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鹏,朱晓明,陈 涛,姬柳迪
(湖北科技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阐释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而长远意义,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引发热烈反响[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政课程,而是要广泛调动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和丰富思政元素,大力建设和完善课程思政,促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合力,协同增效、相得益彰。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无机化学作为化学专业大学一年级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大学化学类课程学习的开端和基础[3]。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是中学化学和大学化学教学的衔接点和转折点,对帮助学生适应大学角色、了解大学课堂、转变学习观念和方法、养成身正业精的专业素养有着重要影响意义。无机化学课程有着自身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长期以来,无机化学课程建设重专业轻思政,无法满足全面育人的客观要求。因此,迫切需要以“课程思政”理念来促进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深入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思政元素和素材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掌握无机化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科学与哲学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
在无机化学领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饱含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科学家。他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与国家需要民族振兴紧密联系起来,主动放弃优越的待遇,致力于科学技术的攻关,打破国外技术的垄断和封锁,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突破和产业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5]。这些鲜活的例子融入无机化学课程中,生动地诠释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使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讲解碱金属时,我们可以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近代杰出的化工专家侯德榜院士及其侯氏制碱法。20世纪2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封锁,报国心切的侯德榜依然回国,创造性将氨碱法和合成氨法两种工艺地联合起来,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氨厂提供碱厂需要的氨和二氧化碳,加入食盐使母液里的氯化铵结晶出来作为化工产品或化肥,食盐溶液又可以循环使用。此方法实现了连续化生产,将氯化钠的利用率从70%提高到96%,降低了能耗、成本和环境污染。他还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为国家培育了大量科技人才,为我国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讲解稀土元素这一章节时,我们除了介绍这类元素相应的结构、性质等专业知识外,还深入挖掘我国稀土研究和稀土工业背后的人物故事。例如,北京大学徐光宪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毅然放弃在美国的高薪工作,携夫人高小霞院士一起回到祖国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稀土元素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在显著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徐光宪院士始终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将国家重大战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提出了适于稀土溶剂萃取分离的串级萃取理论,引导稀土分离技术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高纯稀土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为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当然,还有从事同位素化学研究的张青莲院士、从事无机物合成研究的徐如人院士、从事金属配合物研究的游效曾院士等卓越的科学家,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崇高的爱国奉献精神。
习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美国无端挑起的贸易战背景下,一些“卡脖子”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通过自主创新的途径来解决,其中就包括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端领域的芯片。半导体硅片是芯片制造最重要的材料,是半导体产业的基石,同时也是我国半导体产业链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最大的环节之一。在讲解硅元素时,我们可以抛出这一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
在无机化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及时更新无机化学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碳族元素”时,可以介绍石墨烯的研究动态。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构成六角型蜂巢状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杨氏模量、高电子迁移率和优异导热率等理化性质,是我国“十三五”重点发展新材料之一,被列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在新能源、国家安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在讲解“配位化合物”时,可以介绍金属有机骨架(MOFs)的迷人结构和相关研究动态。MOFs是由有机配体和金属离子或团簇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具有高度有序的孔结构、大的表面积以及可调节的结构和功能,在气体吸附与分离、传感器、药物缓释、催化、能源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二、利用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研究机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互联网+”等项目和平台的引领下,教师可结合自身科研方向和市场需求,精心选择合适无机化学相关的创新型应用型课题,如纳米二氧化钛防雾涂层的开发、新型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等,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自主设计研究方案,指导学生高质量完成课题,培养其创新能力[6]。
早在2013年,习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化学与环境保护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作为化学工作者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将绿色环保理念深植于心,责无旁贷地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贡献专业力量。在无机化学教学中,有多个章节的内容与环境保护直接相关,在相关内容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十分重要。例如,在“氧化还原平衡”章节,讲解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开发新型环保型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绿色引领创新,科技改变未来”的新时代发展理念;在“碳族元素”章节,讲解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气候危机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威胁,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携手应对。这也正好符合习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当前,催化还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使其变成高附加值工业原料的研究也成为了科学界的前沿课题;在“过渡金属元素”章节,讲解重金属如汞、镉、铅等对水、土壤等环境造成污染,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因此,对环境中重金属离子进行检测和吸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是当前一项重要的课题。
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无机化学课堂教学中,促进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统一,“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无机化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其课程思政建设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断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度融合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切实利用好第二课堂是无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