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辽宁 营口 115000)
偏瘫是脑梗死后的常见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以往的临床治疗中多以肢体功能及自理能力的恢复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最终目标[1]。而偏瘫患者除伴有严重的肢体、语言等器质性功能异常外,多伴有严重的心理缺陷,因此近年来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临床的关注[2]。本研究通过调查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心理弹性、情绪状态及生活质量,并分析其相关性,以期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120例,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55例,患者年龄42~80岁,平均(60.30±10.20)岁,病程7~30 d,平均(18.50±5.50)d;梗死部位:基底核57例、内囊33例、丘脑18例、脑干12例。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均经MRI或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后偏瘫,且符合《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2017)》的诊断标准[3];患者均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患者本人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者;存在严重的心、肝、肺、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调查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医疗付费方式。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R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RS评分范围0~45分,其中0~15分为轻度缺损,>15分为中-重度缺损。以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中文版调查患者的心理弹性情况,CD-RISC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5级评分法,评分范围0~100分,分数越高为心理弹性水平越好。以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调查患者的情绪状态,SAS、SDS均包含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评价症状的出现频率,各条目分数相加得到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得到标准分,评分范围25~100分,以50分为分界值,<50分为无症状,≥50分为有焦虑、抑郁症状,且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以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调查患者的生活质量,SS-QOL包含49个项目,按照5级评分法,各项目评分范围1~5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患者的CD-RISC、SAS、SDS、SS-QOL评分。②比较不同临床资料患者CD-RISC、SAS、SDS、SSQOL评分。③分析CD-RISC与SAS、SDS、SS-QOL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的CD-RISC、SAS、SDS、SS-QOL评分情况 1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的CD-RISC平均评分(58.52±10.22)分,SAS平均(59.65±4.12)分,SDS平均(61.02±5.10)分,SS-QOL平均(155.32±20.10)分。
2.2 不同临床体征患者的CD-RISC、SAS、SDS、SS-QOL评分比较 年龄≤60岁、轻度缺损、高中及以上学历、个人月收入>1 000元、医保支付医疗费用患者的CD-RISC、SS-QOL评分高于年龄>60岁、中-重度缺损、高中以下学历、个人月收入≤1 000元、自付医疗费用患者(P<0.05),且前者的SAS、SDS评分低于后者(P<0.05),不同性别患者的CD-RISC、SAS、SDS、SS-QOL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2.3 CD-RISC与SAS、SDS、SS-QOL的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CD-RISC评分与SAS、SDS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SS-QOL呈正相关(P<0.05)。见表2。
表1 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CD-RISC、SAS、SDS、SS-QOL评分比较(分,)
表1 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CD-RISC、SAS、SDS、SS-QOL评分比较(分,)
表2 CD-RISC与SAS、SDS、SS-QOL的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局部脑组织区域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变性坏死,可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损伤,偏瘫是发病后的常见表现[4]。随着医学水平的进步,对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不断更新,脑梗死的病死率有所降低,但梗死后偏瘫引起肢体功能障碍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并容易使患者产生负性情绪,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5-6]。心理弹性作为主体对外界变化时心理及行为上的反应状态,其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其与患者情绪状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成为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研究重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120例患者的CD-RISC、SAS、SDS、SSQOL评分分别为(58.52±10.22)分、(59.65±4.12)分、(61.02±5.10)分、(155.32±20.10)分,说明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弹性较低,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且生活质量普遍较差;与年龄>60岁、中-重度缺损、高中以下学历、个人月收入≤1 000元、自付医疗费用患者比较、年龄≤60岁、轻度缺损、高中及以上学历、个人月收入>1 000万元、医保支付医疗费用患者的CD-RISC、SS-QOL评分更高,SAS、SDS评分更低,说明心理弹性、情绪及生活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功能不断下降,对外界的适应能力降低,因此年龄>60岁患者的心理弹性更小、情绪状态及生活质量越差;中-重度缺损患者病情严重,对患者的刺激更大,因此心理弹性评分更低,负性情绪严重,生活质量低下[7-8];高中以下学历患者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差,因此容易受病情刺激,使其心理弹性降低,更容易出现负性情绪,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9];月收入<1 000元及自付医疗费用患者,因经济水平的影响,其心理弹性更低,心理承受能力更差,生活质量更低。
本研究还显示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CD-RISC与SAS、SDS呈负相关,与SS-QOL呈正相关。心理弹性受主体外因约束,又作用于客观刺激,并随着刺激而改变,心理弹性越小患者,在受外界刺激后,其负性情绪越严重,因此SAS、SDS评分越高。严重的负性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其健康行为的改善,因此生活质量越差[10-11]。
综上,CD-RISC评分与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SAS、SDS评分呈负相关,与SS-QOL评分呈正相关,可通过调节患者的心理弹性,改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