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使得教育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多重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思维导图是当前数学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也已经得到了应用。本文对当前思维导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旨在为同行提供一些教学经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教育改革注入新的动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高段教学;教学策略
学生成长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他们成长路上最为重要的引路人。在这条路上,教师一直在不断探索能够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的教学方法,思维导图辅助教学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而且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并掌握教学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思维导图在课堂上应用并不理想,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导致教学效率比较低。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情况做出分析并且提出解决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思维导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情况
(一)教师运用思维导图能力薄弱
在教育领域,思维导图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将目标对象所需要的重点内容通过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小学阶段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师需要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地了解学习内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的思维导图绘制能力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思维导图绘制不规整、运用不恰当等问题,导致学生不能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二)思维导图类型与功能匹配度不理想
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包括圆圈式、气泡式、双重气泡式、树状式、流程式、多重流程式、括号式、桥状式八种。不同思维导图表现形式具备不同的教学功效,不同教学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思维导图。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思维导图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表现形式与功能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匹配度受损,从而降低教学质量。比如,圆圈式的思维导图适用某一件事情进行相关联想的教学,教师常常不顾教学实际情况,在课堂上习惯性地采用此类型的思维导图。再比如,气泡图常常用来讲述概念的特征,教师对于在数学课上的概念的讲解常常忽略对此类型的运用,经常阐述的方法就是用语言描述。
(三)教师的思维导图运用范围难以把握
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对世界认识有限,其认知水平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数学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采用思维导图的模式開展教学,但是由于认知错误,有一些本不必要使用思维导图的数学知识却用思维导图解决,这样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导致学生走了弯路。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长方体(一)”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长方体的特征。对于长方体的特征,教师通过表格就可以充分地展示出来,但是却运用了树状图的形式进行展示,导致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过程过于复杂,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四)教师自身素质欠缺,思维导图应用流于形式
教师是学生重要的引导者,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学生的成长紧密联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应付差事,在课堂上使用思维导图也只是草草了事,对于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知识点也漠不关心,最终使其应用流于形式。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课本“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方程到底是怎么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只是在课堂结束的时候用自己已经提前制作好的思维导图给学生观看,然后自己完成教学的归纳总结,而忽略了“导”的重要性[1]。
二、思维导图应用不理想的原因
(一)教师缺乏对思维导图的专业认识
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是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产生的,其表现形式与教学内容不匹配、应用范围难以把握、运用流于形式等都是源于对思维导图缺乏专业认识。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对思维导图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这是教学方式进步的典型表现。然而,教师对思维导图方面书籍阅读了解较少,并不具备专业的思维导图知识库。虽然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是理解不深,最终导致在课堂上应用出现内容与类型匹配度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传统教育模式残存的影响
传统的课堂教育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模式进行,在数学课堂上也是如此。很多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教育过程中仍旧会无形释放传统教育模式的信号,比如当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时,学生会呈现出不知所措的情况,教师担心学生的同时害怕完不成指标,之后教师就又把课堂主动权拿回到自己手里,继续以往的教育方式,忽略了思维导图在课堂上的应用价值[2]。
三、解决当前存在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增强教师对思维导图的专业认识
1.举办交流会、培训会增强教师对此理论的学习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为实践提供知识支撑。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不具备理论基础,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基于此,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思维导图运用交流会,邀请一些在这个领域的专家分享关于此的经验,通过培训增强教师对于此的理解,从而增强理论素养,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保障。
2.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增强对此方面书籍的阅读
阅读作为增长见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十分重大的引导作用。思维导图在国内课堂使用时间并不悠久,这也导致教师对理论认知处于比较浅的层面。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从图书馆或者网上借阅相关书籍,也可以通过网络阅读一些教师如何运用此进行教学的方法,从而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
(二)注意教师对思维导图的实践训练
1.以己为鉴,刻意训练
思维导图在国内的实践时间有限,且可借阅到的资源十分有限,同时教学思维导图时间过程中遇见的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自己阅读了相关理论书籍后,在自己身上进行实践,并在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助的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可以组织思维导图技能训练比赛,提升教师认知深度。教师通过了个人的学习之后,必须在实践过程中验证自己的认知是否正确。基于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之间的思维导图认知的知识类竞赛,在教师之间的竞赛中了解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此外,学校还可以举行让教师根据同一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在增强教师自身的思维导图绘制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和别人进行比较,从而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3]。
2.教师之间进行训练,相互监督找出不足
教师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录制视频,然后自己进行观看,找出不足,也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演习,一位教师扮演學生的身份,一位充当教师的身份,通过讲述,让充当学生身份的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尽可能站在学生角度去讲述自己的感受,彼此指出演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分析其解决办法,从而促进发展。
3.让学生成为主人,从个性化的思维导图中得到启示
学生是发展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经过了一定的思维导图训练之后,除了学校课题提供思维导图训练和教师自己进行思维导图的训练之外,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思维导图中获得灵感和启发。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在小组合作开始之前绘制思维导图在黑板上,之后让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自己进行讨论和预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思维导图形式,按照自己理解的重点和所应该掌握的点,绘制出个性化的思维导图。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得出新的启示,从而使其思维导图能力得以锻炼。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长方体”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以长方形为中心的概念引出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有哪些,用气泡式的树状图展示出来。之后,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可以模仿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并且进行展示,以此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科学技术辅助法,增强自我训练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科技的世界,如果教师能够掌握一些科学技术的操作方法,就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经过了一定的学习之后,如果仍旧觉得自己所绘制的思维导图不好看或者是想要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便可以借助现在已有的相关科技软件,在软件上用相关的模板进行套用,在保证画面美观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录制视频的方式通过画面回放,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最终得以进步[4]。例如,在学生学习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科技软件提前制作树状图,之后可以按照树状图进行试讲,在试讲开始前要按下录制按钮,在讲解过程中按照树状图思路一边讲解,一边按鼠标列出来,结束之后互看录制,找出不足,最终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理解并加深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时间段里,很多人都为之做出努力,思维导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利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吾日三省吾身的反思法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过程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推动实践朝着另一个阶段发展。
[1]杨英.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8(6):23.
[2]孟婷婷.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段教学中的应用[J].赢未来,2018(15):205.
[3]赵丽华.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字化用户,2017(42):182.
[4]陈瑞香.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综合),2016(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