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兴超 酒泉市消防救援支队鼓楼消防站
《体育大词典》中将体能解释为: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身体素质,以及人体的基本活动和运动能力[1]。
在消防员职业体能训练中,不同于竞技和大众体能概念,也不是狭义的体力问题,是指在各种特殊环境条件下,为完成各类长时间、大强度、高标准的应急救援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包括身体形态结构,良好的身体机能储备,优化的身体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超强的适应能力[2]。
我们的体能训练是要以实战需要为根本目标,“以练为战”作为其根本宗旨,要求在实际救援现场上要具备三种适应能力,分别为身体素质能力、技战术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力。现阶段,我们需要注重培养消防员的实战能力,即力量、耐力、协调及灵敏能力,以及在实际救援现场的综合运用能力。
消防救援队伍是一支“练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队伍,很多单位点多线长、人员不易集中、实际训练时间零散。参加灭火救援、抢险救援及社会救援任务繁杂,技战术要求多变。
首先,需要强劲的力量,这有助于消防员在实际救援现场能更加轻松自如地操作救援装备,在复杂多变的救援现场快速开辟救生通道,为救援争取宝贵的时间。其次,需要肌肉耐力。在石油化工、洪涝、隧道等救援中,灾害事故较为严重时作战行动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甚至更长。一旦持续救援时,需要消防员具有持久的救援能力,才能保证在救援中完成难度大、处置时间长的任务中拥有充沛的体能和打赢持久战的能力。再次,需要出色的速度和灵敏。这有助于消防员在救援现场能快速做出反应,更快地抢救人民群众生命和减少财产损失,同时也是关键时刻突发险情,保护自身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因而需要提升消防员紧急避险的自我应急保护能力。最后,需要优秀的柔韧性和协调性,使消防员在各种复杂环境和狭小的空间救援时,能更加熟练、从容地运用救援技能,提高救援效能。
体能是消防员的第一生物素质,是智能和技能的载体,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根基。作为24小时驻勤备战的部门,在现代应急救援和灭火任务中,无论是高精尖的装备,还是完备的技战术,最终都要依靠消防员去操纵、实施,如果救援现场消防员的体能跟不上,所拥有的先进装备和救援战术的运用也都只能是纸上谈兵。人永远是战斗的主体,消防救援也不例外。没有体能,技战术训练必将流于形式;没有体能,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将无从依附;没有高效的体能训练,实战能力的提高就难以保证;没有科学的体能训练,消防员职业健康就得不到有效保障。
一是组训专业人才不足,科学性、系统性研究缺乏。基层现有组训人员大多为生长干部和大学生入职干部,具有运动训练专业学历的人数较少。组训模式、训练方法,主要依靠“以老带新”的传统经验,缺乏专业科学的指导,基层消防员的训练不科学、不系统、不专业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专业运动知识薄弱,导致基础动作模式不正确、不规范。各种训练习惯性“一锅煮”,未能在力量训练中充分考虑肌群的平衡性、耐力训练的针对性和综合训练的协调性。消防员因训练不专业导致的训练损伤和非战斗性减员的比例较高,缩短了消防员的职业寿命,影响了队伍整体战斗力的提升。
一是基础体能是技能训练的基础,现阶段基层队站普遍存在“以考带训”“以比带训”和“唯成绩论”的观点。重视训练量而不重视训练的实际质量,平时不从消防员的个体实际出发,不重视基础训练,一味图快速出成绩,急于求成,甚至直接越过基础适应性训练跃升到高阶高强度训练,一旦身体的各类肌肉组织达不到训练的要求就极易出现拉伤、扭伤等伤病情况。二是未能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特别是新消防员的训练,随着生活环境和物质水平的提高,新消防员在入职之前,普遍锻炼较少,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各类肌肉组织因缺乏强度训练,不足以支撑强大的负重练习,一旦身体的肌肉组织超出了训练的负荷,就极易诱发各类伤病。三是训练统一性不强。集中体现在力量训练方面,往往容易忽视肌肉力量平衡的重要性,只练大肌肉群的力量,却忽视了拮抗肌、协同肌的训练,以及身体中稳定肌群、小肌肉群训练的极端重要性,肌肉因为失去前后平衡而导致某些薄弱部位受伤,此类受伤在老消防员中体现较为明显。
一是对大纲要求的基础体能、应用体能训练所需的要素不清,造成盲目训练。部分指战员对九大科目训练侧重点掌握不清,导致训练没有侧重点,对训练所需要练的核心点把握不准,没有训练到位,导致训练效果不明显。二是重复练习,没有动作拆解和专项练习。以负重登楼为例,这个科目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是一项混氧科目,我们往往忽略了混氧耐力跑、上肢的抓握力、下肢的蹬伸、髋关节的活动度、核心的稳定以及抗旋能力,导致对侧肌肉链力量不平衡,发生各类软组织伤病。三是着作训服训练多,实装训练少,没有做到人装合一、贴近实战。我们的职业体能训练目的是为了贴近实战,但是在实际训练中除了比武训练,更多的是着作训服开展,在日常训练中没有真正贴近实战。
现阶段,我们的训练对成绩要求高,大多关注成绩而忽视基础建设。例如当前基层的健身房器材配备参差不齐,未能系统化、科学化地配备各类训练器械,主要体现在场地不足、设施不全、传统器械多却缺乏功能性训练器材。在与其他总队的交流中,场地、设施的不足都普遍存在,健身房里的器材还是传统器械多。人体的肌群不仅多而且复杂,健身房中的常规器械不能满足训练,只能开展针对性训练。训练结束拉伸松解肌肉时,泡沫轴对筋膜的松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然而泡沫轴在100年前就已经发明,国家队引进也已经10年,我们也只是个别基层队站在使用。
