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丰鸣 李宏涛 李 婧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暨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郑州451464)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具有持续且剧烈的胸痛、胸闷及心律失常、急性循环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1]。该病主要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行PCI 时机也与患者存亡关系密切,缩短患者发病至行PCI 内的时间是抢救的关键[2]。而团队工作模式指成员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一种高效模式,可有效缩短工作时间[3]。本研究观察团队工作模式应用于AMI 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急诊科2015 年6月至2018 年6 月接诊的134 例AMI 患者。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2010 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AMI 诊断标准,经冠脉造影确诊;于我院行急诊PCI;抢救期间经床旁心电图、床旁快速检测与实验室检查;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发病时间>1h;心源性休克;合并高血压;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合并出血性疾病;合并系统性血液疾病。选择回顾性分析法研究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急诊入院后采用的抢救模式分为常规组与团队组各67 例,其对应性别(男/女)为[(42/25)和(38/29),χ2=0.50,P>0.05],年龄为[40~76(60.17±8.95)岁和43~74(61.24±9.53)岁,t=0.67,P>0.05],发病至抢救时间为[8~37(25.04±9.68)min 和7~40(23.29±8.76)min,t=1.10,P>0.05],合并高血压病(是/否)为[(44/23)例和(41/26)例,χ2=0.29,P>0.05],合并糖尿病(是/否)为[(15/52)例和(19/48)例,χ2=0.63,P>0.05],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
1.2 方法:常规组患者接入急诊后为传统急诊AMI 流程。团队组患者接入急诊后为团队工作模式流程,团队成员每班次包括1 名科内专业主治医生、2 急诊专科护士、1 名心电图室医生,各团队成员明确分工,共同协助以高效完成急诊抢救,具体内容为:①医生:负责预检分诊、询问病史,指挥抢救,决定是否给药治疗,观察心电图报告,决定是否进行心内科会诊,对AMI 指征明显患者无需验血直接开具证明行DSA 造影,心电图报告无显著特征者则等待血液标本检测结果决定治疗方式;②护士:由1 名护士在医生指挥下完成对患者的心电监护、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应用相关抢救药物、将床边心电图传送至心电图室并电话询问结果、开放静脉通路、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床旁快速检测与术前生化检验、护送患者至DAS 室等操作;另一护士则负责接收填写跟踪表各项内容及时间、记录患者胸痛登记本、填写护理记录单、填写转运本、办理患者相关入院手续、配合医生组织心内科会诊、通知DAS室准备手术等内容;③心电图室医生:关注电脑心电图接收情况,接收到心电图后立即查看并主动及时向主治医生反馈,打印正式报告送至主治医生手中。
1.3 观察指标:①抢救情况:记录两组抢救成功率、冠脉再通率、抢救结束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时间;②急诊处置效能:以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血液标本事件、抢救室滞留时间评估急诊处置效能;③不良事件与预后:记录两组院内不良事件情况及预后效果。
1.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21.0 软件,住院时间、急诊处置效能指标以(±s)形式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n%]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抢救情况比较:抢救后,团队组抢救成功率、LVEF 水平、患者冠脉再通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情况比较 [n(%)]
2.2 两组急诊处置效能比较:团队组心电图报告时间、血液标本检测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分诊评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急诊处置效能比较 (±s)
表2 两组急诊处置效能比较 (±s)
抢救室滞留时间常规组 67 2.12±0.74 9.78±3.42 43.16±11.27 68.73±24.69团队组 67 1.93±0.71 4.86±1.79 19.74±2.18 39.15±13.42 t 值 1.52 10.43 16.70 9.20 P 值 >0.05 <0.05 <0.05 <0.05组别 n 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报告时间血液标本检测时间
2.3 两组不良事件情况比较:抢救后,团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事件情况比较 [n(%)]
AMI 患者因心脏冠状动脉闭塞,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性梗死,其治疗关键在于疏通闭塞的梗死血管,恢复心肌灌注,改善心肌供血[5]。经PCI 开通患者罪犯血管是该病救治关键,而常规抢救流程虽能初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阻止病情恶化,为行PCI 做好准备,但往往因抢救时间过长而抢救成功率不高,效果较差[6]。因此,在临床中有必要寻求更快速、有效的抢救模式,使患者尽早行PCI,保障生命安全。团队工作模式将医院中医、护、技等医疗资源进行科学管理,明确团队内多科室成员职责的同时又将其联合起来,进行预见性抢救准备,使各相关科室高效配合抢救工作,可为患者救治争取有效时间[7]。本研究将团队工作模式应用于AMI 患者抢救后发现,该模式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与急诊处置效能,降低不良事件风险。
本研究中,团队工作组明确组织医、护、技成为一个工作团队,对成员进行职责划分,主治医生在抢救过程进行指挥,把控整个抢救过程;护士中一人遵医嘱执行各种抢救措施,一人负责文书与联络工作,协调科室与各成员,将血液标本高效送检;心电图室医生则主动参与抢救,及时向医生反馈心电图报告;各成员在团队工作模式中有效运转,达到了高效展开抢救患者的目的。因此,本研究中团队组患者抢救后,抢救成功率更高、救治效果更好,急诊处置效能更高,而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说明团队工作模式应用于AMI 患者抢救可保障治疗时效性,为进一步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团队工作模式是能够通过提高急诊处置效能进而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的AMI 患者有效抢救流程模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