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清,翟卫东
(山西大学 商务学院,太原 030031)
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和2020年两次考察山西时,都强调山西的绿色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因此,利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是保障山西粮食安全底线、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山西转型发展和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和可持续的必然选择。在山西发展现代农业首要问题就是“小农业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本依托家庭农场和土地托管的形式,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这种模式值得借鉴。因此建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提升,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2]。
对于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耦合问题,潘锦云和李晏墅[3]认为,农业现代服务业是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耦合的产物,要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不仅仅是需要从产业和谐角度去进行产业理论创新,还需要积极地去鼓励现代服务业实现战略性“下乡”。潘锦云等[4]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农业现代服务业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该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现代科技以及信息技术来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胡亦琴和王洪远[5]通过研究认为,在浙江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耦合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服务业与农业耦合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
从山西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出发,以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可行性等作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出农业-现代服务业两个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包含3个准则层,共21个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农业-现代服务业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2.1 数据归一化处理
由于各指标间原始数据的量级和量纲不同,为了方便比较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协调程度,需要使用归一化的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以解决由于量级量纲的不同带来的影响。
正向指标:
[max(X1j,X2j,…,Xnj)-min(X1j,X2j,…,Xnj)]+0.01,i=1,2,…,n;j=1,2,…,m
(1)
逆向指标:
(2)
式中:Xij为第i个方案第j个指标的数值;maxXij、minXij分别为第i个方案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2.2 权重的确定
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采用主观的层次分析法(AHP)和客观的熵权法综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其中熵权法确定权重方法如下:
计算第i年第j项指标下占该指标的比重
(3)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4)
式中:k>0,0≤ej<1;常数k与样本数m有关,一般令k=1/lnm。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gj=1-ej
(5)
计算权数
(6)
1.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实现协调发展的动态关联关系,可以反映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程度。协调度指耦合相互作用关系中良性耦合程度的大小,它可体现出协调状况的好坏。具体计算公式为
(7)
T=αU1+βU2
(8)
(9)
式中: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T为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指数;U1、U2分别代表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α和β为待定系数,认为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等重要,令α=β=0.5。当C的值越接近 1,表示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系统耦合度越好。D的取值为[0,1],当D的值越接近 1,表示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协调性越好,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如表2所示。若U1
表2 山西农业-现代服务业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
山西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的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2015—2019年的《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山西省统计年鉴》和《山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于个别年份缺失的个别数据通过取平均值和预测的方进行补全。
在对山西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系统指标进行评价时,根据20位专家打分进行评价的主观的层次分析法(AHP)和客观的熵权法综合确定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根据权重系数可以得到农业和服务业系统的贡献度,再由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山西农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2014—2018年,山西现代服务业对于山西经济增长的贡献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山西农业对于山西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波动中下降,除2014年U1>U2外,其他年份U1 山西农业发展基础差,“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少,普遍存在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生产中存在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畜禽养殖中存在疫病防控用药、饲料添加剂多等现象。这些客观现实造成了山西农产品市场转换率低、交易成本高、交易风险大、出口创汇低的现状。通过标准化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实施,从而保证最终产品的规格和品质的一致性,同时有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降低的农产品交易成本、监督成本和潜在风险。因此,山西需要在政府的倡导和推动作用下,通过农业标准化服务的实施,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最终实现山西现代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粗放式发展方式成为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将成为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山西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在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产出效率低、科技转化推广机制不健全、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要实现科技服务对农业的支撑作用就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有效解决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以及新品种开发和推广经费不足的情况,对于关键技术以及重大技术的研究以及开发必须要重点扶持。要建立起产学研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创新科技服务机制,探索定额取酬、增值提成、增量分成3种取酬模式,形成农技人员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经营性融合发展新机制,提升农技人员下乡的积极性。 “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说明没有信息的生产是盲目的生产,缺乏科学信息的指引,“谷贱伤农”的悲剧依然会不断上演。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等“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给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引领农业向精准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赐予了现代农业生产一双“慧眼”,可以实现对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从而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有效性,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的目的。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给农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农业的“触电”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危机。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不但可以实现农业物流的信息化,进行农超对接,而且还可以消除农产品产销的时空距离,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进行全产业链的食品质量信息追溯。 山西是农业小省,却是小杂粮大省。小杂粮共有七大类120多种,种植面积约1 500万亩,约占全国的1/10,占全省粮食作物面积的 15%~20%。然而山西“小杂粮”却大而不强,究其原因是品牌对山西农业的带动和辐射较弱。因此山西需要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充分挖掘山西特、优农产品潜力,创新杂粮营销方式,塑造山西“杂粮王国”新形象。逐步形成了以“三品一标”为基础,以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为引领,以功能农产品品牌为突破,以企业产品品牌为支撑,以驰名商标、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为辅的品牌建设新格局。大力宣传山西小米、山西陈醋、吕梁红枣、晋南苹果、山西药茶等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山西形象、扩大山西知名度,引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如杂粮、畜牧、果业、蔬菜、中药材、休闲农业等具有浓郁山西风味的“优”“特”产品,加快“山西产品”向“山西品牌”的转变[6]。同时提高品牌的产权保护意识,为农产品品牌文化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自身的发展意识和职业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质量的提升、标准的实施、技术的掌握、信息的利用和品牌的维护最终落实到农民素质的提高上。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农村的智力投资,将农民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提升农民的质量意识和发展意识。通过机制创新鼓励涉农科技人员下乡进行宣传和培训,逐渐形成农民职业教育和终生教育考核和评价制度。对考核合格者颁发“山西省职业农民技能证”。并将培训和持证与政府的农业补贴、金融支持和优惠政策进行有机结合,提升现代农民的农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山西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推手。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面临的自然和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农业生产资金紧张成为常态。同时由于财政给予农业的资金有限,山西资本市场建设相对滞后,融资难和融资贵成为农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创新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稳步发展小额涉农贷款业务,扩大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覆盖率,加快小微企业、农户信用档案建设,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农业保险作为转移、分担经济损失、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为防范农业生产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山西农业发展而言,加强农业保险的宣传,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增加险种,扩大保障范围成了提升农业保险服务的重要途径。3 路径选择
3.1 深化标准化服务体系夯实山西现代农业的基石
3.2 创新科技服务体系支撑山西现代农业的发展
3.3 开发信息服务优化山西现代农业的发展
3.4 推进品牌服务拓宽山西现代农业的发展
3.5 强化职业教育服务稳定山西现代农业的发展
3.6 创新金融服务保障山西现代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