基层指战员职业体能训练过程需要科学、完整,从最初的热身到实际的训练,至最后一步放松,缺一不可,整个流程必须系统科学且完整。
1.准备活动以动态拉伸、肌肉激活、心肺激活、神经激活为主。热身并非只是单纯的原地静态热身和动态多动作跑动热身,其目的是提高运动效能,预防损伤,现阶段有几个误区:一是震颤式的动作易造成肌肉牵张反射,对肌肉延展性增强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二是传统的慢跑、热身操起不到训练前对肌肉组织的激活准备效果;三是静态拉伸要针对训练计划安排的实际内容进行,如进行力量训练时长时间拉伸就会影响到力量训练效果。
2.训练中要量化分组、因人施训、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现行的训练存在部分基础薄弱的队员按照群体训练开展,容易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可引入CrossFit训练模式,从基础动作模式展开,加强肌肉对动作模式的记忆,提高基础体能训练质量。
3.训练后注重牵拉放松。“没有恢复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运动训练研究表明,在进行一次较大的训练负荷后,必须经过24到72小时才能较完全恢复。但在训练实践中,组训人员对恢复训练的意义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参训队员身体得不到恢复,极易引起伤痛与损伤。
目前,全国基层消防救援站体能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主要依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灭火救援指挥部作战训练处制定的体能训练方案及体能考核办法等文件进行实施。由于基层消防站工作任务时间的不确定性导致的体能训练时间无法实现固定化,基层体能训练在动作指导方面存在薄弱等客观因素外,消防指战员对体能训练认知水平较低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决定了目前基层体能训练内容设计,要根据救援人员在实战中体能需求特点,结合个体体能差异出发,进行严谨、精细的训练计划内容设计。
制定消防站体能训练计划内容时,不仅要明晰辖区主要灾害事故类型对消防员体能素质的要求,还要知晓队员在实际工作中对自身弱项素质内容强化的需要,如上肢力量素质、核心力量素质、下肢部力量素质、有氧能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等,是当前消防员个体对体能训练的需求。
一是要重视基础体能训练内容设计与增加训练密度的比例。二是要明确不同训练科目的力量素质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最大力量、速度力量、肌肉力量、耐力,或者根据考核前的比武具体项目中所体现出的一般力量和专项科目的专项力量。三是应将基础体能训练内容与职业实战体能训练内容结合进行。四是针对不同的训练科目,组训干部或班长骨干应将发展素质目标及训练原理、动作要点详细地向被训人员进行讲解,提升指战员训练认知水平和自主训练能力。五是针对消防员不同身体素质发展目标,训练内容应设计得灵活多样。六是由于救援任务的不确定性和工作强度的不可预知性,体能训练课计划的强度设计应呈波浪形,以利于消防员体能训练的恢复。训练内容应根据消防员实际疲劳程度进行适当调整。
由于对消防员体能训练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训练的过程中消防员可能会产生多种抗拒的心理现象,发现并正确处理这些现象对维持消防员心理健康,确保训练效果有很大的作用。首先,对消防员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引导其对体能训练有正确的认识;其次,采取特定方法,安排特殊的环境,让个人甚至集体参加事先安排好的具有可行性的训练,或是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通过这些方式来提升消防员心理方面的素质,例如可以采用模拟现实场景的方式让消防员在虚拟的场景中体验真实救援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可能遇见的问题和突发情况,增强消防员对救援中一些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在训练中观察消防员的心理变化,一旦有心理上出现问题的人员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或者邀请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对其做出正确的心理疏导,使消防员能尽快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并投身到训练中去。
就目前应急救援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需要综合体能素质更好的消防员,而相关的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对基层消防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但现在部分市区消防站占地面积小,训练场地无法满足训练需求,部分消防站健身房内设施不够完善,很多消防站都仅仅是最基本的训练器材,这对消防站开展综合性体能训练有着很大的限制,除此之外一些基层队站的健身器材没有保养更新,在训练过程中容易造成人员受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消防员的训练造成了影响。
