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峰 北京市丰台区消防救援支队
密室逃脱类场所是在特定受限空间场景内进行真人逃脱、剧本杀、情景剧类活动的场所。从业单位为了增强“沉浸式”体验,采用隔断打造光线昏暗的密闭、狭小空间,大量使用灯光、音响、电子游戏道具等电器设备,大量使用布幡、塑料等可燃装饰物,在整个游戏过程充满刺激性、趣味性、挑战性,是一种新兴的娱乐休闲项目。该行业近年来呈迅速发展态势且分布广泛,场所面积规模大部分在500平方米以下,但也有少数场所达到上千平方米。因此,此类场所的存在的火灾风险和隐患也随之增加,做好此类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及时消除风险隐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分布广泛。以我国北方某市的密室逃脱场所为例,市属各行政区内均设有密室逃脱场所,其中设在城区内的占总量的82%,其他郊区也均有此类场所。区域分布之广,说明此类场所受欢迎程度较高。
(二)大部分设置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内。此类场所多数设置在大型商场、商住楼、写字楼等内部区域,经改造而成,部分设置在地下。以我国北方某市为例,共有约90%位于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住楼、写字楼内,约有10%位于地下空间。
(三)场所面积规模较小。此类场所大部分建筑面积在500m2以下,以我国北方某市为例,约71%密室逃脱场所建筑面积在500m2以下,建筑面积在500—1000m2的约占22%,建筑面积在1000m2以上的约占7%。
(四)玩家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密室逃脱玩家大部分是二三十岁的年轻群体,游戏主题通常带有一些悬疑恐怖成分,因此对男性玩家更具有吸引力。而年轻群体普遍对此类场所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认识不足、消防安全意识较为淡薄。
(一)场所设置缺乏技术规范的支撑。由于此类场所属于新业态,目前没有专门的消防技术规范,造成场所设置时无据可依。同时场所设置不受区域位置、楼层、采光等条件限制,部分设置在老旧厂房内,利用建筑挑高特点,大面积增设横向或纵向贯通的夹层;部分设置在地下空间,建筑本身不具备必要的安全条件。
(二)用电设备较多且不规范。此类场所大量使用灯光、音响、电子游戏道具等电器设备,一些大功率或调、变频用电设备反复启停,易出现短路、超负荷、接触不良、漏电等现象。
(三)易燃可燃装饰多,火灾荷载大。多数密室逃脱场所采用轻钢龙骨结构与石膏板、密度板等材料进行空间分隔,各主题房间为营造氛围大量使用易燃可燃挂件、塑料仿真植物、氢气球、模型道具等装饰物,导致密室逃脱场所单位空间内易燃可燃物较多,增加了火灾荷载。
(四)人员疏散困难。此类场所由于游戏主题需要进行装修改造,往往造成安全疏散距离增加,通道内设有的道具等障碍物影响疏散;连续性疏散指示标识和应急照明设置不足,造成安全疏散照度不够;部分场所门窗狭小,个别仅将道具门作为疏散门,一旦发生火灾玩家很难第一时间自行疏散到安全区域。
(五)消防设施缺失。此类场所一般是对原有建筑进行装修改造后投入使用的,消防设施难以满足场所现有空间的防灭火需求。场所内部暗门较多,内部隔墙或隔断不具备防火防烟功能,大多未设置防排烟设施,一旦发生火灾,烟气难以迅速排出,容易造成火势和浓烟快速蔓延。
(六)经营者消防安全意识普遍较差。此类场所工作人员多为年轻人,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消防培训往往不到位,消防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扑救初期火灾和组织人员疏散的能力相对较弱,缺乏针对性的消防安全管理、应急疏散预案及演练。
(一)制定有针对性的行业标准规范。针对此类场所的特点和现状,规划、住建、公安、应急和消防等部门应研究制定密室逃脱场所消防设计、装修和验收的标准规范,制定安全管理运行规范,从源头做好此类场所的管控,确保营业前符合消防安全的要求。
(二)明确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安全生产法》“新兴行业、领域由县级以上政府按照业务相近的原则,确定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应进一步明确此类场所的行业主管部门并将其纳入行业审批备案范围,加强行业管理,确保此类场所安全监管责任的落实。
(三)加大消防监督检查的力度。公安、应急、消防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此类场所的消防监督检查频次和力度,针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风险和隐患,督促场所经营者第一时间予以消除,对存在的消防违法违章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切实形成检查执法高压态势,进一步提升此类场所做好消防安全管理的自觉性,确保万无一失。
(四)深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要针对此类场所从业人员大部分为年轻人群体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员工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定期进行防火安全演练,明确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掌握消防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组织工作人员对场所内部进行检查,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以前,把安全隐患消灭在摇篮中,全方位提高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