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午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脑外科,江苏江阴 214400
颅脑创伤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近些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呈下降的趋势,但是一些患者仍处于昏迷状态中,治疗较为困难。昏迷属于一种颅脑损伤的并发症,较为严重。如果患者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导致病死率升高[2]。因此在早期阶段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技术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因为其效果显著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并且相关研究显示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昏迷患者脑功能部位的血流灌注,促进患者苏醒[3]。基于此,为进一步探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于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的效果,本研究选择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现报道如下。
选 择2016年1月 至2020年1月 于 我 院 接受治疗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2~75 岁,平均(52.03±8.93) 岁,受伤到入院时间0.6~21.4 h,平均(4.3±1.5) h。疾病分型:脑内血肿9例,脑挫裂伤4例,硬膜下血肿2例,硬膜外血肿12例。脑干损伤3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4~73 岁,平均(52.11±8.56)岁,受伤到入院时间0.6~21.5 h,平均(4.3±1.6) h。疾病分型:脑内血肿8例,脑挫裂伤5例,硬膜下血肿2例,硬膜外血肿13例。脑干损伤2例。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颅脑损伤昏迷;②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数<8分;③对自身环境及周围缺乏认识,无法与他人进行交流;④不具有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⑤下丘脑及脑干自主神经功能良好;⑥患者亲属及监护人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孕妇;②存在癫痫症状患者;③严重心律失常患者;④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药物治疗、语言刺激、物理治疗、高压氧治疗及运动治疗等。根据手术指征将血肿清除,对患者行去骨瓣检查,进行降温、止血、补液等处理,服用西药进行降压处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方法。使用仪器为右正中神经电磁极易,在患者右前臂面腕横纹位置上2 cm贴敷皮肤电极,使用直流电进行刺激,使用不对称光波,光波的宽度为300 ms,刺激强度区间为10~20 mA,将频率设置为40 Hz。1 min工作20 s,静息40 s。每日进行8 h电刺激[4]。治疗周期为两周。
使用GCS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 d、治疗21 d评估两组患者意识情况,通过睁眼反应、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三个指标进行评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意识越好。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共分为痊愈(意识清晰,语言流畅,症状消失,能够正常生活,CT检查无阳性);显效(意识清晰,症状明显改善,但存在一定的神经及精神障碍症状,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CT检查正常);有效(意识有所恢复,症状得到一定缓解,但存在神经损害及神经症状,生活尚且无法自理。CT检查显示有所好转);无效(症状没有缓解,意识未清醒,甚至病情恶化)。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5]。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癫痫、消化道出血、肺炎、间脑发作等。
使用SPSS 22.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s,分)
?
观察组恢复清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清醒率及清醒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昏迷是颅脑损伤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昏迷促苏醒方法主要包括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减少患者颅内刺激,加强营养,对患者进行催眠药、中医针灸、神经电刺激治疗等[6]。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便是神经电刺激方法,主要包括颈部脊髓硬膜外刺激、深部脑刺激、周围刺激及颈脊硬膜外刺激等[7]。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方法为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法,该方法属于周围电刺激方法的一种,操作简便,创伤性低,并发症发生率低,费用成本较低,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8]。
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对创伤昏迷患者具有促苏醒的效果[9],当下有关促苏醒的机制可以归纳为下述几点:①增加脑血流量,血流量的提高能够使患者病变位置血液供应得到明显改善,进而促进受损脑组织的自我恢复,有助于患者早日苏醒[10];②将脑干上行网状系统激活,使大脑皮质趋于兴奋,强化脑电活动,使脑功能得到改善;③提高脑脊液中多巴胺和乙酰胆碱含量,使患者体内神经递质的含量得到明显改善,进而达到促苏醒的效果[11]。对颅脑损伤昏迷救治目前存在下述几个问题。第一,对创伤性昏迷产生的机制来说,特别是同昏迷关系密切的递质改变及其上游分子及基因学变化特点,还无法把握其关键[12]。第二,对早期颅脑损伤来说,治疗的关键在于通过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的方法时患者颅内增高,但是缺乏早期对于昏迷的干预理念[12]。电刺激治疗方法涵盖了诸多技术内容。如丘脑核团侧记、脊髓电刺激以及经皮电刺激,对部分患者来说,使用丘脑刺激方法效果确切。近些年来,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技术逐渐在临床上的到时使用。现如今循证理念得到了医院的广泛关注,循证医学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右正中神经电刺激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刺激,依靠正中神经在体表浅层位置、定位较为简单,并且可实现电信号的方法,能够有效投射于大脑皮质,将神经细胞的抑制状态得以接触,促进其各项功能快速恢复,对于意识、精神障碍患者来说充分发挥其唤醒的作用[13]。人类大脑的优势半球多为左半脑,所以在左半脑电刺激的效果更佳,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CT检查可知观察组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加。主要原因为采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脑血流关注,减少缺血区域,加快脑血流速度,同时促使轴突形成新侧肢,能够建立新的突触联系[14]。同时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能够对β-EP的释放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影响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含量,使患者的意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也提示右正中神经电刺激能够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症状,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并且观察组患者的清醒率及清醒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除此之外,在对患者行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前应对患者症状进行分析,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时机及操作位置,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进而有效防止电极下电解产物堆积对患者造成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行右正中神经电刺激可有效促醒,增加患者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效果确切,值得临床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