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段性皮肤僵硬综合征一例

2021-04-09 13:27张亚芹孟祥羽杨加琳蒋宏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多毛皮损色素

王 锋 张亚芹 孟祥羽 杨加琳 蒋宏博

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吉林长春,130000;2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陕西西安,710000;3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皮肤科,山东青岛,266000

皮肤僵硬综合征(stiff skin syndrome, SSS)是一种少见的结缔组织疾病,特征性表现为皮肤僵硬,可伴有关节活动受限、多毛和色素沉着。多在出生时或儿童期发病。我科门诊收治1例8岁皮肤僵硬综合征患儿,其皮损呈单侧分布,伴有色素沉着和多毛,但无关节活动受限,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男,8岁。患者右侧大腿、右臀部及右腰部皮肤触之僵硬,硬如木板,不能捏起,未触及结节,伴有轻度多毛和色素沉着(图1)。患儿2月龄时右侧大腿伸侧开始出现淡红色斑,表面毳毛增多、增粗,家长未予重视。1岁时,患者同一部位的皮肤触之僵硬,皮损逐渐发展至右臀部和右腰部,右小腿皮肤未变硬但出现色素沉着。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无发热,无吞咽困难,无雷诺现象,无关节肿痛和活动受限。其就诊前未接受任何治疗。

患者既往无外伤史,有手术史。患者出生后第6个月因肠套叠行外科手术。患者发育良好,智力正常。患者的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亲在怀孕期间无特殊药物服用史,足月行剖宫产且过程顺利。其家族无类似疾病史。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和尿常规正常,尿液中无黏多糖排泄物增加。自身抗体检查示ANA、抗Scl-70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着丝点抗体、Jo-1抗体阴性。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补体水平在正常范围内。肝功能、肾功能、肌酶、免疫球蛋白实验室检测均正常。

右侧腰部及腿部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皮下脂肪层增厚回声减低,较厚处31 mm,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因患者年纪尚小且肌电图检查疼痛感明显,患者未完成全套肌电图检查。现有结果显示右股神经波幅降低,考虑患者有局部肌肉硬化。

取右侧大腿皮损组织活检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中层胶原纤维增粗、致密,呈均质化,无炎细胞浸润,毛囊附属器未见异常(图2)。阿新蓝染色呈阳性(图3)。在征得患儿家长知情同意情况下,采集患儿及父母的外周血样本,对患者外显子组序列进行分析,但未发现突变基因。

图1 右大腿、臀部和腰部的皮肤触之僵硬,伴有轻度多毛和轻度色素沉着 图2 表皮过度角化,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中层胶原纤维增粗、致密,呈均质化,无炎症细胞浸润,毛囊附属器未见异常(HE,×40) 图3 在胶原纤维之间可见黏多糖沉积(阿新蓝,×100)

治疗:给予患者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外用(日2次)和香菇菌多糖(1片/次,日1次)口服治疗。观察治疗1个月,患者皮损无明显变化。现患者已放弃治疗,随访失联。

讨论1971年Esterly和McKusick首次定义皮肤僵硬综合征[1]。其临床特点为出生时或婴儿期出现局限性皮肤硬化,硬如木板或石头样硬化,可伴有关节活动受限、轻度色素沉着和多毛。它好发于臀部和大腿等筋膜丰富的部位[2]。2002年耿松梅报道了国内首例皮肤僵硬综合征患者[3]。2016年Myers等[4]提出皮肤僵硬综合征分为泛发性SSS和节段性SSS。节段性SSS呈节段性分布,以单侧性为主[4]。节段性SSS和广泛性SSS具有共同的病理诊断特征(真皮中胶原纤维增粗、致密,无炎细胞浸润,无附属器萎缩,筋膜增厚),但相对于广泛性SSS具有发病年龄较晚,功能受限较轻,且未发展成广泛性皮肤病等特点[4]。

