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入式教学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的探索研究

2021-04-09 12:27
广州化工 2021年4期
关键词:评价课程课堂

崔 英

(河南科技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1 环境质量评价课程的特点

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学生日后就业的主要出口,因此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质量评价是以环境标准为约束条件,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现状做出优劣的评判,并基于现状利用各种模型,对未来某一时期某一区域的环境演变作出预测。

课程集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点,有高等数学,流体力学,气象学,生态学,管理学,经济学,分析化学等,另外它与专业的其他课程,如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控制,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知识网络相当庞杂,因此教师就要有技巧性的统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要配合课程性质作出革新。

另外,课程的各章节内容看似分散,合纵连横起来恰好就是一个完整的环评体系,各章节都是项目环评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讲授这门课十年有余,深感这门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强,这也为浸入式教学法的尝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 现阶段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的实践环节偏少偏弱

国内开设环境科学(工程)专业的高校很多,但培养方案中环境质量评价却少有实践环节,这是对这门课程的偏见:认为课程的教学内容无非是些术语,标准, 指数方法,模型,公式,管理措施等无需实践环节检验的纸上理论,课堂教学即可解决。可实际上他亟需学生实打实地遭遇问题、缜密分析问题、有条理的破解问题,才能吃透课程,然后内化于心。

如水环境影响评价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水质标准、水域规模、水域的复杂程度、污水排放量,来选定评价等级,再据此确定评价区域大小和时期,即从出水断面算起的河流长度或湖泊面积,还有平水区、丰水区、枯水区的取舍, 同时还要敲定监测布点的多少和位置,这里还要参考水体的水文资料,获得第一手的监测数据(如有必要),然后选择合适的水质模型,推算出河流下游某一点某一评价因子的预测浓度[1]。 这个过程哪个环节不需要实地的勘察,基础数据的查找,实验室的动手检测,模型公式的推演,预测结果的对比?所以实践环节的缺少是这门课程的一大痛点。

2.2 现行课程内容与当下的环评实际脱节

笔者不少大学同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环评工作,笔者也常与他们进行业务上的交流,交流中发现,当下的环评政策、技术规范、操作规则与课本上讲授给学生的有冲突甚至背离,比如现行的大气评价导则规定,大气评价等级是根据占标率判定的[2],即最大地面浓度与该项目执行的环境标准比对, 占标率大于20%,判定为一级评价项目,占标率在10%到20%之间判定为二级评价项目……,而课本上所讲的方法,还停留在十几年前,早就被丢进历史的旧纸堆里, 因此保持课程的与时俱进性,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必要之举,也是对学生负责。

3 课程实行浸入式教学的必要性

浸入式教学是源自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法语浸入式教学实验,主旨思想是学习过程中将第二语言设为教学背景和作为学习工具,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文化敏感性和思维理解力[3],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第二语言。受此启发,环境影响评价也可以构建浸入式的教学环境:

课堂变成工作室,以影响要素甄别、评价等级核定、评价时空确定、监测方法选择等为教学要素,环评语言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则化身环评师,与教师亲密互动,潜移默化间掌握环评这个第二门外语。

另外课程的特点也决定了浸入式教学的必要性,上文说到环境质量评价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即便是公式、指数方法、程序、标准背得再滚瓜烂熟,现实中总有横生枝节的状况发生,所谓浸入式就是模拟原汁原味的状况,遭遇所有的不测和未知,用从业者的思维应对和解决问题,这样才算真正不见外于课程,知识和技能由外而内浸入心中。

4 浸入式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

4.1 积极补充新鲜知识点,弥补课堂时效性差的短板

由于环评问题受到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对环评标准、行业导则、技术规范日益收紧,每隔两三个月就有新的变动发布,而笔者发现即便是最新出版的教材上仍是过时甚至作废的表述,这极大地误导了学生,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跟上政策更新的步伐。

4.1.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现在凡申报环评手续的企业,都需要在相关平台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这些客观新鲜的案例无疑是最好的课堂延伸。教师要主动提供相关的网络链接,将案例制作成课件,按照环评的工作程序, 层层解析,步步推进,让课本内容在案例中得到检验。

另外,还要提供业务主管部门网站的最新评价导则、相关行业的产业政策、 环评审批的重点审查事项,使学生了解环评政策的调整方向,行业工艺的革新技术,国家对主要污染物的认定调控等时政信息。

4.1.2 删减不合时宜内容,优化浸入环境。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会进入到大大小小的环评公司,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本人,都希望入职后能快速上手,那些拿来即可用的教学内容,学生乐于接受,而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就不怎么感兴趣。浸入式教学要求提供便利的浸入环境,适当迎合浸入对象的心理要求, 比如删减掉冗长的公式推算,令人眼花缭乱又几乎不会用到的指数方法。

以模型的推演为例,市面上提供了多种模型软件,如AERMOD、ADMS、CALPUFF[2]、河网模型等[4], 使用者只需输入数据,轻而易举就能得到预测结果,至于这种模型是怎样推导而来的,学生并不感兴趣,所以课堂上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来讲述,一笔带过即可,还比如课本上有多种大气和水评价的指数方法,什么有机污染综合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罗斯指数法,布朗指数法……但实际环评中使用的只有单因子指数法,因此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安排学生自学即可,不必过多着墨。

4.2 与专业课外实习相结合,借力社会优质资源辅助教学

相较于其他课程的对口实习单位来说,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场等大多是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意愿较高,而环评对口的环评公司一般都是中小企业,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教师要积极的疏通人际关系,充分发动社会资源,尽力与业内知名的环评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另外还要积极聘请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特别是丰富实操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授、讲师,来校举办专题讲座[5],借力优秀社会资源,助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4.3 翻转课堂,分配学生角色

浸入式教学要求学生从旁观者的身份转变为设计者和承包者的角色,模拟接到建设单位的委托项目,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笔者采访过不少环评业内人士,了解到由于环评项目的前后衔接性,环评师需全面掌握情况,准确把控项目的痛点,所以一个环评项目通常是由一位环评师单独完成。 但以我院环境科学专业60人的编制,很难人手一个项目,因此笔者将60人编成了12个小组,每组5人,每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又要相互通气,保证项目的前后一致性,最后以小组为单位,用报告书或报告表的形式上台讲解。

笔者作为主讲教师,在16级、17级学生身上做了这样的教学实验,从反馈来看,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台展示的表现欲很强,台下学生参与的热情度也高,这是师生共同喜闻乐见的局面,一方面教学效果无形中提高了,另一方面,在学校提倡课程考核形式灵活化的背景之下,每个组、每个组成员都有客观的考核成绩,且考核过程公开透明。

5 结 语

当下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着与现实脱节,吸引力不够等问题,想把学生重新拉回课堂,就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上做出革新。浸入式教学法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或许是打开专业课困局的一条途径。

猜你喜欢
评价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