现阶段,消防救援人员的体能还停留在“重体能轻应用”的阶段,基层指战员结合装备开展训练较少,大多停留在九大科目和比武竞赛项目的基础上。有的队站甚至对消防员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空气呼吸器耗气率的基础信息掌握不清。要改变思路,重视人与装备的结合训练,在实际火场中,由于职业特性和救援环境影响,是否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器材在实战中有较大差异:一是影响身体重心、肌肉耐力、身体灵活性、增加身体负荷等,唯有在日常训练中结合器材开展相应训练,并提高难度和要求,才能抵消环境影响;二是影响心理,就简单的空呼而言,日常训练耗气率可能远小于实际救援,原因就在于现场的不确定性、高风险性和紧急性,对生理和心理产生较大影响,直接导致呼吸加速,影响空呼使用时间,影响救援时间。唯有日常全方位结合器材开展训练,开展好空呼测试等,才能通过确定的体能储备来应对不确定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结合目前队伍训练现状,一方面成立支队级“消防救援队伍职业体能训练协会”,组织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了解、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对全市消防员体能训练、器材配备、师资储备和训练损伤等现状进行数据分析,系统、科学评估队伍体能训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短板。引进国内外前沿的体能训练体系,借鉴科学体能训练方法,树立数字化体能训练思维,用多维度、多角度、多元素训练的措施提高训练质量;另一方面在招收消防员时,招收对象可适当倾向于体育院校或相关专业人员,特别是体育科学相关专业人才,能不断为训练队伍输送新鲜血液,保持队伍年轻化。同时,加强消防职业体能教练员、康复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与地方高校、训练康复机构等单位的共建合作,多渠道广泛引进专业人才。建议支队抽调优秀的组训人才进行脱产培训,并邀请专业人员进行系统教学,真正做到“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进行基地化培训,并跟踪指导,先行培养科学组训人才,将专业化的种子深深扎根到基层,逐步推行消防职业体能教员及康复师的培训和资格认证,确保从支队、大队、中队(站)三级单位都配有具备相关专业特长的组训人员,不断提高消防救援队伍体能组训的科学化、信息化、系统化、专业化水平,为应急救援提供根基支撑和体质保障。
消防员需要具有了解掌握最基本、最实用的科学化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掌握训练负荷强度的医务监督、训练伤病的预防与现场处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及技能,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训练效率,减少训练伤病[3]。学习并掌握运动损伤理论专业知识是每一个优秀消防员必须具备的技能,不仅要在自己擅长的项目有着良好的知识技能储备,还要对运动训练相关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另外,要充分理解体能训练的意义,基层消防员作为冲在抢险救援的第一线,要加强日常教育,使消防员理解体能训练在实战中的重要性,树立只有充沛的体能储备才能有更强战斗力的观念。
在体能训练工作中,基层指挥员要主动创新训练方法,改变以往的体能训练模式,了解掌握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激发参训人员的训练积极性。在训练中穿插一定趣味性的内容,可避免消防员在高度集中、高强度、长时间的连续体能训练中产生的抵触情绪。建立健全个人档案,科学设计训练强度,根据每个人的体质,补齐短板,在按照大多数人平均训练标准开展训练时,也要根据个别短板进行补课。
进一步加大对体能训练场地协调和训练器材的重视,训练器材的完善是整个训练最基本的条件,在可行的条件下适当增加在消防训练场地器材建设的经费投入,给消防员体能训练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建设与需求相符合的场地,同时也需要保证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除此之外,完善监管制度,引进监测设备(心率环),通过后台分析数据,加大对训练前的评估、训练中的监测、训练后的分析以及心理等干预力度。可借鉴美国NFPA等管理模式,将消防员健康管理、营养膳食(5%补给供应)、装备安全使用、传染病预防、损伤康复等方面纳入消防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统筹管理。
新时期灾害形势多种多样,器材装备专业化,唯有在日常训练中注重人装结合,掌握基础数据,才能在一些救援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现场做到连续作战。根据团队调研结果和国内体能训练专家意见,结合当前队伍体能训练的现实情况,建议按照支队、大队、中队(站)的不同规模和人数、面积等实际,对训练设施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改造,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分区、安全摆放、高效使用。在实战化体能训练中,只有通过提高训练难度和要求才能提高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只有通过增加确定的体能储备才能对抗任务的不确定性,只有通过将各种具备职业特征的动作类型配合职业装备和工具,按照不同训练强度合理组合,才能在实战中做到连续作战。例如空气呼吸器作为最基础的个人防护装备,只有掌握各种复杂条件下的自身耗气率,才能在长时间内攻作战中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深入内部最长时间、撤离时间和最长待援时间。
消防救援队伍各层级在体能训练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亟须提高的地方还很多,改变自身以往的训练思路和模式,进一步提升科学组训的意识,提高基层指战员职业体能训练水平,减少指战员体能训练中所造成的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