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估实证研究

2021-04-08 02:26范智勇
职教通讯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区域经济

范智勇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遵循“非协调—协调—非协调”的矛盾运动规律。通过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在三个产业上的布局关系,可以评估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性。基于结构距离数学工具的使用,系统性地考察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之间的协调性特点,得出如下结论:北京应该适度发展偏向于第三产业的高等职业院校,以满足其经济发展的未来需求;上海应该重点发展偏向于第二产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扩大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天津应该进一步整合高等职业院校资源,改变粗放型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模式。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估;结构距离

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为实体经济提供技能型人力资本,从而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1],如在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相关研究中,杭永宝(2007)测算了1993—2004年间我国的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高职、本科以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155%、0.643%、0.453%、1.859%、4.038%、1.922%,可见高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高于其他类别的教育[2]。同时,区域经济对职业院校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区域经济为职业院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为职业院校办学提供了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技能人才岗位,为职业院校扩大办学规模提供了可能。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论述,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遵循着“非协调—协调—非协调”的矛盾运动规律。在这个矛盾运动规律的作用下,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从两者的正交分析来看(见图1),两者在水平相适应的情况下,会表现出积极的协同作用(正向作用),相反则会表现出彼此的阻碍作用(负向作用)。

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是其社会功能的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所提供的技能人才和技术服务是否满足亦或是远超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这需要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性进行评估来作出判断。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性分为“形式上的协调”和“实质性的协调”。“形式上的协调”主要表现在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数量、专业设置的数量等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实质性的协调”主要表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人才培养的层次、专业的内涵发展等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综合分析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协调性,能够更加全面反映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产业结构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广义的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构成以及比例关系[3]。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按照大类来分,主要有: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水利、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与粮食、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公安与司法、公共管理与服务等19个大类。每个专业大类都可以划分到所对应的产业结构,具体来说,农林牧渔专业大类划入第一产业类别;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水利、装备制造、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与粮食专业大类划入第二产业类别;资源环境与安全、生物与化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公安与司法、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划入第三产业类别。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都可以从三个产业上进行划分。由此来看,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可以通过分析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在三个产业上的布局关系来进行评估。

当前,对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讨论多集中于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与区域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亦或是适当超前于区域经济发展。单纯考虑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可以简单地用地区三个产业上的经济发展比例来调整高等职业院校在相应产业结构上的专业设置、招生人数等,但这种过于强调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决定性作用,却忽视了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摒弃了高等职业院校应适当超前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观点已经不被研究者所采用。因此,本研究认为,为避免孤立地研究某个地区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性,可以选取多个地区进行综合比较的方式,通过结构距离数学工具的使用,研究每个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自身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性特点,进而为调整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方向提供对策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指標选取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作为考察对象,综合比较三个直辖市的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性。

(二)评价指标

本研究选取三个直辖市2019年高等职业院校在三个产业上的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作为其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规模指标;根据《武书连2019中国高职高专排行榜》,选取三个直辖市2019年排名前5位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三个产业上的专业数(简称“前5高职院校专业数”)作为其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质量指标,综合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规模指标和发展质量指标,可以得出其高等职业院校在三个产业上的发展水平。由于考察指标数量较少,因此不再用AHP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赋权,每个指标的权重系数指定为1。此外,本研究选取三个直辖市2019年三个产业上的GDP数据作为其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二、评估方法和数据处理

(一)评估方法

结构距离方法的使用最早见于朱东华等对各国基础学科布局的研究[4]。本研究三个直辖市的高等职业院校水平在产业结构上的布局为例,对该方法的应用进行具体说明。

记为市的第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水平相对该市其他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水平的权重,即产业的高等职业院校水平所占的百分比。因本研究对象为三个直辖市,故,当时,表示三个直辖市总体高等职业院校水平结构。

定义1:为市的第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水平相对结构权重表示为:

若以三个直辖市总的高等职业院校水平权重定为1,则表示市的第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水平相对三个直辖市总体高等职业院校水平的权重。,则说明市的第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水平部署力量强于三个直辖市平均部署力量,小于1则说明弱于三个直辖市平均部署力量。

定义2:为市的高等职业院校水平相对于三个直辖市总体水平的结构距离表示为:

结构距离越小,表明该市的高等职业院校水平结构与三个直辖市总体结构越相似,反之则说明结构差距越大。

(二)数据处理

采用Matlab 7.5软件对四个直辖市在各指标上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所有的指标数据标准化后限制在[0,1]之间。具体计算公式为:

三个直辖市2019年三个产业上的经济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结果见表1。

三个直辖市在三个产业上的“前5高职院校专业数”、2019年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2019年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数分别进行标准化,并按照权重系数1进行加权求和,得出三个直辖市在三个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水平,具体见表2。

三、结果讨论

根据定义1,计算出三个直辖市三个产业上的经济水平相对于三个直辖市总体经济水平权重,以及高等职业院校水平相对于三个直辖市总体高等职业院校水平权重,具体见表3和表4;根据定义2,计算出三个直辖市的经济、高等职业院校相对总体水平的结构距离,具体见表5;用SPSS 17.0对三个直辖市三个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水平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的相关系数,具体见表6。

