U-S”伙伴协作的教学教研合作共同体、“名师讲堂”等,拓展课程体系。

运动技能模块课程: 主要功能是培养卓越体育教师高超的运动技艺和计划、组织管理、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 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课内教学,课外竞赛,要求广泛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11]。 运动技能的培养,体育竞赛是最好的手段,通过常年开展各种竞赛,“以赛促教”,在运动竞赛中培养卓越体育教师计划、组织管理、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

创新实践模块课程: 主要功能是培养未来卓越体育教师合作能力、主动与创新意识、个人发展能力、思维能力。 在设置课程内容时,要求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学“组合”下,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重要作用,围绕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等,将专业知识“外化”为社会生产力,通过对创新成果的接触、学习和应用,再“内化”为卓越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构建创新成果孵化到应用的“U-S”合作共同体和成果引导、课程改革、社会服务的共生链。

3)有机设计基础性课程与各课程模块的权重和教学进程

课程体系设计的重要内容是基础性课程与各课程模块的权重和关系,权重主要取决于课程模块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以及各模块课程的学分比例。 基础性课程的设计必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12],各课程模块的权重,根据各模块的功能进行设计(如表1),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各高校人才特色的不同和学科发展的动态、社会对体育师资的需求等因素, 适时调整模块课程权重和教学进程。

表1 卓越体育教师模块课程教学进程

4)实现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各个模块中的必修课程是参与高校在卓越体育教师培养上统一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完成的教学环节,具有统一性。 而各个模块中的选修课程则允许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或志向自主地选择,从而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具有多样性。

2.2 课程体系的整合重组

在对卓越体育教师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后, 还需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重组[13],形成新的培养体系。 整合重组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点布局的全面性

现有的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前沿性不够,没有处理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只是拼盘式的“重装”[14],只强调单个课程的价值功能,没有考虑课程体系的总体价值功能。

因此,在课程体系整合重组时,必须从社会对卓越体育教师的需求出发, 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点布局的全面性。 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不仅要体现体育学科专业领域知识构成的整体性,反映出学科自身的继承、发展和前沿性, 而且要体现卓越体育教师全面发展对知识面要求的整体性,以及相关学科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关性和完整性。 知识点布局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各课程的知识点,不仅能满足卓越体育教师未来发展和创新的需要, 而且要满足社会对卓越体育教育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所需能力和素质的需要。

2)处理好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

当前我国高校课程主要有必修课和选修课, 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必修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体育教育专业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课程,也是保证卓越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但是,由于社会对卓越体育教师的要求,学生个性发展及各高校的办学特色,需要对选修课因时、因地、因人做出设计。

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主要是处理好二者的课时比例关系。 增加选修课的学时(学分)比重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选修课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限制,同时由于各高校教学资源、社会对卓越体育教师多样性的需求、学生个性发展等因素的要求,使得在设计课程时,出现难以取舍的尴尬境地。 这就要全面统筹,从课程体系的总体价值功能,从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点布局的全面性出发,合理处理二者关系。

3)注重实践课程的设计

实践课程是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的重要内容。 在设计实践课程时,既要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知识的对应关系,也要注重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更为重要的是,实践课程是实现对社会和学科领域认识的重要平台, 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实践能力、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实践课程的设计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将专业课程分成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适当增加实践部分的比重;二是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重要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研讨,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三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开展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四是引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培养科研能力。

同时,在设计实践课程时,要充分发挥“U-S”合作的作用,共同建设实践课程, 使卓越体育教师的培养真正契合社会的需要,达到精准培养的目标和效果。

4)将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卓越体育教师培养的核心就是卓越体育教师培养标准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 同时,由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对卓越教师的能力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整合与重组时,必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每一门课程,贯穿在整个课程体系中。

能力培养在课程中,主要采用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课程设计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实施中,能够通过分析问题、案例分析、协同合作、互动等形式,有效地培养和提高知识和信息的获取能力,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和竞争能力;二是通过教育见习、实习等课程,使学生深入中小学,将学校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提高专业能力、发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三是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进行各种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申报,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各种渠道获取需要的资源,争取他人的合作与支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等社会交际能力。

3 结语

卓越体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 要以卓越体育教师培养标准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为主线,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总体价值为目标,制定基础性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 要立足于当前国际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沿,立足于未来体育教育领军人物的要求,培养道德品质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运动技艺高超、个性化和创新意识强、适应社会发展的卓越体育教师。

猜你喜欢
卓越课程体系体育教师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卓越之梦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