患者右侧大腿及腰臀部皮肤肿胀僵硬,皮损跨过髋关节,但无关节活动受限。皮损处伴有色素沉着和多毛,但无萎缩。患者一般状态良好,自身免疫抗体检查均为阴性,血常规正常,无雷诺现象。肌电图检查结果示可能有肌肉受累。病理结果显示附属器未见缺如,无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多呈均质化。因为SSS少见,所以初诊时极易漏诊,从而导致标本未见筋膜。SSS患者病理可见筋膜增厚[2,4]。Jablonska等[5]认为 SSS 包括两种变型: 一种是由黏多糖代谢异常引起的局限性皮肤黏多糖沉积; 另一种是胶原代谢异常引起的先天性筋膜营养不良。Esterly等[1]认为SSS是一种局限性黏多糖病,pH值为2.5的阿新蓝染色显示胶原纤维间存在酸性黏多糖沉积。这与本病例相符。皮肤血管增生和真皮下回声增强是硬斑病进展最敏感的超声信号[6]。而患者超声结果与硬斑病表现不符。综上所述,患者确诊为节段性SSS。

节段性SSS需要与线状硬皮病相鉴别。线状硬皮病的皮损常沿Blaschko线呈线状或带状分布。早期以皮肤肿胀、硬化为特征,后期以萎缩为特点。典型临床表现为单侧线状或带状分布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萎缩硬化。皮损下方的肌肉和骨骼亦可受累,皮肤萎缩硬化影响关节活动功能。在萎缩处皮肤常出现明显的色素沉着,与萎缩斑一致呈线状分布。组织病理学特点早期常见淋巴细胞浸润在血管周围,非炎症晚期以胶原纤维化为主,真皮中胶原纤维增多,附属器减少甚至是消失,无黏多糖沉积。除此之外,SSS还应与Becker痣、嗜酸性筋膜炎、结缔组织痣等相鉴别。

典型SSS临床表现无内脏、肌肉、免疫或者血管受累。通过复习文献,我们知道SSS除了典型临床表现外,还可能伴有胃食管反流、幽门狭窄、腹股沟疝、骨质疏松、锁骨发育不良、特应性皮炎等特殊临床表现[7,8]。针对上述临床现象,Jablonska等[5]提出了皮肤僵硬综合征具有高度异质性这一观点。此后食管功能障碍、肠梗阻、疝囊样改变、伴发带状疱疹和低免疫球蛋白水平等不寻常的临床表现相继被报道[9-11]。本例患儿在6个月时发生肠套叠,这可能也是SSS的一种特殊临床表现。这可能和肌肉受累有关,永久性的肌肉收缩和进行性的肌肉僵硬,致使肠蠕动失去正常的节律性或形成痉挛[2]。

广泛性SSS已有家族病例和血缘关系的相关报道[1,2,7,12,13]。Loeys等[13]研究指出,存在于 15q21.1的纤维蛋白-1(FBN-1)基因突变与SSS有关。Fibrillin-1参与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的合成,TGF-β2异常引起微纤维糖蛋白过度生产和沉积,可能参与SSS的发病过程[13]。节段性SSS发病是否与基因有关尚不明确。所以我们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但未发现突变基因。Maillet-lebel等[14]对其节段性SSS患者行基因检测,也未发现FBN-1突变。对此,作者提出镶嵌突变是一种可能性。2020年,陈敏等[15]收治一节段性SSS患儿,对患儿进行家系调查,发现该家系4代27人中有3人患病(2男1女),采集所有患者及其母亲的外周血进行基因检测,但未发现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基因检测亦为阴性,作者推测泛发型 SSS 与节段型 SSS 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机制。节段性SSS的遗传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节段性SS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发病机制是否与基因有关需要更多的临床案例支持。目前临床上出现应用氯沙坦或麦考酚酸酯治疗SSS的案例,但并未得到诊疗指南推荐。所以,对SSS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疾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可以有效防止关节挛缩所导致的活动受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多毛皮损色素
30%浓过氧化氢溶液外涂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半边皮损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和机制研究
色素热舞
清痘颗粒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129例湿疹患者皮损部位细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听话”的色素
从五种天然色素提取废渣中分离果胶的初步研究
赫姆斯利猪笼草和哈氏多毛蝙蝠
银屑病的冬季护理
少女多毛有因寻慎重对待别过忧
女性多毛症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