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和分级护理干预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04-09 04:15梁燕玲区二妹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血栓下肢静脉

孔 田 梁燕玲 区二妹

广东省罗定市红十字会医院注射室,广东罗定 527200

骨折是指患者因外伤造成骨结构联系被破坏,出现骨断裂、骨错位、骨畸形等情况,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进行骨折组织复位和固定,促进断端固定愈合,使患者肢体功能恢复[1]。但术后患者骨折处疼痛情况明显,早期需长时间卧床休息,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在围术期给予有效护理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2]。研究发现,骨折患者在治疗期间需给予适当的康复训练,可降低血栓形成率,改善患者预后[3]。本研究选取罗定市红十字会医院(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97例,分析了康复护理联合分级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97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其中2019年7—12月收治的49例为对照组;2020年1—6月收治的48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Autar)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骨科疾病诊断标准》[4]中关于骨折的相关标准;②无精神障碍,具有基本的沟通能力;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器官组织严重疾病者;②治疗期间退出本研究者;③合并有骨质疏松或其他骨科疾病者。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评估、健康告知、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观察组患者采用分级护理联合康复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3.1 分级护理 患者入院后需进行全身体检,评价患者Autar 评分[5],采用深静脉血栓Autar 量表评价,总分7~32 分,并由此作为护理分级依据,便于开展对应护理措施。①健康指导,护理人员需将手术治疗内容、术后恢复情况、注意事项等内容告知患者,提高患者术治疗的认识,提高治疗依从性。②饮食指导,患者围术期期间需多食用维生素、低脂、高蛋白食物,提高患者机体营养水平,促进骨折伤口愈合。根据患者Autar 评分情况将患者分组,分别给予护理措施。

1.3.1.1 低危护理 针对低危患者,术后可采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适当抬高患肢,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护理人员需定期询问患者临床症状,若患者患肢疼痛情况明显,可采用听音乐、聊天等方式缓解,必要时候给予镇痛剂缓解疼痛。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训练,并逐渐加大训练力度。

1.3.1.2 中危护理 针对中危患者,需在低危患者护理上采用下肢静脉血栓物理预防,护理人员需每日记录患者下膝周径变化情况和皮肤情况,若出现周径增大≥5 cm/d,皮肤红肿、潮红情况,需指导患者穿弹性静脉曲张袜,2 h/d,严重情况者采用充气加压措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1.3.1.3 高危护理 针对高危患者,需在中危患者基础上,给予用药指导,主要是采用抗血栓药物,如利伐沙班、低分子糖酐药物治疗,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1.3.2 康复护理

1.3.2.1 术前康复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危害和对应按摩护理措施,指导患者家属给予下肢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1.3.2.2 术后康复护理 ①体位护理,患者术后多取平卧位,护理人员需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定期指导患者进行翻身,能够避免压疮情况。②下肢功能训练,待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运动,包括主动、被动运动,指导患者尽早下床站立、走动,逐渐增加下肢运动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避免肌肉萎缩。③术后7 d 后,待患者机体稳定后,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在家属辅助下,多外出活动,锻炼力度以患者耐受为限,能够促进骨折愈合,提高肢体功能。两组患者均根据相应护理措施护理1 个月,评价其护理效果。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收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功能评分、疼痛评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1.4.1 功能评分 收集患者护理前、护理7 d 后、护理1 个月后的功能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数量表[5-6]评价,对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进行评价,总分0~100 分,总分越高说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越好。

1.4.2 疼痛评分 收集患者护理前、护理7 d 后、护理1 个月后的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7]评价,总分0~10 分,总分越高患者疼痛情况越明显。

1.4.3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收集患者护理1 个月期间,患者下肢静脉血液高凝,形成血栓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功能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7 d、1 个月后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 评分明显下降,且治疗7 d、1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

2.3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

观察组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6例,形成率为12.24%,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5,P<0.05)。

3 讨论

骨折是最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骨折后患者骨折区域疼痛情况明显,机体活动时疼痛感加重,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患者多采用内固定术治疗,能够早日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8]。但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液流速缓慢,造成下肢血液出现高凝、堵塞情况,引起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病情恢复[9]。因此,针对骨折手术治疗患者,需在围术期给予有效护理措施,改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分级护理是一种科学化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病情严重情况给予不同护理,能够满足临床护理需求,降低治疗并发症情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0]。对骨折患者来说,分级护理的主要标准为患者Autar评分,针对血栓形成风险情况给予对应护理措施,以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来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1-12]。而在骨折患者治疗给予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对康复训练的正确认识,提高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和积极性,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13-14]。分级护理联合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改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张艳等[15]研究显示,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相较于常规护理,临床护理效果更显著,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功能评分、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7 d、1 个月两组患者功能评分、VAS 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于骨折患者采用分级护理联合康复护理,能够根据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性,给予对应护理措施,有效降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局部疼痛情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6]。据钟月云等[17-18]研究显示,Autar 量表作为下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的主要量表,能够分析患者血栓并发症风险程度,给予不同程度的护理措施,能够降低临床护理压力,提高护理质量,以达到护理效果。但由于本研究护理时间较短,未进一步论证长期分级护理联合康复护理措施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康复和分级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远期护理效果,需行更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针对骨折患者采用分级护理联合康复护理,患者血栓形成率降低,疼痛症状明显改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血栓下肢静脉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DCA循环法的应用实践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