(一)关于北京市的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协调性评估

北京市的经济结构布局偏向于第三产业,而北京市的高等职业院校布局偏向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第一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相对结构权重为2.05;相对于三个直辖市的总体结构布局,基于经济水平的结构距离与基于高等职业院校水平的结构距离均较大,结合经济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1,相比上海市和天津市而言,其相关系数最大,显示两者发展的协调性较好。

北京市在第一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布局明显强于上海市和天津市,显示了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中心,重视发展第一产业高等职业院校,这有助于给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示范效应。农林牧渔专业虽然为相对冷门的专业,但在第一产业上高级技术人才的缺失同样会制约我国第一产业的现代化升级。北京市应发挥自身的导向性作用,引领农林牧渔产业大省提升第一产业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

综合北京市的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发展实际,北京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根据其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水平情况,北京市应该适度超前发展第三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以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未来需求。

(二)关于上海市的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协调性评估

上海市的经济结构布局稍偏向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的经济结构布局差距并不大,而上海市的高等职业院校布局偏向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于三个直辖市的总体结构布局,基于经济水平的结构距离稍大,基于高等职业院校水平的结构距离最小,两者结构距离总和为1.443 3,在三个直辖市中总体偏离性最小,但上海市基于经济水平的结构距离为1.001 4,基于高等职业院校水平的结构距离为0.441 9,两者结构距离之间的差距最大,结合经济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0.987,相比北京市和天津市而言,其相关系数处于中间值,综合来看两者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并不突出,但显示出其高等职业院校对其经济的影响性不强,对经济的贡献性不足。上海市在第二产业上的经济水平为0.39,稍高于天津市的0.31,但是在在第二产业上高等职业院校水平为0.72,远低于天津市的1.21。与天津市相比,上海市在第二产业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低,不利于根据地区实际培养高级技能人才。

综合上海市的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发展实际,上海市应该重点发展在第二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扩大在第二产业上的人才培养规模,为上海市第二产业上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级技能人才支撑。同时,我们还应考虑到上海市高等职业院校对其经济的影响性不强,应该分析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从上海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度放开新专业的设置,使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市场化的需求。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看,随着应用技术本科转型本科职业教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5],上海市应该提高本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或者鼓励符合办学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关于天津市的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协调性评估

天津市的经济结构布局偏向于第二产业,高等职业院校布局也偏向于第二产业,相对三个直辖市的总体结构布局,基于经济水平的结构距离与基于高等职业院校水平的结构距离均较大,综合经济与高等职业院校两个因素,两者结构距离总和为2.126 3,在三个直辖市中总体偏离性最大,结合经济与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0.947,相比北京市和上海市而言,其相关系数最低,显示两者发展的协调性问题较大。

天津市在第三产业上的经济水平为0.45,与北京市的经济水平1和上海市的经济水平0.93相比相差很大,但是天津市在第三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水平为3,远大于北京市的2.04和上海市的2.48,显示天津市在第三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超出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需求;天津市在第二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水平为1.21,也高于北京市的0.55和上海市的0.72,显示在第二产业上天津市的高等职业院校水平明显优于北京市和上海市。

综合天津市的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发展实际,天津市应该改变粗放型的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模式,进一步整合高等职业院校资源,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规模超前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会浪费职业教育资源,不利于职业院校的精细化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毕业生规模超过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利于毕业生在当地的就业,长期来看也会影响职业院校的未来招生和专业建设。在现阶段,天津市更应该整合在第三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资源,适度控制在第三产业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同时,为服务于第二产业经济发展升级,天津市应进一步整合在第二产业上的高等职业院校资源,为第二产业经济发展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结论及建议

基于系统性考察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之间的协调性特点,可以从微观上看出不同地区的职业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中呈现出的状态各有所异,由此得出以下三点结论建议。

一是坚持评估方法的多样性,全面考察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用相关性统计检验方法只能从宏观上得出两者的协调性程度,发现不了微观层面的协调性特点,反映不出两者之间协调发展上的诸多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该探讨其他的评估方法,客观准确地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是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协调性发展的关键在职业院校。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是职业院校办学的重要任务,这是由其社会性办学性质所决定的,为了更好服务区域经济增长,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协调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同时职业院校应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出发,舍弃自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主动对接政府的职业教育发展调整任务,主动肩负起区域经济增长的重任。

三是各地区职业院校粗放型发展问题比较突出。正确处理职业院校发展“质”和“量”的关系,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统筹和政策引导。处理好这一问题,从长远来看,会极大地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重庆市由于缺乏部分指标上的统计数据而未做统计。

参考文献:

[1]蔡勤.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突破路径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23):22-24.

[2]杭永宝.中国教育對经济增长贡献率分类测算及其相关分析[J].教育研究,2007(2):38-47.

[3]张慧青.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42.

[4]朱东华,吴旺顺.政策分析与基础学科布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124-218.

[5]温伯颖.新时期应用技术本科与中高职发展关系的再思考[J].职教论坛,2020(8):137-141.

[责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院校区域经济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高等职业院校全媒体综合实训建设探究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