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21-04-10 05:13:08
中国生态文明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

有主张,求真相,倡导精致阅读,是本刊的精神追求。所以在内容选择上,我们不求有多全,只想关注重大事件和新观点。所谓重大,肯定影响深远,却未必轰动一时。观点之新,不在标新,而在真,在善,在求变,在直抒胸臆。作为一本杂志,长项不是即时直播,而是从容解读,精致选择。解读的是政策和典型,选择的是见解和品味。

从这一期起,本刊新开设两个栏目,一是听讲,一是文化。我们希望通过这两个栏目,在新观点的输出上进一步发力。

听讲,内容来源可以是一场讲座,也可以是一段发言,只要足够精彩。就是要寻找那些生动的、鲜活的真知灼见,就是要分享那些有深度、有棱角的独到见解。

本期选择的两篇演讲,格局开阔,给人启发。一篇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在“2021 中国实体经济论坛”上的演讲,探讨的是在碳中和的背景之下,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绿色转型要回答的三个问题:“30•60 目标”,挑战有多大,机遇在哪里?绿色技术有几层含义,其创新和推广真的很难吗?怎么建立微观基础,为什么强调建立“碳账户”?另一篇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前院长温铁军在重庆日报新媒体矩阵平台“乡村振兴大讲堂”上的演讲,题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阐述的几个问题值得深思。比如世界范围内形成的三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中国属于哪一种?农村改革如何在“两山”理念指导下打开新格局?面对5亿多居住人口普遍落入“老龄化”、收入较低的困境,如何落实将“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作为拉动内需的政策重点?

文化,自然包含生态文学作品,更乐见生态文化审视。以文学作品启迪审美境界,以文化报道传播生态理念,是刊物这一文化产品本身应该为生态文化体系构建贡献的力量。

本期刊发的生态文学访谈,李景平和杨文丰两位作家不吝笔墨,展示了生态作家的“生态人格”,可谓一堂干货满满的生态文化课。正如杨文丰所说,任何一位想有所作为的生态作家都应该有想做生态思想家的“野心”,至少也该是生态思想者——倘若我们的作品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的摩写、仅仅抒写自己如何在山中水边观察和生活,乃至写如何如何深爱自然,即便情感再感人,也还是不够的,对生态伦理的表现依旧是乏善可陈,更遑论有“增量”性贡献了。

解读典型,一直是本刊的使命和坚守。本期刊发的几篇创建实践,《“两山”转化如何找准着力点?发展高原特色生态产业的阿里行动》《特大城市怎么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公园城市的成都样本》《小小萤火虫,能量有多大?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提升的莲都创意》,从特大城市到地市和县区,从公园城市整体建设到生态产业发展到实践创意,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可供地方参考。关于污染防治攻坚战,本期刊发了《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1.9% 在京津冀及周边省市中排名第2 山西交出蓝天成绩单》《广元以改革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经济发达的苏州,降尘量为何那么低?》等文。这些地方总有一些做法,让人眼前一亮,不妨一读。

希望我们的改变和坚守,能让读者共鸣。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