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欢欢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分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7)
《化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之后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之后从事的岗位提供所需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并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养成认真刻苦、细心、实事求是的优良品格。本门课程是在学生刚进入高职院校需要着重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学校的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有限,授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的基础薄弱,理论知识跟不上实践操作;学习过程太过枯燥,提不起兴趣,接受能力强能力有限学习效率低;学生缺乏探索精神,只是机械性完成实践内容等等问题[1]。
本门课程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化学基本反应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填写好实验报告书。如果学生对基本原理没有充分理解,那之后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也会出现大大小小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同样也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利用率不高、不能与工作岗位需求接轨。因此,如何将复杂抽象的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课堂学习率达到理想的成效?还有就是怎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做到课堂中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等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毕生不断探索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次教学设计是以医学类高职护理专业《化学》课程中《酚的性质》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依托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在学中玩玩中学的乐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2-3]。在本次说课中我会结合学校的特点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来进行全面的分析。
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任务,只有把教材、学情、教学实现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把握好才能为后续的教学策略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也能最大化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做到从会学到学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本课是选自“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化学》第十章第二节酚。从教材结构看本节是安排在《醇》之后,在学习醇的结构和性质的过程中,学生已初步掌握官能团对物质化学性质有决定作用。在这一基础上再安排学习酚,既能联系前面所学醇的结构和性质等内容,又能为之后学习烃的衍生物章节的提供帮助、做好相应的铺垫。酚与醇的分子结构中都含有羟基(-OH),所以在性质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OH)和醇羟基(-OH的性质将有一个深入的认识,知道所处的化学环境与官能团的性质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方位的看待并解决问题,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点[3]。
本次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是刚刚初中毕业进入高职院校的2020高职护理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酚的结构、化学性质不熟悉,厌听乏味的讲解,对于抽象的结构还是无法正确理解。但他们善于探究,乐于实践操作,能使用网络平台,对信息化学习兴趣浓厚。
依据教学大纲学习和对学情分析,确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方面:酚的组成和酚羟基的结构特点;理解掌握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有机物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对苯酚用途有一定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方面:以苯酚软膏说明书为例,通过查看说明书其中关键词引发学生思考,抛出问题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质与结构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通过现象看道事物本质的化学思想,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奥妙与喜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学侧重难点[4]。
重点:酚的化学性质;相关有机物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
难点:相关有机物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次课由于化学反应复杂、机理无法预测,学生学习难度大,可以从学生对信息化学习兴趣浓厚为出发点,以手机APP为载体,依托网络平台、仿真实验Flash 动画等信息化资源,着力化解教学过程中重难点。
随着各式各样教学平台和教学用具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当代教育改革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时候也能轻松自如,从容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不知所措。因此教学过程我主要分为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两大部分。
(1)课前准备上传资源、发布预习任务、上传学案、学生在线学习并完成预习自测
(2)课堂教学
为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任务环节(苯酚的物理性质、苯酚的酸性验证、苯酚的检验),四个实施步骤来达到预想的教学成果(创设情境、任务实施、课后拓展、评价机制)。
播放对乙酰氨基酚栓广告,课件展示对乙酰氨基酚结构式,并提出含有羟基的化合物都是醇类吗?由这个问题引出今天课程的题目:酚。
题目:展示苯酚软膏及其说明书,学生思考苯酚具有哪些性质。
[提问]根据苯酚软膏的使用说明,猜想苯酚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1)任务一、苯酚的物理性质
第一小组展示苯酚溶解性的实验方案,学生演示实验,小组代表总结苯酚的物理性质(状态、溶解性、易氧化、具有腐蚀性等)。
展示苯酚的球棍模型,同时播放苯酚和乙醇结构的flash动画,让学生在立体画面中升入了解酚和醇在结构上存在的区别[4]。
回想已经学习过的乙醇的空间构型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苯酚的结构特征。
[提问]根据说明书,苯酚软膏不能与哪类药物并用?
[猜想]苯酚可能显酸性,如何验证呢?
(2)任务二苯酚的酸性验证
步骤:小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证明苯酚具有酸性;通过观看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的视频说明苯酚具有弱酸性。
完成本知识点测试
[提问]医药市场上假药有很多,平时生活中怎么判断买的苯酚软膏的真假呢?
此时,就可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检验是否含有苯酚,再检验苯酚的含量为多少。
(3)任务三苯酚的检验
学生操作苯酚与溴水的仿真实验,观察现象。
苯酚与溴水的发生反应相当灵敏,可以检验苯酚的存在,也可以通过称量三溴苯酚沉淀的量进行定量分析,对溶液中的苯酚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我们也常常用这个反应。
观察flash动画,总结苯酚与溴水的反应机理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操作苯与溴的仿真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官能团间的相互影响,学生总结。
反应物与溴反应条件取代苯环上的氢原子数
苯(液溴) 使用催化剂 1个氢原子
苯酚(浓溴水) 不用催化剂 3个氢原子
结论:通过以上三个任务和表格的对比下来,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酚羟基使苯环上的氢原子比苯上的氢原子更活泼了,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提问]自来水被污染,除了可以用溴水鉴定其中是否含有酚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4)小组实验,向苯酚中加入FeCl3溶液,观察现象。该反应也可用来鉴定苯酚的存在。
[提问]我们发现检验苯酚的两个化学反应都十分灵敏且反应条件温和,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呢?
三个任务和小组探讨后让学生及时完成本知识点的课堂测试课堂小结:利用九宫格游戏对本节知识点进行复习回顾。对各小组的表现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课后通过分组,让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苯酚的用途及危害。并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案,尽可能的让全部学生参与。
本次教学设计中主要采取5个评价:课前评价、课中评价、课后评价、师生互评的评价机制。从而更直观的了解教学效果。
(1)从苯酚的使用说明为中心延伸,从平时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出发。
从说明书出发,通过创立一定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思路、注重实践操作,提升学生思考能力、推理分析能力、类比分析能力。
(2)通过创造情境教学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从生活走向化学,学化学服务生活”的学习目标。
(3)本节采用手机APP、网络平台、仿真软件、flash动画等信息化手段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难指导,学生难练习,操作不规范等难题,通过信息化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1)虽然分小组进行学习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未能及时参与,动手能力需要加强。
(2)教学过程中教学用具的缺乏及学生的自律能力有限,造成部分学生没有及时的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以生活中常用的药品对乙酰氨基酚、苯酚软膏等为例子出发,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使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课堂的枯燥感。通过问题导入的教学方法法结合网络平台,手机App,动画等信息化手段将抽象辅助的理论内容,以更直观的方式在课堂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当堂消化理解,同时更大化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较好完成教学过程。在这次教学设计中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本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与生活的联系性较大,实践操作性较强的[5]。同样源于学校教学环境和设施与工作岗位不能完全统一,在授课中过程不能启发绝大部分同学学习能力,也不能让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到本次课堂中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的,争取补充课堂教学资源,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