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嘉明 常菁 张诗炀 黄海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制定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提出立足广东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选定具有产业基础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下简称“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到2025年,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先锋,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支撑作用,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广东在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方面走在全面前列,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存量高新技术企业超5.3万家,近92.9%的高新技术企业属于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了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全覆盖。
近年来,广东通过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树标提质行动计划,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创新链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持续发展壮大,创新投入显著增加,创新产出稳步增长。2020年,广东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中高新技术企业近5万家,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达157.1万人,同比增长3.5%,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5609.5亿元,同比增长10.5%;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7.7%,占全省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019年的70.6%增长至73.9%,实现利润总额7098亿元,同比增长17.7%。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为促进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发展,大大提升了战略性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是战略性产业科技创新投入显著增加。2020年,全省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中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5609.5亿元。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位居前三位。2020年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分别达2146.5亿元、944.5亿元、695.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5%、22.7%、14.9%。二是战略性产业科技创新产出持续增加。2020年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中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6.5万件,发明专利授权成功率达39.6%,其中,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明专利授权成功率分别达52.6%、52.3%、50.3%,位居前三位。
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竞争的主要载体,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有效增强了战略性产业的竞争力。一是战略性产业获利能力持续上升。2020年全省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中高新技术企业销售利润率为8.7%,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2.5个百分点,较2019年上涨0.8个百分点。其中,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销售利润率分别为19.7%和16.3%,位居各产业集群第一、第二位。二是战略性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2020年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中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为1.6万亿元,同比增长7.7%,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9年的34.5%增长至37.3%,出口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19.7%。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为6758亿元,同比增长5.4%,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9年的14.7%增长至15.8%;出口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6.7%,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
近几年,广东以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为抓手,大力推动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性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不断提高产业集群集中度,有力提升了战略性产业组织效率。2020年,全省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先进材料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超1万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集群、绿色石化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为5000亿元至1万亿元。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等10个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为1000亿元至5000亿元。区块链与量子信息产业集群、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不足百亿元。2020年,全省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产业平均集中度达32.6%,汽车产业、数字创意产业、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激光与增材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集中度均超过50%。其中,汽车产业集群、数字创意产业集群产业集中度最高,汽车产业集群和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前十强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789.1亿元、805.6亿元,同比增长28.4%、13.9%,分别高于该产业平均增速6.8个百分点、12.6个百分点,占汽车产业集群、数字创意产业集群营业收入总额的79.8%、70%。战略性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有效促进了产业组织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更加高效。
广东战略性产业“1+20”政策体系对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安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增速基本同步,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和“稳定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集群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部分领域形成战略优势,基本解决“卡脖子”问题。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有效支撑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集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自主性全面提升。
集群产业链上中下游衔接协同更加紧密,大部分产业集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世界顶尖产品。集群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集群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更加开放包容。
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持续优化提升,集群供给体系更好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集群技术、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配置更加优化科学,形成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匹配的学科建设和人才支撑体系。
集群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集群区域品牌和世界一流的企业品牌。各集群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升级,部分优势特色行业标准成为全球标准。
为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优势,强化对战略性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制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强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制定出台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支撑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着力打造“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科技型企业培育链条,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引导资金、平台、人才向科技型企业集聚。三是强化地市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成效考核,将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指标纳入地市创新驱动发展考核、高新区评价、孵化器考核评价等指标体系。四是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及金融扶持政策,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增信和风险投资机制。
一是引导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充分发挥省市、省企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联合基金的导向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围绕企业需求和产业技术重点科学问题进行突破,提升产业关键技术水平。二是结合全球前沿产业科技发展趋势、广东省战略性产业发展现状,系统梳理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需求清单,省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人才计划聚焦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科研团队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与高等院校、行业龙头企业组建联合技术攻关团队,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三是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完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协同创新效率。
一是围绕战略性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以头部企业为龙头,以上中下游供应链为主线,通过科技招商、产业项目组织等方式吸引相关高新技术企业高效聚集,加大资金、人才、成果、场景等资源配置,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集群。二是推动产业资源开放共享,支持龙头高新技术企业整合行业资源,建立产业开放式创新平台,尽快在局部区域形成产业竞争性优势,促进关联产业生态系统形成,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三是支持重点行业创新龙头企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参与全球竞争,建立海外平台汇集全球创新资源,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创建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发展体系。
一是持续推动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构建“一核一带一区”的孵化育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速培育深度融合产业发展的孵化集群。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广东战略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三是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潜能,坚持产业导向,支持企业引进、培育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后备军。四是优化高质量发展治理服务体系,建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协同工作体系,强化省市联动,加强创新服务。
围绕战略性产业领域,以前沿化、规模化、国际化为方向,培育和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国际一流、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世界级科技型领军企业。引导领军企业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创新链上下游企业创新资源,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原创性的创新研究,力争取得引领性、颠覆性、“卡脖子”技术成果的重大突破。支持科技型领军企业在产品技术实现突破后,建立优于国际、国内标准的技术标准,塑造产品名优品牌,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充分运用龙头企业产业基金、上市融资、并购信贷等,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整合产业链、创新链,培育更多开放、自主兼具的世界级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