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遥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盖州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高平 048400)
盖州矿9#煤层结构简单,煤厚平均1.62 m,倾角为0~7°,地面标高为+992~ +1080 m,井下标高为+890~ +960 m,煤层顶板为细砂岩、灰岩等,底板为砂质泥岩和灰岩。9103 回风巷沿9#煤底板掘进,埋深平均100 m,断面尺寸为4200 mm×2600 mm,巷道掘进长度为1815 m,巷道断面形状与支护方式如图1。9103 回风巷原采用锚网+锚索+钢筋梯联合支护,支护参数如下:
顶板支护:螺纹钢锚杆规格20 mm×2400 mm,间排距1000 mm×1000 mm,每排5 根,锚固长度1300 mm。锚索规格为17.8 mm×6300 mm,间排距为2000 mm×3000 mm,每排2 根,锚固长度为1755 mm。
巷帮支护: 18 mm×2200 mm 的螺纹钢锚杆,间排距1000 mm×1000 mm,每排3 根锚杆,锚固长度为600 mm。
图1 原9103 回风巷支护示意图(单位:mm)
对于巷道支护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支护参数的确定[1]。若支护强度过低则无法保证巷道的安全;支护强度过高则增加支护耗时及支护成本,不利于矿井的高效生产[2-5]。合理的支护参数在确保围岩稳定前提下可降低巷道支护成本[6]。通过现场勘查发现9103 回风巷原支护存在以下可以进一步优化的环节:支护强度过高,支护耗时长,制约巷道掘进效率;支护系统整体性较差;回采巷道锚杆、锚索的安装位置与布置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9#煤层厚度小、埋深浅,围岩条件较好,结合9103 回风巷工程地质条件,提出五种支护方案[7],支护材料与巷道原支护方案一致,支护参数分别为:
方案1:顶锚杆间排距1000 mm×1000 mm,布置形式5-5-5;顶锚索间排距2000 mm×3000 mm,布置形式为2-2-2,即布置方式与巷道原支护方式一致。
方案2:顶锚杆间排距1000 mm×1000 mm,布置形式5-3-5;顶锚索间排距2000 mm×3000 mm,布置形式为2-2-2。
方案3:顶锚杆间排距1000 mm×1000 mm,布置形式5-4-5;顶锚索间排距2000 mm×2000 mm,布置形式为2-1-2。
2)给排水控制系统构建与应用过程中,若能重视PLC使用,则有利于提升该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水平,还可以避免给排水管线布置出现过于复杂的现象;
方案4:顶锚杆间排距1000 mm×1000 mm,布置形式4-4-4;顶锚索间排距2400 mm×2200 mm,布置形式为2-1-2。
方案5:顶锚杆间排距1000 mm×1000 mm,布置形式为5-4-5;顶锚索布置在巷道中部,排距2000 mm,布置形式为1-1-1。
采用数值模拟法对不同支护方案时巷道围岩竖向应力、顶底板变形量以及两帮变形量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优选出最佳巷道支护方案。
2.2.1 巷道竖向应力
表1 巷道竖直方向最大应力
图2 围岩竖直最大应力变化曲线
从表1 及图2 可以看出:
(1)巷道支护采用1~3 支护方案时,竖向最大应力逐渐降低,方案3 较方案1 时降低0.1 MPa。
(2)采用方案4 时围岩内竖向应力较方案3 有所增加,增长幅度为0.24 MPa;采用方案5 时围岩内竖向应力又开始降低,较方案4 降低0.06 MPa。
2.2.2 巷道顶底板移近量
表2 巷道顶底板移近量
图3 顶底板移近量变化曲线
从表2 及图3 可看出:
(1)巷道支护由方案1 变化到方案3 时,顶底板位移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变化幅度不明显。
(2)方案4 相较方案3 巷道顶底板移近量增加1.4 cm,变化相对明显。
(3)方案5 相较方案4 巷道顶底板移近量降低0.3 cm,降低幅度较小。
(4)采用方案3 支护时顶底板移近量最小,为16.8 cm;当巷道支护采用方案4 时,其顶底板移近量最大,为18.2 cm,两者之间相差1.4 cm。不同的支护方案下巷道顶底板位移量均在稳定范围内。
2.2.3 巷道两帮移近量
表3 为不同支护方案巷道两帮移近量,图4 为巷道两帮移近量变化曲线。从表3 及图4 可看出:
(1)巷道支护采用1~3 支护方案时,巷道两帮移近量呈降低趋势,减小幅度相对较小,方案3较方案1 时巷帮位移量减小了0.8 cm。
(2)方案4 相较方案3 巷道两帮移近量增加了1.5 cm,增加幅度较大。
(3)当巷道支护由方案4 变化到方案5 时,巷道两帮移近量减小了0.3 cm,减少幅度较小。
由此可得,当巷道处于支承压力峰值时,巷道支护采用方案3,两帮移近量最小,为15.8 cm;当巷道支护采用方案4 时,其两帮移近量最大,为17.3 cm,两者之间相差1.5 cm。由此可得,不同支护方案对巷道的两帮移近量影响较小,即使巷道支护采用方案4,巷道的两帮移近量仍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
表3 不同支护方案巷道两帮移近量
图4 两帮移近量变化曲线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巷道支护采用方案3 时,巷道竖直方向最大应力、巷道顶底板移近量以及两帮移近量最小,分别为9.44 MPa、16.8 cm、15.7 cm;而采用方案4 时上述参数则最大,分别为9.68 MPa、18.2 cm、17.3 cm,最大与最小分别相差0.24 MPa、1.4 cm、1.6 cm。由此可得,不同的支护方案对9103 回风巷的支护效果影响较小,即使9103 回风巷支护采用方案4,仍然能够保证巷道在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安全稳定。最终选用方案4 作为巷道支护方案,具体方案4 设计断面如图5。
图5 方案4 巷道支护示意图(单位:mm)
将优选得到的巷道支护方案进行现场工业试验,即将巷道顶板锚杆布置形式由5-5-5 改成4-4-4,顶板锚索布置形式由2-2-2 改为2-1-2,其余支护参数保持不变,巷道围岩支护较原支护每天减少2 h支护时间。现场应用后,顶板岩层在掘进支护完成后下沉量仅为20 mm,处于安全范围内。
9103 回风巷长1815 m,采用优化支护方案可减少1815 套锚杆、605 套锚索使用量。锚杆节省50 元/套×3465 套=173 250 元,锚索节省140 元/套×605 套=84 700 元,共节约257 950 元。
(1)9103 回风巷埋深浅,巷道围岩条件良好,巷道原采用的支护方案支护强度过高,会增加支护成本且制约掘进效率。根据巷道围岩岩性参数,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回风巷支护方案进行优化,通过分析巷道围岩应力、变形、塑性区分布等得到巷道顶板锚杆采用4-4-4 布置形式、锚索采用2-1-2 形式可确保巷道支护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2)现场工业应用试验也表明,采用优化后的支护方案支护完成30 d 后巷道顶板下沉量仅为20 mm,顶板岩层稳定;同时,9103 回风巷采用优化后的支护方案较原方案减少支护投入257 9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