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婧
西安临潼康复疗养中心疗养四科,陕西西安 71060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牙周病发病率逐年增加[1]。牙周病由于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导致患者大多数无明显自觉感觉,待患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牙齿损伤已经较为严重,出现牙齿松动的临床症状,牙周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吸收[2]。临床对义齿进行修复时,主要遵循以下几个目的或原则:①尽量保护和延长余留牙;②提高义齿的固位稳定性;③增强患者咀嚼效能[3]。固定可摘义齿联合圆锥型套筒冠义齿目前市场认可度较高[4]。套筒冠义齿对牙周病伴牙列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治疗效果,本院采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对牙周病伴牙列缺损进行治疗,通过调研,发现具有良好的短期和长期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至我院口腔修复科就诊的重度牙周病伴发牙列缺损患者40例,其 中 男22例,女18例,年 龄20~70岁,平 均(45.6±4.5)岁,其中基牙254颗,Ⅰ°松动35颗,Ⅱ°松动192颗,Ⅲ°松动27颗。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实验内容了解,且本研究取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患者均伴有牙列缺损;基牙松动度多集中在Ⅱ°~Ⅲ°; 全口牙槽嵴吸收达根长的1/2~2/3。排除标准:具有重大器质性病变;无法根管治疗术;牙槽嵴吸收>根长的2/3;有手术禁忌证。
修复前准备:去除口腔内无法利用的残根,龋洞充填术修复龋坏,全面的牙周基础治疗术,在此基础上2个月后进行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
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5-7]。预备临时义齿;基牙预备,依据设计要求进行牙体预备,协调各基牙之间共同就位道;暂时性义齿的修复,试戴暂时性义齿,就位不良者,取自凝塑料,置于基牙亚冠,校正暂时性义齿;制作工作模型;制作内冠,内冠呈锥型,内冠颈缘处均应形成宽度约0.3~0.5 mm的肩台或斜面,肩台的宽度约0.3~0.5 mm;内冠黏附,试戴内冠,确保内冠颈缘和基牙颈部密合,连接完整。灌注硬石膏模型,焊接外冠和义齿支架,排牙、充胶、打磨和抛光,试戴固定内冠,1周后正式固定。
问卷调查(补充发出问卷数据、回收率、信度系数)患者主观感受,分别包含患者对义齿的固位力、咀嚼功能和义齿美观度的满意度(补评价标准)。基牙松动度[8]:Ⅰ°松动,生理动度<松动幅度≤1 mm;Ⅱ°松动,1 mm<松动幅度≤2 mm;Ⅲ° 松动,松动幅度>2 mm。牙龈指数评价标准[9]:0分,牙龈健康;1分,牙龈略微发红,轻度水肿,探诊不出血;2分,牙龈明显发红,水肿严重,探诊出血;3分,牙龈严重红肿,溃疡,自动出血倾向。
治疗评价标准[10]:治愈,患者主观对功能和外观感觉良好,牙龈无出血,可咬硬食物,无炎症,牙槽骨清晰,骨质致密;好转,无自觉不适症状,咀嚼功能增强 ,牙槽骨无明显变化。无效,各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恶化。总好转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菌斑指数[11]:0分,龈缘区无牙菌斑;1分,肉眼不可见牙菌斑,探针刮拭可见;2分,龈缘区可见中等牙菌斑;3分,龈沟区和龈缘区可见大量软垢。出血指数[12]:0分,牙龈无炎症和出血;1分,牙龈有炎症,但不出血;2分,点状出血;3分,牙龈边缘扩散出血;4分,龈沟出血溢出;5分,自发出血。牙周探诊深度参考文献[13]的方法,记录从牙跟缘至牙周袋底的距离。附着丧失:使用牙周针探针测量釉牙骨质界到袋底的距离。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比较,等级资料分析采用Z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5年,患者治愈2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总好转率为95.0%。针对患者的调查问卷后发现,患者对固位力满意率为75.0%,对咀嚼功能满意率为80.0%,对义齿美观度满意率为72.5%。见表1。
表1 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对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感觉的影响[n(%)]
治疗后,患者菌斑指数、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和牙龈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0.01或P<0.05)。见表2。
表2 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对疗效指标的影响(n=254)
与治疗前患者基牙无松动、Ⅰ级松动、Ⅱ级松动、Ⅲ级松动比较,治疗后1年患者基牙松动程度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5年较治疗后1年,患者基牙松动程度改善(P<0.01)。见表3。
表3 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对基牙松动度的影响
据WHO调查,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预计2050年全世界80岁以上人口可达到总人口的1/5,而这一趋势也适用于我国[13]。社会老龄化带来各种老年疾病发病率的上升,牙周病伴发的牙列缺损也逐渐得到临床的重视。牙周病是造成牙齿松动、脱落乃至牙列缺损,影响咀嚼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义齿修复存在多个难点,如牙周组织破坏、牙周膜面积缩小、牙列不完整、牙齿松动等问题[14]。在现有的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临床治疗中,传统治疗方案如卡环式可摘义齿费用低,使用广泛,但存在诸多不足。将Ⅱ°~Ⅲ°松动的患牙拔除,选择较为稳定的牙齿作为基牙,可产生诸多不利,如被选择基牙寿命缩短,可摘义齿影响口腔菌斑,拔牙可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风险,患牙行根管治疗术后截冠作为基托可增加继发龋坏和牙周炎的几率[15]。
Korber等在1958年将圆锥型套筒冠首次应用于口腔修复,该技术20世纪80年代该技术被引入中国。圆锥型套筒冠指的是由内冠和外冠组成的联合修复义齿。圆锥型套筒冠义齿可有效的保存自然牙,即便是Ⅲ °松动患牙也不例外。对圆锥型套筒冠的生物力学分析表明圆锥型套筒冠牙弓内余留基牙连成一整体,通过分配组织咬合力降低基牙负担,减少基牙牙周韧带的受力,上述作用的效应下增强牙组织的稳固性[16]。本研究对患者的满意度评价调查也显示患者对固位力、咀嚼功能和美观度均表现出良好的满意度。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与传统的固定义齿相比,龈沟出血更减少,基牙稳定度更高[17]。
菌斑指数、牙龈指数、牙龈出血指数和探诊深度等指标常用于评价牙周状态[18]。本研究显示患者短期治疗和长期治疗结果上述指数均得到改善,具有良好的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套筒冠义齿基牙修复后可产生多种并发症,其中以边缘性龈炎和复发性牙周炎为主,而通过对菌斑的控制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伴放线杆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均可损伤牙周组织,而表面戴用圆锥型套筒冠义齿对产黑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二氧化碳噬纤维菌等均有抑制作用[19],究其原因圆锥型套筒冠所用的材料性质稳定,表面高度抛光,可最大限度的抑制细菌的滋生和繁殖,另一方面圆锥型套筒冠可自行摘戴,大大减少食物残留,圆锥型套筒冠桥体的形态为改良盖嵴型或船底型,该形态可避免牙周致病菌的累积[20]。
综上所述,圆锥型套筒冠义齿修复对牙周病伴牙列缺损患者具有良好的短期和长期治疗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咀嚼效能、菌斑指数和牙齿松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